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1 小時前

    啟發日記D88 『知識』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知識。 2025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三位研究「創新與經濟成長」的學者,其中,美國西北大學的 Joel Mokyr 榮獲一半獎金,以表彰其「闡明科技進步帶動長期成長的條件」;另一半則由法國經濟學家 Philippe Aghion 與加拿大學者 Peter Howitt 共同分享,兩人以「創造性破壞理論(creative destruction)」解釋創新如何驅動經濟持續發展。因為內容很多,我們分成兩篇日記來跟您分享三位學者帶來給我們的啟發。 先來看看美國西北大學的歷史學者 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他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 真正推動工業革命與技術持續進步的,不只是「知識」本身,而是 兩種知識的結合 一種叫做命題性知識,解釋「為什麼有效」;另一種叫做技術性知識,說明「怎麼做才有效」。 前者像是物理定律、化學原理;後者則是車床怎麼調、機器怎麼修。 莫基爾指出:這兩種知識,只有真正對話,社會才會出現有意義的創新與累積。 這讓我們想起一個經典比喻: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而工程師據此設計出吊橋、發電機與衛星軌道。 原理與應用,在這兩百年間,終於開始並肩同行,也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現代化。 然而,有用的知識不會自己發酵,它需要土壤。 莫基爾描述了 18 世紀的「文人共和國」,一個由科學家、哲學家與工匠組成的交流社群,跨越國界與階級,透過信件、學會與期刊自由流通思想。他們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名譽、榮耀與好奇心。 這一層啟發,是關於知識的對話與傳播,如何為創新鋪路。 第二層啟發,則回到我們自身——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大量的命題性知識(理論、方法、原則),也有越來越多的技術性知識(操作、技巧、經驗)。 但我們是否曾思考:我學的,能夠做什麼?我做的,又能連回什麼原理? 比方說,學了行銷工具,卻不實際了解消費者心理學的脈絡;研究了 AI 演算法,卻忘了它背後牽涉的是倫理與價值觀;或是學了很多理論,可是都停留在嘴上,並沒有實際運行或和其他人互動看看 。 這些脫節,都可能讓我們可能雖然擁有了工具,卻失去了創新的火花。 從莫基爾的研究,我們可以問問自己: 今天,我是否讓知識與實踐發生了連結? 我是否在生活或職場中,創造了一點點能夠累積的創新? 我身處的社群,是不是也像一個「文人共和國」,鼓勵知識分享而非隱藏? 從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來看,或許更明確地向我們表示知識從來不孤獨,只要我們願意讓它走出書本、融入人群。 你呢?對於「有用的知識」有什麼不同的啟發或體會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 分鐘
  2. 1 天前

    啟發日記D87 『框架』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框架。 有一個據說來自阿拉伯的古老數學題,題目是這樣的。 一位老人留下 17 頭駱駝,遺囑上寫著要分給三個兒子:老大一半、老二三分之一、老三九分之一,前提條件是不能殺駱駝。那問題就來了——17無法被2、3、9整除,不能宰駱駝,也不能劃線切割,那該怎麼辦? 三兄弟愁眉苦臉地想破頭。這時,一位路過的智者牽來自己的一頭駱駝,說:「我借你們一頭,變成18頭,先分完你們的,再說。」 結果是這樣分的: 老大得:18 ÷ 2 = 9 頭 老二得:18 ÷ 3 = 6 頭 老三得:18 ÷ 9 = 2 頭 三人共分了:9 + 6 + 2 = 17 頭,剛剛好,還剩下那位智者的那一頭駱駝——原封不動還給他。 這故事每次看都讓人微笑,彷彿是一種魔法。但其實,它的精妙就在於:換了一個框架,問題就變簡單了。 第一層啟發:框架不是規則,而是「解題的方式」 這則故事最迷人的地方,是它讓人意識到:「我們以為的限制,往往只是自己設定的邊界。」17頭駱駝無法直接分,是因為我們被「只能用現有資源」的念頭困住了。 但智者用一個小技巧——引入一個外部資源、借出又還回,瞬間讓整個難題迎刃而解。 這不就是我們常見的「問題卡住」時的狀態嗎? 也許是時間排不開、人手不夠、資源不足、規則不允許……我們困在舊框架裡反覆掙扎。但只要允許自己多想一步,換個方式思考,多借一點、慢一步走、改變切入角度,甚至尋求外部暫時的幫助——就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題,然後走出思維的死胡同。 第二層啟發:改變框架,也能改變人際與社會的運作方式 你發現了嗎?那位智者在整個過程中,並沒有要求報酬,也沒多分一頭駱駝。他只是臨時「借出」一頭,完成一個更公平與圓滿的分配。 這也提醒我們:有時候,我們以為的衝突與零和,其實很多時候也許是因為大家都被限制在原本的框架裡。 在家庭分工、職場合作、社會資源配置甚至國際外交中,很多糾紛、爭奪與誤解,都源於大家各自持有不同框架,卻以為自己的框架就是唯一的真理。 而真正更難的,可能不是堅持己見,而是像那位智者一樣,帶來新的第三種框架:不爭奪,而是臨時給予;不從中得利,而是創造可行性;不執著,而是關注最終是否能讓事情更圓滿解決。 你呢?對於「框架」有什麼不同的啟發或體會呢? 也許你最近就正面臨一個困難的局面,不妨問問自己:是不是被某種慣性框架限制了?是否能換一種思維或嘗試新的路徑? 祝願你有個靈光一現的好日子!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9 分鐘
  3. 3 天前

