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33 分鐘前

    新旅游 | 千名“花Young姐姐”驾房车启程,美学大赛再引退休女性乐活潮

    10月13日,由国内房车生活一站式服务平台房车生活家主办的第二届“花Young姐姐房车美学大赛”正式启动。该活动自首届成功举办以来,持续引发社会对中老年女性生活方式的热议。 本届赛事进一步拓展赛区、丰富奖励、深化主题,围绕“美丽不分年龄”的理念,鼓励更多退休女性走出家门,拥抱自然,在旅途中开启人生新阶段。 现象背后:从“她”视野到乐活风潮 当不少人将退休等同于居家养老,一群“花Young姐姐”已驾着房车,穿梭于山河湖海之间,用行动拓展生命的边界。观察这一赛事的发起背景,其初衷在于打破年龄限制,探索多元生活样态。 退休并非生活的尾声,而是成为探索可能性的新起点。房车,作为衔接家与远方的载体,契合了中老年群体对自由、舒适与社群连结的双重期待。 这一理念在首届活动中获得了广泛响应。据统计,首届大赛吸引了20717名45至70岁的女性参与,足迹覆盖全国。其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次乐活银发族生活态度的集中呈现。 在初赛阶段,总计有103937名用户参与互动投票,累计票数突破111万,平均每位参赛者收获近54次支持。数据背后,是这一群体日益增强的社群凝聚力与社会影响力。 再次出发:更大舞台,更多回响 延续首届热度,第二届“花Young姐姐房车美学大赛”在规模与机制上进一步升级,致力于打造更具包容力与互动性的平台。 本届一大亮点在于区域覆盖的拓展。活动首次设立13大赛区,既便于精细化运营,也鼓励地方文化特色的融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花Young姐姐”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自10月13日启动以来,大赛参与热度迅速攀升,仅两天报名人数已突破千人,远超上届同期,显示出这一活动持续升温的公众关注度。 多家品牌的加入也为活动注入新资源。迪彩、京东物流、金粹鱼油、清大优氧、沱牌、美篇等行业伙伴共同参与,不仅为参赛者提供更丰富的产品体验与福利支持,也反映出“花Young姐姐”这一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市场主体的关注。多方合力,推动房车旅行这一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走向更广泛的公众视野。 从“一鸣惊人”到“百花齐放”,“花Young姐姐房车美学大赛”已不仅是一场比赛,更逐渐演变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它以真实的故事与行动,向社会传递积极老龄观:岁月带来的是智慧与淡定,而非束缚。 随着房车旅行服务的持续完善,这群“花Young姐姐”也在人生的新旅程中,驶向更远的风景,绽放别样的光彩。 文、图 | 记者 刘星彤 通讯员 吴雅娟

    3 分鐘
  2. 49 分鐘前

    【视频】无障碍畅游广州线路,“畅行无阻・广府新颜”|“跟着十五运游广东”

