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22 HR AGO

    啟發日記D100 『一百』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一百」。 在中文裡,「百」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字。 它既代表「圓滿」,又象徵「眾多」; 是「百歲」的祝福,也是「百折不撓」的精神。 古人說「百聞不如一見」, 意思是經歷一百次聽說,不如一次親眼體會。 或許,這正是我們想來寫《啟發日記》的意義—— 每一篇,都像是一次「看見」或是說體會生活的練習。 不見得每個內容都完全正確,也許也帶著些自我的主觀。 也許過了十年後,當我們回頭看時,對於同一個議題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觸跟想法。 但我們想做的只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 除了自我紀錄, 我們也希望某天,當您或朋友在思考某個問題時,能發現「原來當初也有人這樣想過」。 在日本,「百人一首」收錄了一百位詩人的情感, 一百首詩,構成了千年的共鳴。 我們時常想,《啟發日記》的前一百篇, 也像我們與您與生活共同編寫的「百人一首」—— 每一則靈感、每一次對話,每一次您們和小書房的互動, 都是這些啟發日記的燃料和動力,謝謝您們陪我們跨過了日記的三位數。 在這一百篇的路上,我們常想起一句話: 「重複不是相同,而是意義的沉澱。」——米蘭・昆德拉 從第一篇的『時間』,到第一百篇的『一百』, 我們也都在學習:如何在這個快速的時代,試著保留一個慢的角落**。** 它有時有種獨處的安靜,有時因為朋友的相聚而熱鬧, 坦白說,有時我們也會想不出該寫什麼,但仍希望透過這樣的持續,能在時間裡,和您一起多一分觀察與沉澱。 也很多朋友在問,我們這樣每天的內容和Podcast到底是人寫的還是AI寫的呢? 其實我們運用了許多 AI 工具, 大部分時候,我們會把一個對某個主題的觀察或啟發和AI一同討論, 有時候它們會提供一些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觀點,有時候它們也會提出與我們想法截然不同的角度. 這個過程其實很有趣,很像今天透過時光機跟先賢們對話或是跟一個完全不同生活經歷的人交流, 大大的擴展了我們的視野和邊界。 慢慢收斂定稿後,為了減少AI的幻覺,或是怕自己的專業度不夠,我們會再由其他的AI來進行內容的驗證. 文字確認後,再進行 AI 生圖與 Podcast 等製作。 如果您有興趣,也可以讓我們知道. 也許之後我們也可以來在小書房開AI課,一起來學習如何使用這些AI工具. 有人說,一百是一個圓。 但我們更喜歡相信,它是一個「未完成的圓」。 因為真正的圓滿,不是停下來的完結, 而是能夠繼續流動的生命。 所以,今天這一篇,不是終點, 只是另一個開始。 謝謝您們陪著我們走過前一百次思考, 也謝謝你,願意和我們繼續走下去。 你呢? 如果要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第一百章」, 那會是關於什麼樣的故事呢? 或是你也可以告訴我們,在這前一百篇日記裡面,最喜歡的是哪一篇呢? 接下來我們也要迎接小書房的開幕一百天, 到時候也會有些小活動喔! 歡迎朋友們有空時可以來書店裡走走晃晃,享受被書本們包圍的安靜時光. 祝願你有個溫柔而充實的一天 也願您也在屬於自己的圓裡持續前進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5 min
  2. 1 DAY AGO

