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18後

《女子18後》EP.71(下) : 臺灣高等法院庭長謝靜慧分享臺灣司法改革的歷程與挑戰,司法從戒嚴時期走向民主法治具關鍵角色,仍面臨資源不足、公眾信任等問題。

本集邀請於民國70年畢業校友、現任臺灣高等法院庭長謝靜慧學姐。
她擁有33年司法官經驗,長期關注兒童權益與性別平等。
節目中,她分享臺灣司法改革的歷程與挑戰,指出司法從戒嚴時期走向民主法治,雖具關鍵角色,但仍面臨資源不足、公眾信任等問題。
 
■ 司法獨立性與人力資源限制:儘管我國司法預算已獨立入憲,但司法機關的人力需求(如法官、書記官及其他專業輔助人力數量)仍受行政院《總員額法》的限制,這阻礙了司法獨立性的全面實現,並導致審判人力不足以支應社會需求。
■ 院檢分立的演進:學姐強調法官與檢察官的角色截然不同(檢察官追訴犯罪,法官確保公平審判)。她指出,在臺灣戒嚴時期,法院與檢察官皆受「司法行政部」管轄,易受行政部門影響。司法預算獨立入憲是重要一步,但人力資源的獨立性仍是司法改革的關鍵議題。
■ 法官的超然與公眾信任:學姐在33年的司法生涯中,保持作為從事司法工作者的獨立超然性,已經成為常年生活的日常。然而,她也承認社會對司法仍然存在不信任感,部分可能源於過去少數法官的風紀問題和「司法黃牛」散播不實訊息。
■ 司法與社會溝通機制:司法院除了透過各級法院的發言人制度,對法院承審重大或矚目案件適時對外說明裁判結果外,也積極透過「司法與社會對話小組」及與金馬影展合作的「司法金馬影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包括戲劇)向民眾解釋司法程序、法官角色及心證形成過程,以期提升公眾對司法的理解與信任。
■ 重大案件分案方式:矚目案件通常採取人工抽籤分案(例如「扁案」),而其他特定類型的案件(如重大案件、性侵害案件、少年案件、醫療案件)則依法院事務分配規則,透過電腦分案系統分配到專門處理該類案件的專業法庭。
■《精神衛生法》的改革:「小燈泡案」促使司法院與行政院合作,大幅修改《精神衛生法》。改革目標是加強前端的心理健康支持與預防體系(包括教育、醫院、學校、家庭),希望能及早介入,接住有需要的人,及時提供必要的治療和處遇,避免問題惡化至司法後端處理,減少社會悲劇。
■ 法官的自我察覺與倫理規範:謝學姐強調法官必須先是「人」,並在離開職場後「摘下面具」,回歸生活,透過逛傳統市場等方式保持與社會的連結。同時,法官受《法官倫理規範》約束,即使下班也須遵守,避免利益衝突,例如避免參與可能影響司法職責的特定募款或政治相關活動,以維護司法公信力。
■ 防免偏見對經驗法則的不良影響:學姐分享的收養案件經驗,讓她體悟到法官也可能無意識地帶有偏見,過度依賴個人有限的生活經驗來判斷案件,而非全面考量當事人的多元生活經驗與情境脈胳。此案強調了在判斷「最佳利益」時,應具有自我察覺的能力和同理心。

節目尾聲 劉于新的正念減壓:針對法律人的正念練習:向案件說再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uccl4c81sli0827jl16cz1p/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