    十五运会举办前后,为了让每一位宾客都能轻松、深入地体验广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精心打造了50条“跟着赛事去旅行”特色线路,包含四大篇章。 围绕“畅行无阻・广府新颜”主题,本期推荐15条可助力残障人士畅游全运之城的线路。从体育场馆到景区、商圈,线路全程覆盖无障碍电梯、卫生间、休息区及停车场等设施,结合广州最新改造成果与智慧化服务,残障人士也能畅游无阻! 线路一:天河奥体双轴两日游 行程:第一天:天河体育中心→天河路商圈→花城广场→入住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附近全运接待酒店;第二天:广州奥体中心→大观湿地公园→美林M·LIVE天地 亮点:天河体育中心作为全运会相关场馆,周边盲道连续贯通,主入口全宽式缘石坡道实现零高差过街;天河路商圈商场无障碍电梯与地铁无缝衔接,智慧点餐系统提升用餐效率; 花城广场“一体式无障碍交流终端”提供24小时手语翻译服务。入住广州阳光酒店,酒店配备无障碍客房、无障碍餐厅及专属停车场。 奥体中心公交站轮椅坡道坡度≤3%,地铁4/21号线直达无障碍入口;大观湿地公园无障碍休息区设施齐全,美林M·LIVE天地智能寻车系统及低位服务台便利十足,全程可通过“春芽地图”语音导航。 线路二:白云智慧文化线 行程:白云文化广场→白云公园→凯德广场·云尚 亮点:白云文化广场无障碍广场面积达2000㎡,配备智能导视屏及语音播报系统,主入口坡道平缓且设有防滑纹路。 白云公园内木棉花主题花坛旁设无障碍休憩亭,凯德广场配备多模态交互终端,支持语音召唤手语服务,商场绿色建筑认证带来舒适体感。 线路三:越秀古城文化线 行程:南越王博物院→越秀公园→北京路步行街 亮点:南越王博物院设无障碍参观通道及语音导览器租借服务,展厅内展品说明牌均有盲文版本。 越秀公园内镇海楼设无障碍电梯,中午在南秀湖无障碍亲水平台休息。 北京路步行街改造后盲道避开井盖,老字号商铺配备低位展示柜,可通过“春芽地图”查询无障碍卫生间实时使用状态。 线路四:海珠滨江生态线 行程:海珠湿地公园→广州塔→琶洲保利广场 亮点:海珠湿地公园内游览步道均为无障碍设计,配备电动观光车及无障碍休息驿站。广州塔登塔通道配备感应助听系统,观景台设轮椅固定装置。 琶洲保利广场商场内“智慧导购机器人”可语音引导至无障碍商户,周边有轨电车无障碍登车平台方便接驳。 线路五:荔湾广府风情线 行程:永庆坊→上下九步行街→陈家祠 亮点:永庆坊改造后保留骑楼风貌,增设无障碍坡道及感应式大门,文创店铺均设低位展示架。 上下九步行街骑楼区改造后坡道连接各商铺,老字号茶楼设轮椅专座,可体验广式早茶无障碍服务。陈家祠正门设电动平移无障碍门,展厅内有盲文导览牌。 线路六:番禺欢乐度假线 行程:番禺博物馆→长隆旅游度假区→番禺万达广场 亮点:番禺博物馆设无障碍入口及电梯,历史展厅配备触觉文物复制品。长隆度假区内游乐设施均有轮椅适配版,餐厅配备盲文菜单。 番禺万达广场设无障碍母婴室及宠物寄存处,商场内AR寻店功能可精准导航至目标店铺,停车场无障碍车位配备充电桩。 线路七:南沙滨海休闲线 行程:南沙天后宫→南沙湿地公园→南沙万达广场 亮点:南沙天后宫入口至主殿铺设无障碍花岗岩步道,中途设2处无障碍观景平台。南沙湿地公园内木栈道改造为无障碍通道,可乘坐电动观光轮椅游览。 在南沙万达广场可体验“无障碍配送服务”,商场超市配备助行购物车,周边地铁4号线蕉门站无障碍设施完善。 线路八:黄埔科技体验线 行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科学城绿轴公园→萝岗万达广场 亮点: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设无障碍参观路线及多媒体导览设备,展馆外广场设无障碍休息长椅。 科学城绿轴公园内智能驿站提供免费充电及应急医疗服务。萝岗万达广场引入“无障碍支付终端”,支持语音交互完成付款,商场内科普展厅有触觉模型供视障人士体验。 线路九:增城生态康养线 行程:增城博物馆→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增城万达广场 亮点:增城博物馆设无障碍电梯及语音导览系统,民俗展厅有互动式触觉展品。白水寨景区入口至瀑布平台铺设无障碍栈道,中途设3处无障碍休息亭。 增城万达广场配备中医理疗无障碍服务台,商场餐饮区提供低糖健康餐选择,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直达电梯厅。 线路十:花都融创文旅两日游 行程:第一天:广州融创乐园→融创茂→融创水世界→入住融创文旅城附近无障碍酒店;第二天:花都湖湿地公园→花都区文化艺术中心→来又来广场 亮点:广州融创乐园内游乐设施均设轮椅适配通道,配备无障碍导览服务;融创茂商场无障碍电梯直达各楼层,餐饮区设轮椅专座;融创水世界有专用无障碍更衣室及防滑坡道。 入住广州“花间堂·悦雪”酒店,酒店提供无障碍客房、无障碍会议室及24小时无障碍服务热线。 花都湖湿地公园铺设环形无障碍步道,中途设3处休憩驿站;花都区文化艺术中心设无障碍入口及电梯,展厅内有盲文导览牌;来又来广场配备智能导购机器人及低位支付终端,全程无障碍设施覆盖全面。 文 | 记者 刘星彤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图、视频制作 | 记者 刘星彤