    啟發日記D99 『非襯線字』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非襯線字」。 前陣子上一堂簡報課時,老師隨口提到: 「高鐵站、捷運站、路牌幾乎都用非襯線字, 因為它的辨識度最高。」 忽然間,這個陌生的名詞就像是開啟了另一扇觀察世界的方式。 回家路上,我開始仔細觀察周遭的字, 城市裡的標示牌、車站月台的看板、 全都用著同一種安靜又清楚的語言。 店家的招牌,手機螢幕或是書籍中又是另外的一種型態, 這真是件太有趣的事了。 原來,城市裡的標示,早已被字體默默分類。 原來,我們每天看到的文字,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襯線字(Serif)與非襯線字(Sans Serif)。 襯線字的筆劃末端有小小的延伸與裝飾—— 像明體、Times New Roman。 這些「襯線」幫助視線在行與行之間順暢流動, 讀久了也比較不容易疲勞。 因此它被廣泛用於書籍、雜誌、報紙等長篇閱讀中。 非襯線字則乾淨俐落,沒有多餘的筆端修飾—— 像黑體、Helvetica。 字與字之間的結構更簡潔, 遠距離辨識度高,特別適合螢幕、路標與公共指示。 簡單來說,或許可以這樣區分: 襯線字擅長「講故事」,非襯線字擅長「給方向」。 第一層啟發:字體背後的心理設計 非襯線字(Sans Serif)少了裝飾,筆劃均勻、線條穩重, 在強光、遠距離、高速移動中依然清晰。 所以它是現代交通與科技界的「默默英雄」。 相對的,襯線字(Serif)則保留了手寫的溫度, 筆劃粗細變化明顯,節奏感柔和。 它常出現在品牌標誌、店面招牌、書封或雜誌標題中, 帶給人一種文化、信任與歷史感。 非襯線字追求效率,襯線字保留情感。 前者幫你找到路,後者陪你走慢一點。 第二層啟發:字體,是時代精神的倒影 襯線字誕生於印刷時代,那是人類追求知識與細節的年代。 鉛字排列整齊,每一筆襯線都承載著文化的重量。 人們閱讀的是深度、細膩與時間的沉澱。 而非襯線字則在二十世紀初的現代主義浪潮中崛起, 當汽車、電車、飛機與廣告牌改變世界的節奏, 人類開始渴望更快、更清晰的表達方式。 乾淨的線條取代繁複的筆畫, 正如現代人放棄繁文縟節,只求直達目標。 襯線字屬於印刷文明,非襯線字屬於數位文明。 從書頁到螢幕,從靜態到即時, 我們的生活節奏,也在字體的轉變中被重新定義。 但或許,當一切都變得如此清晰、快速、有效率, 我們更該問問自己—— 為什麼兩種字體型態都有它存在的必要? 除了清楚與明確之外,什麼樣的時候,我們會想保留一點「襯線」? 那份讓人駐足、感受、咀嚼或是感覺更舒服的筆觸。 印刷時代讓人學會感受與深思, 數位時代教人學會明確與選擇。 而我們,也許更多時候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的節奏。 所以,下次當你在高鐵月台看著那幾個方正的字時, 或是欣賞著店家精心設計的招牌時, 不妨也來想想: 這個場合為什麼會選用這種字型呢? 不同的字型會帶給我們什麼不一樣的感受呢? 祝你在速度與深度之間, 找到剛剛好的字型與字距。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 min
  3. 2 DAYS AGO

    啟發日記D98 『價值與價格』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價值與價格」。 想像一下:你在沙漠裡,面前有兩樣東西—— 一瓶水和一顆鑽石。 此刻你會選哪一個? 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水。 可是,一旦你走出沙漠、回到城市, 那瓶水又會立刻變得微不足道, 而鑽石的價值,依舊耀眼。 這就是經濟學上著名的「水與鑽石悖論」。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這個問題: 「水有極高的使用價值,卻價格低廉;鑽石幾乎無實際用途,卻價格高昂。」 第一層啟發:價值取決於「情境」,價格取決於「共識」 我們以為價格代表價值, 其實它只是「在某個情境下,多數人願意付出的代價」。 水在沙漠裡比鑽石珍貴, 但在珠寶店裡,水卻免費供應。 這說明—— 價值不是物品的屬性,而是情境與需求的交會點。 所以,有時候你覺得自己「被低估」, 也許不是你沒價值, 而是「你在錯的地方被定價」。 對人而言也是如此。 在某個團隊裡,你可能被忽略; 但換個環境、換個舞台, 你原本的特質或許就成了核心優勢。 人也像商品一樣—— 價值,往往取決於「放在哪裡」。 第二層啟發: 價格是市場的結果, 而價值是我們賦予世界的方式。 真正改變世界的力量,不在價格的起落, 而在於人們願意賦予事物意義。 有些東西永遠無法用價格衡量: 一個擁抱、一場對話、一段陪伴。 彼得·德魯克說過一句話: 「效率是做對的事;效能是做值得的事。」 市場追求效率,但人生需要效能。 水和鑽石的差別,也許提醒我們: 價格能衡量利益,但價值才定義生命。 所以,如果今天的你也覺得自己「還不值那個價」, 請互相提醒—— 價格會變,但價值會被看見。 有時候,只是時機未到、場域未對。 你呢? 在你的生活裡,有沒有什麼東西, 價格不高,卻對你而言無可取代? 祝你有個更有價值的夜晚。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min
  4. 3 DAYS AGO

