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

加沙战争两周年: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样的正义?

【主播的话】

整整两年之前,2023年的十月份,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之间爆发了新一轮的严重冲突,并恶化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及一场接一场的人道惨剧。那天之后,世界似乎开始了一种持续至今的撕裂。在加沙,成千上万的人每天都在受难,饥饿、暴力、失踪、流离失所、残疾、死亡。与此同时,这场战争的回声,也在战场之外的地方不断回荡——在中东邻国、在美国、在欧洲,在大学校园里,在政治辩论中,在社交媒体上。

过去两年里,围绕加沙的争论几乎无处不在:抗议、辞职、取消、抓捕、撤资。它不仅是外交政策的争议,更成了一场关于身份、道德与立场的内战。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这不仅是关于中东的问题,而是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样的正义”。

今天的节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谈中东。我们邀请了中东观察家刘怡,来梳理加沙战争两周年的重要节点,从巴以出发,探讨它对中东局势的影响。第二部分,重点在美国。我们邀请了常驻纽约的美国观察家思骋,来解读加沙战争对美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本期主播】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嘉宾】

刘怡: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全球冲突报道者

思骋:美国政治观察家,常驻纽约

【本期剧透】

03:32 加沙战局转向虚无,冲突轨迹受特朗普决策主导,军事行动与政治目标逐渐脱节

09:18 加沙正在面临怎样的人道灾难?以色列系统性制造饥荒的现状

11:22 战前加沙的畸形供给体系:以色列默许哈马斯控制国际援助流通,形成“物资可进、人员禁入”的共谋式封锁

17:45 开战后,加沙生存体系崩溃,黑市物价暴涨50倍

19:20 外援切断,美国仅派驻4个物资救援点,平民陷入平静的绝望

24:39 犹太人定居点不断增加,西岸巴控区萎缩,武装定居者与隔离墙形成“蚕食式占领”新常态

29:24 以色列社会的极端化转向,右翼基本盘稳固化,政治光谱整体右移

34:01 巴勒斯坦群体的立场分化:海外巴勒斯坦裔激进口号与本土民众务实诉求

42:35 阿拉伯世界的“道义卸责”:亚伯拉罕协议如何改变海湾国家对巴以问题的传统立场?

48:10 哈马斯与伊朗构建的宗教抵抗同盟,如何替代传统阿拉伯民族主义?

52:29 西方话语道德滑坡,两年间巴勒斯坦苦难从“被忽视”到“被犯罪化”

57:40 2025年夏季为舆论分水岭,特朗普政府强硬压制舆论引发民意反弹

01:02:05 “以色列替西方干脏活”:战后自由主义需要暴力维系

01:06:56 在西方世界,为什么对反以色列政府的言论打压,比在以色列境内还要严厉?

01:12:27 美国犹太社群的代际裂变,支持以色列如何从族群共识沦为矛盾源

01:18:48 反犹主义如何被定义?又如何成为政治打压的工具?

01:25:24 美国民主党出现政治代沟,年轻人在巴以议题和经济前景上面临双重挫败感

【相关阅读】

  • Alex de Waal

英国人类学家、公共政策学者与人权活动家,目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法与外交学院(The Fletcher School)任研究教授。他自 1980 年代起在苏丹及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地区开展“饥荒”研究,探讨饥荒的政治、社会与人权维度。研究立场强调:现代饥荒并非单纯由自然灾害或粮食短缺引起,而往往是政策失败、冲突、封锁与权力结构所致。

其在饥荒领域的重要作品包括:
《Mass Starvation: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Famine》(2018)
系统地回顾现代饥荒的历史:饥荒为何在 20 世纪下半叶大幅减少;为何在近年来又出现复苏;并指出饥荒多数为“人为”而非“自然”现象。

《Famine Crimes: Politics and the Disaster Relief Industry in Africa》(1997)
在本书中,de Waal 批判了传统救灾机构对饥荒背后政治与权力结构的掩盖,强调饥荒中的致命性常源于战争、封锁、治理失败,而非单纯粮食供应不足。

  • Masha Gessen 

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后来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记者、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写作涉猎广泛,涵盖俄罗斯现代史、威权主义、性别与 LGBTQ 议题、美国与俄罗斯关系、乌克兰冲突等。自 2017 年起担任《The New Yorker》的正式撰稿人。其代表作包括《The Future Is History: How Totalitarianism Reclaimed Russia》(2017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她以批判权威主义、剖析自由与专制之间的张力著称。

  • 《Trouble in the Tribe: The American Jewish Conflict over Israel》
    作者:Dov Waxman
    出版信息: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6 年

    Dov Waxman 为 UCLA 以色列研究教授,研究方向包括以色列政治、美国—以色列关系与美国犹太社群。

    Waxman 通过大量访谈与民调数据,分析近年来美国犹太社群围绕以色列问题的深刻分歧:一方面年长与更传统的群体维持强烈支持,另一方面年轻与自由派群体越来越公开批评以色列政策。书中探讨了文化、人口学、组织与政治因素如何导致“以色列不再成为团结来源、而日益成为分裂来源”的局面,对美国犹太政治与以美关系的未来提出判断。
  • 《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The Last Utopia: Human Rights in History
    作者:Samuel Moyn
    出版信息:商务印书馆,2016 年

    Samuel Moyn 是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法律与历史双聘教授,专攻现代欧洲思想史、国际法与人权史。本书提出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观点:当今“人权”作为普遍正义话语并非源远流长,而是在196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初,在全球政治与意识形态乌托邦(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之后,才真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核心。作者通过回顾冷战背景下欧洲、拉丁美洲、美国等地的个案,指出人权运动如何在旧有政治理想失败的废墟上兴起,并探讨其作为“最后的乌托邦”之意味 —— 即人权为何成为替代以往政治理想的新信仰。

【特别鸣谢】

蓝书屋基金会(Blaues Haus Stiftung)

【本期音乐】

Bleu-Komiku

Screen Saver-Kevin MacLeod

【节目制作】方改则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互动方式】

小红书@不合时宜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 hibuheshiyi@126.com 或微博私信

会员计划咨询可添加微信:hibuheshiyi3 或发送邮件至 hibuhehsiy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