    7 分鐘
  3. 1 小時前

    花地 | 潘大林:我与《羊城晚报》的因缘

    文/潘大林 四十多年前,我在一家地方文学期刊当编辑,办公室订有多份报纸,《羊城晚报》是其中每年必订的一份。 《羊城晚报》是一份十分受人欢迎且敬重的报纸,不但领导阶层读它,文化人读它,商界人士读它,连市井小民也拿它当作每天必备的功课。每天上班后,我和同事们都会读当天送来的报纸,《羊城晚报》便是大家的首选。 因距离关系,在我所在的城市,一大早送来的《羊城晚报》一般是前一天的。1981年的10月8日,我上班后,拿起手边刚送来的《羊城晚报》,漫无目的地浏览着,读到“花地”副刊上的一篇小小说,突然感觉行文很是熟悉,看了一下作者名字,吓一跳,原来作者就是自己!作为一名刚出道的作者,这是我上个月刚寄给《羊城晚报》副刊的一篇小小说。 《羊城晚报》当时发行量一度达到150万份,在国内外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而我只是个刚出道的“小白”,给《羊城晚报》投稿,本不抱什么刊出希望,早把这件事给忘记了。没想到一个月之后,报纸竟然将拙作刊发出来。于是,这成了我们那个小地方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的许多年里,我们那里似乎还没有哪个作者有过如此的幸运。 接下来的10月份,我又从《羊城晚报》副刊上读到两篇评论,其中都谈到了我发表的作品《分柑子》,论者不吝好词,对拙作给予了好评。这让我大受鼓舞,坚定了自己从事文学写作的决心和信心。 当年,我在《羊城晚报》上发表的这篇小小说,不久也被自己所在的玉林地区当年的文学奖评为优秀小说。 随后数年,我持续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羊城晚报》也相继采用了好几篇我的小说和散文。部分在《羊城晚报》上刊发的小小说作品,还被《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所选载。 此事发生九年之后,1990年,我到博白县参观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故居,看到故居一片衰败之象,感慨之下,写了一篇散文《雨访力故居》,又投给了《羊城晚报》。我文中对王力故居作了如此描写:“门庭颓败,杂草丛生,厅堂上赫然卧着一牛,在很响地反刍。四壁墙泥剥落,遍地牛粪堆积,尿臊扑鼻而来。东厢瓦面已经坍塌,黑朽的桁木像断骨般参差戳出,令人惨不忍睹……”如此揭露性的文字,我本不指望能公开刊出,但时过不久,《羊城晚报》竟然一字不漏地将这篇文章发了出来。 当时在北京北大燕园的王力先生夫人夏蔚霞女士读到拙作,给我写来一封信,信中说王力先生生前已将故居捐献给家乡,对故居的现状她已无能为力。我将此信复印一份,寄给当时博白县文联主席梁丰先生。他于此事很是热心,将信件转给县里有关单位,但县里当时很缺钱,似乎一时也没什么办法。 县教育局局长倒很大气,立马给全县中小学师生发出一信,动员每人捐款一元钱,用作修复王力故居。此信发出,作为客家人大县的博白,大家踊跃响应,一下集到数十万元。数年之后,修旧如旧的王力故居便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地方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景点。 故居门前是当地人陈国才先生撰写的一副长联,高度概括了王力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 “百代仰宗师,承前启后,声驰南北,看韵学鸿篇,笔力雕龙,叹穷经传道,超凡入圣,名德重词林,子弟三千,桃李薰风思沛泽; 千秋钦泰斗,博古精今,学贯中西,赏语音巨制,才华舞凤,赞游艺育人,过化存神,寿贤归藻翰,珠玑亿万,等身作品慰平生。” 再后来,玉林市也在市里建起了王力博物馆。王力先生那龙虫并雕、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家乡的后来者。今年高考,王力先生家乡博白县又传来了好消息:全县1189人考上一本线,位居全广西第七名,成绩骄人。 《羊城晚报》不仅刊发了我的文学作品,对我的其它文字也热心扶持。20世纪90年代,正是粤产家电风起云涌的岁月,许多物美价廉的粤产家电产品进入到普通百姓家,一些质量问题也随之而来。1993年,我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粤产家电褒贬录》,肯定了某些质量过得硬的家电产品,同时对一些有问题的家电也作了批评。没想到数日之后,被我批评的一家洗衣机厂家打来电话,给我送来了一台全新的洗衣机,以更换家里那台有问题的。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巨大监督力。 《羊城晚报》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助力是非常巨大的,1985年,报社为广东当地产品搞了一次“最佳广告词征文”,我写了一段4行28个字的打油诗寄去,没料竟在征文活动中斩获头筹,得了300元奖金,我当时的月工资还不满百元,等于三个月的工资,于我而言已不啻一笔巨款,此事引来同事们艳羡的目光,对我更是个巨大的激励。 一个作者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遇到一个好的媒体,无疑是件十分幸运的事。这样的幸事我遇上了,并激励我走过了数十年的文字生涯。我今年已年过七旬,回忆往事,心潮澎湃,能想到的除了感激,还是感激。最后,让我以一首打油诗结束这篇小文: 码字从文四十年,媒体为师助我前。 东望羊城存感激,聊书往事记因缘!

