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86 『鼓勵』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鼓勵」。
這個詞你我都不陌生。
從小學到大人、從家庭到職場,幾乎每一段關係裡都有人鼓勵過我們,我們也鼓勵過別人。
但你有沒有想過:鼓勵這件事,有時候也是一種很難的教育哲學?
今天的故事,就從我們觀察小朋友的上課學習說起。
🌟 第一層啟發:真正的鼓勵,是相信對方還能成長
在歐美的藝術教育裡,「鼓勵」幾乎是基本款。
就算孩子初學時彈得七零八落,或是英文說得勉勉強強,老師還是會微笑說:「Good job!
原因不只是為了禮貌,或是維護生意,我們想想更可能是出於一種信念──
孩子什麼時候會開竅,沒人知道。
你能做的,是先讓他想繼續下去。
其中的想法可能是真正的學習,不是因為你被糾正了錯誤,而是你願意在下次練習時,自己修正那個錯誤。
這種意願,來自於安全感、也來自於自我效能感──
而這正是鼓勵所種下的種子。
教育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曾提出「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的理論:
比起強調天賦或結果,更重要的是讓人相信自己有成長的空間。
而正向、誠懇的鼓勵,就是一種能引導人成長的語言。
🧭 第二層啟發:真正有力量的鼓勵,不是空泛誇讚,而是具體支持
但有時候,我們也會擔心──會不會給太多鼓勵,就養出「玻璃心」或「巨嬰」?
這其實是一個很難的關鍵問題。
過度保護式的誇讚、失真的評價,確實可能讓人缺乏挫折耐受力。
所以問題可能不在鼓勵本身,而在於鼓勵的品質。
從與各個老師的互動中,我們觀察到,可能真正有效的鼓勵,應該具備三個特點:

  1. 誠實的觀察:看見進步,也敢說出不足
  2. ✦「你今天的節奏感比上週進步很多,加油!」
  3. 具體的回饋:指出努力在哪裡,而不是抽象讚美
  4. ✦「你剛剛主動重彈這段,這種堅持很值得鼓勵。」
  5. 溫和的挑戰:鼓勵不是讓對方停在原地,而是幫助他邁出下一步
  6. ✦「我們下次一起來試試看能彈完整曲,好嗎?」

這樣的鼓勵比較不容易讓人沉溺在「我已經很好了」的幻覺中,而是有機會種下「我可以更好」的信念。
教育學者 Alfie Kohn 也在《Punished by Rewards》一書中曾指出過:
誇獎若只是為了控制孩子的行為,而非引導內在動機,反而會扼殺真正的學習熱情。
所以,最美的鼓勵不是「你很棒」,而是「我看到你正在努力」。
親愛的,
真正的鼓勵,不是讓人留在舒適區,而是幫助旁邊的人相信──我們都還能更好
如果你是那個正在努力學習的人,請別因為偶爾的失誤而否定自己;
如果你是那個正在陪伴他人學習的人,請記得用溫柔的話語,種下他們成長的勇氣。
你呢?對於「鼓勵」這件事,有過哪些難忘的經驗或啟發嗎?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
祝願你有個溫暖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