    人生千百問 W18 『面對團隊內部離職潮,要留下還是跟上?』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現在的工作環境,正在經歷一場「靜悄悄的離職潮」。 曾經一起加班、一起喊口號、一起打拼的同事,這一年幾乎都走了。 有人去念書、有人轉職、有人出國,有人不說就離開了。 我不是討厭這裡,也不是特別想走。只是現在整個氣氛變了, 我開始懷疑: 留下來的我,到底還有沒有優勢? 會不會只是因為不敢動、不敢變、不敢走? 所以想問問: 當你發現自己是「留下來的人」時,該怎麼判斷自己還是不是在對的位置? ——劉小備 💌 回信 親愛的 劉小備: 我們想你問的不是「要不要離職」,而是比那更深一層的問題: 「當大家都走了,我留下來,會變強?還是變弱?」 這不是情緒,而是一種判斷力。 你不想盲從,也不想被留在原地。 這週,我們也幫你找了三個樣本,透過三位歷史人物的選擇,陪你一起思考: 當團隊崩解、局勢不明時,怎麼判斷自己的位置,還值不值得堅守? 🧠 一、張松:你在原地被埋沒,在別人那裡可能是關鍵人物 張松原是益州劉璋手下的幕僚,聰明卻得不到重用。 他清楚知道:留在原體系,只會被同儕排擠、被上司壓制。 當其他人開始離開,他沒有急著走,而是靜靜觀察哪裡需要他。 他發現劉備勢頭正在起、缺謀士、缺路線、缺引路人。於是,他寫信主動獻策,引來劉備入川,成為改變局勢的鑰匙人物。 📝 他沒有死守舊船,也不是衝動跳船,而是判斷清楚自己在哪裡更有發揮空間。 💡 如果你在原本的環境中無法施展,那離開未必是放棄,也許是重啟。 ⚠️ 二、魏延:留下之後升職,但格局不合反成孤立者 魏延原是邊將,隨著劉備入蜀、同儕凋零,他快速晉升,成為蜀漢的主力將領。 表面看來,他是「留下來就能被看見」的代表。 但實際上,他與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南轅北轍,屢屢發生分歧,最後在諸葛亮死後被誅殺。 他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格局不合、信任不夠、風格不對。 📝 留下來之後升職的人,不一定就是被真正信任的人。 一旦你只是「空缺的替補者」,不是被看見,而是被暫借。 💡 如果留下只是填補別人的空位,而非建立屬於你的舞台,風險反而更高。 🌱 三、蘇東坡:留下來,但轉換方向,默默耕耘自己的路 在王安石變法的風頭上,蘇軾一度與好友政見不合,被打入冷宮。 身邊一個個朋友被貶,他也面臨孤立與困境。 但他選擇不激烈對抗,也不倉促離開,而是轉向地方政務、詩文創作。 他不再寄望朝堂,而是回到自己,經營內在的光。 多年後,政治起伏再起,他的詩、文、人格成了整個時代的文化象徵。 📝 他選擇留下,但不是死守原地,而是轉彎再出發。 💡 有時留下,不是因為留戀,而是因為你還沒走到自己的終點。 親愛的 劉小備: 有時候,留下比離開更需要勇氣。 但更重要的,是在留下之後,你能不能看見自己的價值還在不在。 你可以問問自己: 我留下,是為了什麼?只是害怕改變?還是還有未竟之事? 這個團隊變了,我的角色是更清晰了?還是更模糊了? 如果我現在離開,有沒有更適合我的地方在等我? 如果我留下,有沒有機會換一種方式,走出新的路? 留下,不代表沉沒。 離開,也不等於逃跑。 重點從來不是選擇哪一條路,而是 你在這條路上,是不是因為這次的選擇讓未來的選擇有機會變多。 未來的結果可能不全然掌握在你手裡,但是此刻的內心答案可能只有您自己知道。 💬 你會怎麼答? 如果你正站在變動的團隊裡,眼看同事一個個離開—— 你會留下嗎?還是跟上? 你如何判斷自己的位置與未來?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也許正有人正在經歷和你一樣的選擇。 祝福你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分鐘
  4. 4 天前