    6 分鐘
  4. 6 小時前

    【视频】广州古籍书店“停业”?店方回应:“业态调整”两月后回归

    最近,一则“北京路古籍书店停业”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记者到实地探访发现,书店玻璃门紧闭,门上张贴着“业态调整,暂停营业”的告示。 羊城晚报记者即采访书店相关人士,对方澄清:所谓“停业”实为误传,此次仅为业务调整,预计两个月后重新开放。 记者在现场看到,书店内图书已有序打包装箱,古籍类书籍被特别包裹保护,部分工艺文创品仍陈列在书架上。尽管书店暂停营业,但仍不时有读者在店门口驻足,仔细阅读告示内容,向店内张望。 “网传书店已经停业是不实信息。”古籍书店店长张蕾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我们只是进行业态调整,预计需要两个月,古旧书销售业务将会保留,但具体调整方案暂还不便透露。” 创建于1957年的古籍书店,是广州最早的书店之一,也存在于无数热爱文化的市民读者记忆中。店内主要经营古籍珍本、善本线装书,以及现代新印文史、哲学、学术图书、文房四宝等。历年来,古籍书店收购、抢救的古代珍本不胜枚举,如唐代的《唐人写经》、宋代的《活人事证药房》、清代俞钥批注的《水经注》等。 走进书店,青瓦吊檐、五蝠藻井等传统元素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朱红立柱两侧的对联,上书:“经营传统文房石雕工艺用品,发行古今典籍书画碑帖印谱”。与普通书店不同,古籍书店更像一座小型专业博物馆。一层陈列工艺品、文创产品和畅销书籍,二层则专设古籍雅藏区,所有典籍均对外开放阅览。 店员表示,暂停营业前,店内顾客以步行街的年轻游客为主,客流量有限。目前,书店的古籍文献修复业务也早已停止,经营以售书为主。在网络购书和电子阅读普及的冲击下,传统书店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古籍书店也难逃实体书店的生存困境。 一位自20世纪90年代就常来光顾的老读者,向记者分享:“平时没事就会过来看书,已经形成习惯了。看到暂停营业的消息很惊讶,非常期待它重新开放的那天。” 北京路古籍书店既是淘书客的“宝藏地”,也是城市中轴线上的“活历史”。期待它能在新时代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记者 熊安娜 图|记者 张子皓 张瑞柠 视频|记者 张瑞柠 张子皓

