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怎麼想?

【台灣怎麼想】搶救光復,台灣總動員(下)

主持人王家軒邀請台灣足球發展協會理事長石明謹分享颱風重創花蓮,他在第一線的見聞及感動。

石明瑾表示,這次救災是他在921地震與八八風災之後,第三次深入災區,而民間自發的後勤能量讓他嘆為觀止。他分享了幾個動人故事:一位鳳林鎮的電動車行老闆,為了將代步車送入災區,不惜繞道四、五個小時,後續更主動為災民採買物資;還有鳳林火車站前,一位阿嬤主動敞開自家院子讓志工們的車輛停放。石明瑾認為,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後勤力量,也證明了台灣社會驚人的動員力。

王家軒談到,此次救災行動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量年輕人的投入,徹底顛覆了草莓族的刻板印象。不過,他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例如初期物資過度湧入造成的倉儲與管理困難,以及有論點認為軍方工兵部隊的清淤效率遠高於志工。

對此,石明瑾認為,資訊的統整與分流確實是未來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他解釋,救災有其階段性,初期需要飲水食物,中期需要機具與水電材料,後期則是家具家電,若能有效傳遞各階段的需求,便能讓愛心發揮最大效益。至於志工的角色,他強調,除了實質的勞力,更重要的是帶給災民「沒有被拋下」的溫暖感受。石明瑾說:「當你看著殘破的家園,你希不希望有人來幫你?哪怕只是多一個人,都能加速家園的恢復。」這種精神上的支持,是大型機具無法取代的。

本集節目重點:

◎民間後勤的驚人力量

◎年輕世代的投入 顛覆了刻板印象

◎救災的挑戰與未來課題

◎志工的精神支持無可取代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