    啟發日記D86 『鼓勵』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鼓勵」。 這個詞你我都不陌生。 從小學到大人、從家庭到職場,幾乎每一段關係裡都有人鼓勵過我們,我們也鼓勵過別人。 但你有沒有想過:鼓勵這件事,有時候也是一種很難的教育哲學? 今天的故事,就從我們觀察小朋友的上課學習說起。 🌟 第一層啟發:真正的鼓勵,是相信對方還能成長 在歐美的藝術教育裡,「鼓勵」幾乎是基本款。 就算孩子初學時彈得七零八落,或是英文說得勉勉強強,老師還是會微笑說:「Good job!」 原因不只是為了禮貌,或是維護生意,我們想想更可能是出於一種信念── 孩子什麼時候會開竅,沒人知道。 你能做的,是先讓他想繼續下去。 其中的想法可能是真正的學習,不是因為你被糾正了錯誤,而是你願意在下次練習時,自己修正那個錯誤。 這種意願,來自於安全感、也來自於自我效能感── 而這正是鼓勵所種下的種子。 教育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曾提出「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的理論: 比起強調天賦或結果,更重要的是讓人相信自己有成長的空間。 而正向、誠懇的鼓勵,就是一種能引導人成長的語言。 🧭 第二層啟發:真正有力量的鼓勵,不是空泛誇讚,而是具體支持 但有時候,我們也會擔心──會不會給太多鼓勵,就養出「玻璃心」或「巨嬰」? 這其實是一個很難的關鍵問題。 過度保護式的誇讚、失真的評價,確實可能讓人缺乏挫折耐受力。 所以問題可能不在鼓勵本身,而在於鼓勵的品質。 從與各個老師的互動中,我們觀察到,可能真正有效的鼓勵,應該具備三個特點: 誠實的觀察:看見進步,也敢說出不足 ✦「你今天的節奏感比上週進步很多,加油!」 具體的回饋:指出努力在哪裡,而不是抽象讚美 ✦「你剛剛主動重彈這段,這種堅持很值得鼓勵。」 溫和的挑戰:鼓勵不是讓對方停在原地,而是幫助他邁出下一步 ✦「我們下次一起來試試看能彈完整曲,好嗎?」 這樣的鼓勵比較不容易讓人沉溺在「我已經很好了」的幻覺中,而是有機會種下「我可以更好」的信念。 教育學者 Alfie Kohn 也在《Punished by Rewards》一書中曾指出過: 誇獎若只是為了控制孩子的行為,而非引導內在動機,反而會扼殺真正的學習熱情。 所以,最美的鼓勵不是「你很棒」,而是「我看到你正在努力」。 親愛的, 真正的鼓勵,不是讓人留在舒適區,而是幫助旁邊的人相信──我們都還能更好。 如果你是那個正在努力學習的人,請別因為偶爾的失誤而否定自己; 如果你是那個正在陪伴他人學習的人,請記得用溫柔的話語,種下他們成長的勇氣。 你呢?對於「鼓勵」這件事,有過哪些難忘的經驗或啟發嗎?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 祝願你有個溫暖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分鐘
  5. 5 天前