    啟發日記D97 『行李箱』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行李箱」。 前幾天看到一個很讓我們訝異的問題: 人類是先登上月球,還是先替行李箱裝上輪子? 答案竟然是——先登上月球。 1969 年,人類踏上月球表面; 直到三年後,1972 年,美國工程師伯納德·薩多(Bernard Sadow) 才在自己的行李箱底部裝上輪子,並申請了專利。 靈感來源也極為生活化: 他在機場看見搬運工推著有輪子的推車, 忽然想:「為什麼我的行李箱不能這樣?」 這件事也帶來給我們兩個面向的思考。 第一層啟發: 為什麼我們會直覺覺得「行李箱應該早就有輪子」? 這或許反映了我們的一種心理現象: 人類對「遠」的想像,往往快於對「近」的改善。 登月聽起來偉大又浪漫;但替行李箱裝輪子,太日常、太不起眼。 我們的腦更容易被「非凡的創舉」吸引, 而忽略那些「平凡的改變」。 因為遠方的夢比較耀眼,腳邊的小石子反而常被忽略。 這種錯覺,也讓創新常常繞了遠路。 行李箱加輪子不是技術難題,而是觀念的盲區。 就像生活裡的許多困境, 不是「做不到」,而是「從沒想過要改」。 第二層啟發: 「大創新」常來自遙遠的夢,但真正改變生活的,往往是那些「再普通不過」的小細節。 行李箱加輪子,不是登月計畫那樣驚天動地, 卻讓數十億人的旅途變得輕鬆。 人類往往熱衷於征服外太空, 卻遺漏了自己手邊那個可以滾動的箱子。 這提醒我們,改變世界,不一定要飛得高, 有時只要低下頭,看見地面上的小石子。 正如唐納.諾曼在他的設計系列書中提過的: 「偉大的設計不是讓人驚嘆,而是讓人不必多想。」 真正的創新,不是複雜的發明, 而是讓人生活更輕、更順手的一個小發現。 下次當你推著行李箱走在路上,不妨想想: 我們為什麼會以為人類早該這麼做? 也許答案是—— 真正的進步,並不總發生在遠方, 而是從我們願意多想一步開始。 你呢? 最近的生活裡,有沒有什麼事, 其實也只差一個「輪子」的距離? 祝願你有個輕盈而有啟發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5 min
  5. 5 DAYS AGO

    人生千百問W20 『常常有選擇障礙,怎麼辦?』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常常有選擇困難症。 可否跟我們分享這個主題嗎? ——S小姐 💌 回信 親愛的 S: 謝謝您提出這個問題。 事實上,我們也有選擇困難症,這真的是一個難以輕易回答的問題。 我們常說「人生就是不斷做選擇的過程」,但好像很少有人教我們怎麼選擇,尤其在選了就可能失去另一條路的情況下,更讓人害怕錯過或後悔。 有些人天生果斷,有些人則是太懂得權衡,反而難以下決定。 但這並不代表懦弱,可能只是因為比別人更在意結果,也更重視每一次選擇的意義。 我們找了三位人物,他們的人生也曾面臨選擇困境: 有人選擇不選擇,有人主動承擔風險,也有人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抉擇風格。 我們一起參考看看,能否從前人的智慧中學習到一些抓手。 🌓 一、 「不選」的選擇:哈姆雷特 「To be, or not to be」 當選擇太痛苦,有些人選擇停留 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是最經典的「選擇困難者」代表。 父王被害、母后改嫁、國家岌岌可危,但他卻遲遲無法行動。 他不是沒想法,而是想得太多。他思考道德、後果、價值,甚至連「報仇是否值得」都質疑過。 但就在這樣的猶疑中,錯失了許多主動改變的機會。 從後見之明的眼光來看,也許會有種感覺,當我們把每個選擇都視為一場生死對決,就很難真正前進。 或許選擇不是戰場,它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失敗,也是一種向現實學習的方法。 🔥 二、 「先選再說」的策略:拿破崙 「最重要的不是選擇正確,而是讓選擇變得正確」 拿破崙從未停留在選擇的迷霧中。他在每一次決策前都會做充足準備,但一旦選定,他就全力以赴。 他知道:「結果」很多時候是無法保證的,但「承擔」是可以練習的。 他進軍俄國時也猶豫過,但他評估了時間、地形、人心、資源,做出相對最合理的選擇。即便最後失敗,他也不後悔,因為那是當時他能做出的最好決定。 他帶給我們的啟發是,與其等到沒有風險才下決定,不如練習一種「選擇後行動、行動中修正」的心態。 也許,沒有完美的選擇,只有不願或無法承擔選擇後果的人。 🍃 三、 「用信念縮小選項」的方式:小王子 「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在《小王子》中,小王子離開自己的星球,看過很多奇怪的大人,最後他選擇了回到那朵屬於自己的玫瑰花身邊。 他也曾迷惘,但最後是「心裡真正想要的東西」幫他做出了選擇。 在這個經典的故事中,也許想表達的是當選擇太多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些選項中,哪一個更接近我想成為的自己?」 有時選擇的標準不是外在效益,而是內在一致。 💬 那你呢? 你是哈姆雷特,會想很多但遲遲沒有出發? 還是拿破崙,願意承擔、快速修正? 或像小王子,讓選擇變得簡單,是因為他知道什麼對自己重要? 願我們都能在每次的選擇中,一點一滴的更了解自己。 祝安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4 min
  6. 6 DAYS AGO