    3 分鐘
  5. 11 小時前

    花地•小说 | 朵拉:跑步爱好者

    文/朵拉[马来西亚] 他是个跑步爱好者,大家都这样说。 每天清晨,他穿上轻便的运动鞋,沿着滨海公园的跑道,迎着晨风,脚步轻快。他似乎享受这份自由,像一只在薄雾中掠过湖面的水鸟。 其实,他并不那么喜欢跑步;他喜欢的,是跑步中的安静。每当他奔跑在清晨微凉的空气里,耳边只有风声和鸟鸣,内心空灵澄澈。 而在家中,这样的宁静是奢望。 “早餐放在桌上,记得喝完牛奶!别像上次那样剩一半!” “你看你的鞋子,又乱放在门口,等下被我踢到!” “孩子明天家长会,你去还是我去?” 他听见妻子的声音从厨房传来,一句接一句,无穷无尽,像水滴落在石头上,起初只是轻轻敲打,时间一长,竟成了沉重的负担。 于是他出门了,呼吸带着海腥味的清新空气,阳光穿透树影,洒在他脸上。他甚至不再急着跑,有时干脆在长椅上坐一会儿,闭上眼睛,听风吹过树梢,看晨光洒落树叶。 这样的闲适只是暂时的。他总要回家,回到那个永远有声音、永远有叮嘱的世界。 日子久了,他的跑步时间越来越长。妻子问他为什么最近跑这么久,他笑着说:“锻炼身体嘛。” 她叹口气:“也好,别到老了三高一身病。” 然而那天晚上,他正准备换上跑鞋,妻子忽然从厨房探头:“这么晚还出去跑步?早上不是刚跑过?” “嗯,最近状态好,多练练。”他笑着解释。 他快步出门,夜风凉爽,他跑得更快。脚步声轻盈,仿佛要摆脱身后的一切。 而在家中,妻子继续忙碌着,收拾着他留下的茶杯,叠好他换下的衣服,挂上。 他不知道,妻子也曾站在窗前,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手上忙着熨烫他的上班衣服,低声叹息:“我也想要去跑步。” 第二天清晨,朋友在跑道上又遇见他,笑着调侃:“真羡慕你,每天坚持跑步,精神那么好。” 他也笑了,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是啊,我喜欢跑步。” 只是他不知道,他的妻子已经下决心——从明天起开始去跑步。

    2 分鐘
  6. 12 小時前

    花地 | 陈漱渝:琐议“保卫鲁迅”