    啟發日記D85 『自傳』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自傳」。 每當我們走進書店或點開網頁,很容易就會看到一整排「名人自傳」,小書房裡也有一個自傳的專區。 從企業家到藝術家,從政治領袖到社群明星,自傳中他們的故事總是閃閃發光:如何在貧窮中奮起、如何堅持夢想、如何在關鍵時刻做出改變人生的選擇。 但你是否也曾懷疑——這些自傳,真的是完整的人生真相嗎? 還是,它們只是成功學的包裝版本,經過精緻修辭與編排,專為激勵讀者或塑造個人品牌而寫? 思考這樣的問題,跟您分享帶來給我們的兩個啟發。 🍃第一層啟發:自傳與成功學的距離 其實,一本好的自傳可以激勵很多的讀者。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大多數自傳都是寫給別人看的。為了敘述一條「線性」的成功軌跡,可能會省略那些混亂、徬徨、甚至矛盾的時刻。我們很少看到有人在自傳裡寫:「我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結果只是運氣好。」——但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有些事情我們必須很努力,才能在關鍵的時候有機會讓命運垂青。 然而,即使如此,自傳仍值得我們讀。 因為每一份自傳都是一種人生的詮釋方式,我們的人生也大概率上都只有這一次。當我們閱讀他人的自傳,等於是去經歷一條不一樣的人生線,我們學的也許不是「照做就會成功的公式」,而是從中體驗到,在不同的軌跡上,如果您是當時的作者,你是否會做出跟他一樣的選擇? 或是如何編織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敘事線索——即使它未必完美,也可以很有力量。 🍁第二層啟發:你如何敘述自己,就是你如何過人生 心理學家 Dan McAdams 提出一個觀點:「人是講故事的動物。」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透過「內在自傳(narrative identity)」來理解自己:你是誰、你經歷了什麼、你希望接下來怎麼走。 這不只是文學技巧,而是一種認知框架。 想像兩個人同樣遭遇了離職事件: 一個人說:「我被公司淘汰,失去了價值。」 一個人說:「這是我重啟人生、開始更符合內心選擇的機會。」 故事的走向,就從這個自我敘述的起點開始改變。 我們不是因為成功才有故事可說,而是因為願意說故事,才更能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 也正因如此,我們在忙碌之餘也可以想想,從「寫一次自己的自傳」這個想發出發,我們做的每個決定會不會不一樣? 也許這份自傳不是發給別人看,而是為了幫助我們重新理解自己。 那本自傳,不一定要出版。 可能是一本日記、一張思緒筆記、或是一句藏在心裡的話。 怎麼看待過去,可能也會成為怎麼面對未來的根源。 還記得和一個尊敬的前輩初次見面時,他跟我們提及他正在準備寫回憶錄。 當下心中就仰起了無限的崇敬。 也許這樣的心態也是我們在面對未來時的一個指引方向。 👣 你呢? 你是否也曾讀過哪一本自傳,給你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又或者,你曾試著為自己寫下一段故事嗎?那故事,是關於你如何勇敢、如何掙扎、還是如何選擇停下來?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你今天有個溫柔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5 分鐘
  6. 6 天前