    啟發日記D96 『持續買進--自由』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自由。 許多人以為財務自由是存到一個特定的數字,達到某個投資報酬率,或有一天不再需要為錢工作。但《持續買進》的作者尼克.馬朱利提醒我們: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達到終點,而是獲得「選擇的能力」。 🔹 第一層啟發:自由,來自你如何使用時間 作者談到,有錢人之所以「富有」,不只是因為他們有錢,而是因為他們擁有安排時間的自由。他們可以選擇不接某個會議,可以花整天陪家人,也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工作。 我們常常誤以為財富等於自由,但真正在你生命中帶來變化的,其實是時間的主導權。 當你能掌握時間,你才真正掌握人生。 想像一下,一個總是被工作追著跑的人,哪怕賺得再多,也很難說是自由。而一個懂得用簡單的系統持續投資、把生活安排得有節奏的人,可能賺得沒那麼多,卻有更多自由——選擇去學一門新技能、花時間做志工、或下午三點去接孩子下課。 自由,不只是有錢,更是能選擇怎麼過每一天。 🔸 第二層啟發:打造「時間型資產」,是最長遠的投資 書中提到一個觀念很打動我:與其追求最快的財務自由,不如建立一個「簡單但持久」的系統。 什麼是簡單但持久?就是你可以一直做下去的習慣或策略,比如每月固定投入指數型基金,比如定期盤點你的收支,再比如維持規律運動與學習的節奏。 這些事情不會立刻讓你「財富翻倍」,但它們會像時間型資產一樣,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成為你生活的墊腳石。 你種下的每一個選擇,都會隨著時間長出可能。 這就是複利——它不只存在於金錢,也存在於關係、健康、聲譽、知識與生活裡。 📌我們以為自由是逃離工作,其實自由是能選擇你願意持續投入的事。。 📌你現在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會變成未來的你可不可以選擇的權利。 你呢? 對於「自由」的理解,是否也有過轉變? 你有什麼想持續種下的「時間型資產」?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祝你今天有個從容而自由的節奏!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min
  7. 29 OCT