    文/陈漱渝 2025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89周年。89年来,有关鲁迅的话题常说常新,他的文学、思想的当下性不言而喻。流量为王的时代,总有人挖空心思要做些吸引眼球的“贬鲁”文章,虽然大多经不起推敲,但仍值得关注。上个世纪80年代李何林先生提出“保卫鲁迅”,如何理解?有何意义?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先生特此撰文,供羊城晚报独家刊发—— “保卫鲁迅”始于李何林 大约是1986年,业师李何林先生被确诊为骶骨癌。他自知患不治之症,便提前写了一份遗嘱,总结一生,其中有两件事让他很感欣慰:一是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一批人才,二是“保卫鲁迅”。 李先生曾任鲁迅博物馆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当时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出版局下达了一份文件,给新成立的鲁迅研究室下达七项任务,其中第三项是:“对香港和国内外出版的周作人、曹聚仁等人歪曲鲁迅的作品进行批判。”时为1975年12月5日。 因为曹聚仁在他的《鲁迅评传》中强调鲁迅是“虚无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赢得了周作人的击赏,称之为“特见”,所以他们当时被鲁迅研究界视为错误倾向的代表人物。 李先生曾经解释,说他所提出的“保卫鲁迅”并非神化鲁迅,而只是维护鲁迅的正确方面,不至让人误解、歪曲和诋毁。 早在1929年,李先生即编选了《中国文艺论战》《鲁迅论》,鲁迅生前曾多次提及这两本书。鲁迅刚去世,天津《大公报》曾发表短评,讽刺鲁迅的笔调“尖酸刻薄”。李先生及时批驳,指出鲁迅之笔是“深刻锐利”,并在副标题中称自己的文章是“愤言”,明确表示出自己的情感倾向。 1940年,李先生出版了他的代表作《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称鲁迅与瞿秋白为1917年至1937年中国文学界的两面旗帜。1980年4月,李先生创办了内部刊物《鲁迅研究动态》,初衷就是为鲁迅和冯雪峰辩诬,因为当年此类文章没有发表的平台。 李先生是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老干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为人耿直正派;虽偶或固执己见,但决不趋时骛怪。所以,鲁迅研究界的同人虽不全部认同他的观点,但对他的为人和贡献几乎众口一词地肯定。 钱钟书夫妇为什么对鲁迅有所非议? 李先生去世之后的情况有所变化。有学者认为鲁迅自是参天大树,非蚍蜉所能摇撼。如果以“保卫鲁迅”者自居,容易将不同观点当成“敌情”,置其于异端邪说的位子;对于鲁迅研究领域出现的不同说法,宜以“平常心”待之。 “平常心”是一种容易被普遍接受的提法,但对其涵义的理解,实际上又大相径庭。这一概念源自中国禅宗的哲学观,主张自然无为,心无执念,在各种境遇之中都能保持从容淡定。 以平常之心行学术之辩,就能遏制偏激情绪,恪守学术规范,成为健康争鸣的润滑剂。但“平常心”与“是非感”不应相互排斥,如果把“平常心”当成“围观”“吃瓜”“明哲保身”的理由,那就会违背鲁迅的教导:“文人不应该随和;而且文人也不会随和,会随和的,只有和事老……他得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恰如赫尔库来斯的紧抱了巨人安太乌斯一样,因为要折断他的肋骨。” 在鲁迅研究领域,产生观点分歧原本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鲁迅是一位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职志的作家,但文明之间有冲突,社会当中有各色人等,不同社会群体有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对历史和现实会持不同的看法。所以,对鲁迅的评价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大一统”的局面,鲁迅研究学科恰是在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中发展的。学术界需要学派纷呈,应该警惕的是圈子和宗派。 还有一个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鲁迅看法的分歧,那就是鲁迅作品中臧否评骘了不少古今中外的人物,包括中国近现代人物。