    啟發日記D84 『智力』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智力」。 最近讀到一本書提到中年,其中有一個概念引人深思,「人類智力的變化,其實像兩條河流交錯而行,一條源頭來自於速度與創新,另一條來自於經驗與判斷。」 書中指出,許多人在35至50歲面臨職涯瓶頸或低谷(如科學家、運動員、創新者),是因為他們年輕時賴以成功的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即快速創新、解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開始進入不可避免的衰退期。 而中年人必須意識到這個自然規律,並將職涯重心和自我價值從依賴流體智力的「第一曲線」切換到依賴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的「第二曲線」。 對應我們自己,你有沒有發現,年輕時我們學東西特別快,遇到新的問題總能快速抓到解法;但隨著年齡增長,或許在學新工具上不再迅捷,卻能更快辨識出什麼值得信任、什麼會出錯。 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aymond Cattell)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分類,把「智力」分為兩種: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 第一層啟發:什麼是「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 流體智力,是我們思考的靈活性、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就像是一條快速的溪流,越年輕時越強勁。舉個例子,解數學題、玩解謎遊戲、用新科技工具、快速理解新規則——這些都靠流體智力。 晶體智力,則像一座湖泊,是隨著時間累積下來的知識、經驗與語言能力。例如你懂得某些典故、習慣從歷史經驗看事情、做菜時不看食譜卻知道什麼會好吃——這是晶體智力的發揮。 也就是說: 流體智力 = 面對新局的即戰力 晶體智力 = 經驗累積的判斷力 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是在象棋界: 年輕的高手,擅長中盤戰鬥與新變化(流體智力); 年長的大師,擅長開局佈局與收官手法(晶體智力)。 第二層啟發:你正在從哪一種智力過渡到另一種?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人生某一個階段,從「靠快」轉為「靠深」,從「靠多」轉為「靠準」。 當你發現自己學東西的速度不如以前,不代表你變笨了,而是你進入了晶體智力的主場。你變得懂得權衡得失,更願意停下來問一句:「這值得嗎?」這其實是一種更深層的智力。 有些人會為這種轉變感到焦慮,覺得自己「不如以前厲害」。但其實,這正是大腦進化給我們的智慧禮物。真正成熟的學習者,不是靠速度,而是靠選擇「學什麼」與「放下什麼」。 或許我們可以把人生比作一次登山旅程: 年輕時是衝鋒隊,用衝刺與直覺去開路; 中年以後是領隊,需要靠判斷與地圖經驗來帶領別人不迷路。 所以啊,無論你現在是幾歲,流體智力還是晶體智力當道,都不需要自卑或自滿。 既然我們都無可避免地會進入中年,那麼智力的重點也許不在於你擁有哪一種,而在於你是否知道自己正在用哪一種,並讓它用在對的地方。 真正的難點,可能是在轉換中找到節奏。 你呢?你覺得自己現在靠的是哪一種智力?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你今天也用一種溫柔的方式,認識自己的改變。 祝願你有個聰明又有智慧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5 分鐘
  7. 10月13日

    啟發日記D83 『通貨膨脹』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通貨膨脹」。 你一定也聽長輩們說過小時候一碗麵多少錢? 現在多少錢? 便利商店的養樂多又漲價了!或是還有怎麼一切都漲,就薪水沒漲之類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東西又變貴了」、「錢變薄了」這些抱怨,這些其實都指向一個同樣的經濟現象:通貨膨脹。 那天小孩練習造句時,問我們什麼是通貨膨脹,在一起的討論中,我們也彼此學習到了一些啟發,一同來與您分享。 ✦ 第一層啟發:通貨膨脹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場慢慢擴散的波動 經濟學上,有一個在解釋這個問題很常被提及的「貨幣數量方程式」公式,MV=PY。 簡單的來說,其中的M是指貨幣數量,V是貨幣的流通速度,P是物價,Y是社會的總產量,P*Y就有點像我們上週説的GDP。 所以通貨膨脹(Inflation)指的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也就是說,不是某一種商品變貴,而是整體的商品與服務都在漲價,而且不是短暫的,而是長期趨勢。從公式看就是P上漲,最常見的衡量指標是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 所以經濟學家們可以從公式中找出影響通貨膨脹的因素很多,例如: 貨幣發行量過多(M↑,如印鈔票或量化寬鬆)。 商品與服務的總量跟不上貨幣增長(Y↑速度慢於M↑)。 貨幣流通速度加快(V↑,如電子支付普及)。 這些變數互相交織,不一定馬上顯現,但當你發現早餐店的蛋餅從30元漲到40元、房租一年比一年高時,那個緩慢擴散的「蜂蜜效應」已悄悄開始了。 就像經濟學家海耶克比喻的: 「通膨就像倒蜂蜜到瓶子裡,一開始只是隆起一角,慢慢才擴散開來,即使不再加蜂蜜,也需要時間才能攤平。」 ✦ 第二層啟發:看似一視同仁,其實通膨最終造成的是「不公平」 我們有時會想:如果所有的價格、薪資、費用都漲一樣的比例,那不是沒差嗎?但關鍵就在於現實中通貨膨脹是像海耶克的比喻,是向蜂蜜一樣慢慢的融入到整個水中的。「不是每個人同時拿到新錢」,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同時感覺並反映到通膨,所以效果不會平均。 我們慢慢在生活中體會,在通貨膨脹的過程中會導致了幾種隱性的事情發生: 持有現金的人貶值,持有房地產、資產等可以反應物價的人反而獲利。 固定收入的族群先感受到生活壓力,因為生活花費增加了,而薪水增加的速度還沒那麼快。 因為通貨膨脹的關係,大家名目收入增加了,如果稅收級距規則沒改變,那麼跨過級距政府收到的稅金將會增加,也就是說那麼政府增發貨幣時,其實是在「無聲加稅」。 在長期通貨膨脹下,如果你現在借別人一筆錢,等到期還本時,可以預期的一樣的金錢數目你能買的東西將會變少,反之亦然。 這種不平均擴散的通膨,某個角度來看也像一場靜悄悄的財富再分配。 — 你呢? 你是否也曾經懷疑過:「我明明沒有亂花錢,為什麼生活越來越緊?」 通貨膨脹有時就像溫水煮青蛙,它不會立刻讓你驚覺變化,但會慢慢改變每一個選擇與決定。 理解通膨,並不是要你成為經濟學家,而是希望你在面對變動的物價與市場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看看。 — 你呢?對於「通貨膨脹」有什麼不同的啟發或體會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有個安穩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分鐘
  8. 10月12日