    啟發日記D95 『持續買進--持續』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持續。 在投資世界裡,有一句老話:「Time in the market beats timing the market」,意思是——「待在市場裡的時間,比試著抓對進出時機更重要」。這句話乍聽平淡,實則是《持續買進》這本書最核心的態度之一。 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不否認市場有風險,也不鼓吹人盲目樂觀。相反地,他強調:你無法預測市場的每次起伏,但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投入節奏。就像跑馬拉松的人,不會在前五公里耗盡全力,而是穩定地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推進。 🌊 第一層啟發:持續買進,不是買什麼都行 在投資的世界裡,最困難的,不是數學,而是情緒。當市場波動劇烈,或是資產短期下跌時,「持續買進」聽起來像是逆勢操作的倔強口號。但在《Just Keep Buying》中強調的不是盲目買進,而是建立一套抗波動、抗情緒、抗後悔的紀律型系統。 他的核心觀點是:「Time in the market beats timing the market(待在市場裡勝過選對時機)」,這句話乍聽平凡,其實意涵深遠。因為如果你總想抓對進場與出場時間,往往會錯過真正長期報酬的累積。 不過,這並不代表你可以什麼都買。真正值得「持續買進」的,是那些隨著時間能夠複利增值的資產。 例如: 指數型基金(長期代表經濟成長) 具穩定現金流的股票 甚至在人生裡,也包括了「專業技能」、「親密關係」、「個人聲譽」、「品牌價值」、「孩子的教育」、「信任的積累」等等。 這些資產的共同點是——時間越久,越有價值。 因為它們的本質,其實或許都是持續成長。 🌱 第二層啟發:與其找出場點,不如設計心理抗震系統 但你也可能會問:難道永遠不賣出?不該停損嗎? 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持續買進」不等於「從不調整」。更準確的說法是——你要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為何持有、何時重新評估。 當你投資的是一個會隨時間而增值的標的,那麼短期下跌,不該成為你情緒崩潰的引爆點。這就像你每月投資孩子的教育、每天投入信任經營一段關係,不會因為一次爭吵或一次測驗失常就全盤放棄。 重點是設計一套能讓你不輕易被恐懼打敗的策略,例如: 固定扣款、自動化入帳(減少情緒干擾) 僅投資自己能承受的波動範圍 把每一次下跌視為長期購買機會 回到生活裡,我們也可以用「持續買進」的精神來看待: 每天持續寫作、閱讀或練習技能 不斷回應與修復關係,而不是逃避 經營健康、信譽與人生系統 這些,都是沒有停損點、卻最值得你長期投入的資產。 真正的「持續買進」策略,是對時間的信任、對複利的耐心,以及對自己選擇的堅定。 因為你買的,不只是資產,也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 一種用時間的複利效果持續靠近選擇權與自由的方式。 你呢? 你心中,有沒有什麼資產或目標,是值得你在波動中繼續持續買進的?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祝你有個踏實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min
  8. 28 OCT

    啟發日記D94 『持續買進--資產』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資產」。 在這本《持續買進》中,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提到一個財務轉捩點:當我們開始用「錢賺錢」取代「人賺錢」,才真正踏上財務自由的路。 年輕時我們靠的是體力、知識、人脈打拼,每一塊收入都是用時間換來的。 但理想的財務未來,應該是讓我們辛苦賺來的錢,也成為我們的夥伴,幫我們創造源源不絕的現金流。 這並不神秘,其實是一場「因為我們都會變老」的資源轉換。。 第一層啟發|你的薪水在哪裡消失了? 書中列出五種常見的「收入流向」: 消費(支出):轉換為滿足當下的生活,短暫快樂,沒有留存價值。 儲蓄(銀行):安全但不增值,對抗不了通膨。 投資(資產):可能增值,也有風險,但長期來看是財務自由的關鍵。 借貸(債務):如果收入用來還債,實際是過去的支出在吃未來的錢。 重投自己(教育、技能、人脈):雖不是立即可見的資產,卻能提升未來的收入能力。 當你賺到 100 元,它會自動往某些管道流去。你選擇的「分配比例」,也許就決定了你未來的財務風景。 第二層啟發|賺得多,不如轉得好 我們常見一些人年收入百萬,但存款近零;也有人月薪四萬,卻能累積不少資產。 差別可能在於——是否把收入變成會工作的資產。 作者強調,不只是投資股票或不動產,而是養成「資產導向」的思維: 買一個會替你賺錢的生意,而不是只買一支好看的名牌手錶。 購買一項可以轉租的設備,而不是一件只放在櫃子裡的收藏品。 投資於自己創業的機會,而不是只消費別人的創意。 這是一種「所有權思維」——不只是消費,更是擁有。 這些概念讓人想起股神巴菲特,他只買打折的二手車,對他來說車子只是代步工具,寧可把錢省下來做投資,用複利效果來把錢放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書中,作者也留下這句提醒: “You work for your money. Then your money works for you.” 與其羨慕別人的被動收入,不如重新設計自己的金流分配方式。 讓收入不只是用來活下去,而是有機會為了創造資產,讓你活得更自由。 你呢?你的收入目前大多流向哪裡? 你是否有在思考,如何讓錢替你工作?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你今天也有充實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2 min

Ratings & Reviews

5
out of 5
6 Ratings

About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