虽然鲁迅不仅善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人”,但毕竟不能以鲁迅在特定历史情境和语境中对人物的评价为“盖棺定论”,比如鲁迅对梅兰芳、李四光、陈翰笙、邵洵美等人的评价,就历来有所争议。 在《准风月谈·后记》中,鲁迅援引了一篇《钱基博之鲁迅论》。钱基博是一位文学史家、国学家、教育家,钱钟书之父。但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认为,鲁迅“颓废,不适于奋斗”,其著作“只有过去回忆,而不知建设将来”,并将鲁迅与徐志摩并列为“新文艺之右倾者”。以上评论“评”得连鲁迅自己都不想再说什么话了。 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在鲁迅笔下也是一位以“寡妇主义”治理女校的人物,所以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对鲁迅的评价有所保留,并非事出无因,不难理解。 “无意失真”与有意作伪 鲁迅研究领域的论争还经常发生在史料的征用方面,其实质是“求真”和“作伪”的交锋。当然,“求真”者也可能由于知识局限或记忆局限而产生“无意失真”,“作伪”者的动机更是形形色色。以至于当下拍卖市场不断出现鲁迅书信或书法的赝品,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近些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伪造的鲁迅语录,有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是为了浇心中的块垒。有人伪造朱安致鲁迅书信、鲁迅逛琉璃厂狎妓日记,这种做法的性质就只能用“恶劣”二字来概括了。 有些学者跨界谈鲁迅,也闹出一些笑话。比如经济学家千家驹,连“羽太”“羽太寓”“羽太信子”“羽太重九”的区分都拎不清,把一个羽太信子说成两个不同的人,如此水平,竟敢撰文“破解”鲁迅日记的密码,这就是板上钉钉的“妄人”了。 此处提到的羽太信子、羽太重九,涉及1923年7月18日鲁迅与周作人失和事件。这件事距今已102年,但仍为不少读者所关注。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突发事件,兄弟双方均持不辩解态度。 1924年6月11日,鲁迅从砖塔胡同回八道湾取书籍器物。鲁迅当天日记的记载是:“下午往八道湾宅取书及什器,比进西厢,启孟及其妻突出骂詈殴打,又以电话招重久及张凤举、徐耀辰来,其妻向之述我罪状,多秽语,凡捏造未圆处,则启孟救正之。然终取书、器而出。” 鲁迅日记可与徐耀辰当天日记相印证。徐耀辰和张凤举是周作人的朋友,包括羽太重九、章廷谦,四位当天在场,羽太信子“多秽语”,这些秽语的内容鲁迅认为是“捏造”。章廷谦也曾告诉我羽太信子那天的“恶状”。 至于重九,即羽太信子之弟,周作人的妻舅,也就是鲁迅日记中多次出现的“H”君——据日本汉学家中岛长文考证,1923年7月重九在日本,不可能成为周氏兄弟最初失和的目击者。 而且,据我所知,羽太重九和鲁迅的关系十分友善,这种友善关系一直持续到兄弟失和之后。1925年8月,鲁迅因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被章士钊免去教育部佥事之职。重九驰书慰问,称其为“兄长”,对鲁迅的人格表示敬重。 所以,在我看来,要彻底澄清周氏兄弟失和的细节已无可能,过度关注亦无必要。对任何作家的评价主要是取决于他的作品,而不是作品之外的个人隐私。在周氏兄弟失和的问题上,还有一些其他说法,大同小异,将来可能还有人披露所谓新材料,但在没有确证支持的情况下,无论任何人发表任何说法,都不可能改变对鲁迅的总体评价。 鲁迅在遗言式的杂文《死》中写道:“忘记我,管自己生活。”然而鲁迅逝世已经89年,不仅至今没有被人忘记,而且还拥有了比生前更多的中外读者。因为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当代意义,所以常读常新,总能引发不同读者在不同时段的不同思考。 当前我们置身于一个多元化的语境,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虽然每个视角都是一个认识鲁迅的独特窗口,不同观念之间存在对话、交流、借鉴、共生的关系,但不同“元”之间并非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经常出现一种充满协商乃至博弈的关系,所以鲁迅研究领域的论争仍然是无法避免的。 李何林先生说:“对鲁迅作品接触较多的人,有责任将自己对鲁迅的认识普及给对鲁迅了解较少或者有所误解误读的人。”我理解,这就是他所谓“保卫鲁迅”的真谛。

    9 分鐘

簡介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羊城晚报」的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