    啟發日記D82 『左右』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關鍵詞是:「左右」。 昨天有個孩子問我:「為什麼我畫畫的時候,爸爸說應該坐在『左邊』才是尊位?可是學校頒獎的時候,好像站在『右邊』的比較厲害?」 我一時語塞,卻也因此開始重新想起—— 「左右」這兩個字,在我們的生活與文化中,其實藏了非常多有趣的啟發。 — 第一層啟發:生活中的左右之爭,其實常常來自「角度不同」 你有沒有注意到: 拍合照時,站哪邊比較顯眼? 學校升旗時,重要人物站左側還是右側? 客人來家裡坐,應該請他坐左還是右? 在古代中國,從主人角度出發,「左為尊,右為卑」—— 就像古人坐北朝南,左手邊代表太陽升起的方向,象徵光明與力量。 但換個角度,如果你站在觀眾那一側,右邊看起來才是焦點所在。 這也難怪,孩子會搞不清楚頒獎典禮時哪邊比較重要。 原來,「左右」誰為大,其實是有可能差異是——你從哪裡看。 也就是說同樣一件事,可能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就有著各自不一樣的解讀**。** — 第二層啟發:文化中「左右尊卑」的變化與意義 我們來看看中外歷史對「左右」的理解有多不一樣: 在中國古代, 官位有左丞相、右丞相之分,左位高於右位; 禮儀上主位坐左,賓客坐右; 軍隊也常有「左軍」為主力的安排。 但在西方文化中卻截然不同: 《聖經》中耶穌坐在「上帝的右邊」; 英文的「right」同時表示「右邊」與「正確」; 西方外交與座次常以「右為尊」。 你會發現,尊卑高下,竟不是絕對的,而是因文化、語境與時代不同而變動。 甚至在中國歷史中,雖然制度設計上「左尊右卑」,但也曾有一些例外—— 秦朝就是以右為尊的時代,軍功爵制中「右庶長」比「左庶長」高,連官位排序也讓右丞相在左丞相之前。 另外像是唐代某些時期,「右丞相」反而握有更多實權; 又如軍事布陣中,「右軍」偶爾成為皇帝親軍,也位居關鍵。 語言中也藏著我們對左右的偏好: 在中文裡,「右遷」是升官,「左遷」是貶職。 「旁門左道」暗示偏門,「無出其右」代表無人能及。 英文中,right 同時是「右邊」與「正確」;left 則有「被留下」的負面含義。 這些用法都反映出右手靈活強勢在人類社會中的深遠影響。但當進入不一樣的時代或背景後,陰陽學說、儒家禮制漸漸改寫了這種直覺,讓「左」成為文化、品德與吉祥的代表。 這也讓我們思考: 相同的詞彙與方向,不同的時代、文化、制度,都會給它們不同的意義與排序。 所以這些我們對左右的定義或排序,是不是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或是一種解釋? — 你呢? 你是否也曾在生活中遇過一個「左右為難」的選擇? 或是曾被某些習慣、語言、標準影響了自己的方向感? 願我們不只是盲目站在左邊或右邊,而是能理解背後的脈絡與思維,在每一次選擇時,都更靠近自己的價值觀。 祝你今天左右逢源,心中有定向。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5 分鐘

評分與評論

5
(滿分 5 顆星)
6 則評分

簡介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