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

澎湃新闻·镜相栏目出品,深度访谈播客,以社会热点为触点,邀请学者、亲历者或实践者展开多维对话,以冷思考突破认知边界,在思想碰撞中激荡涟漪。

  1. 3 天前

    Vol.61翻越“成见”大山,避孕如何给了女性说“不”的底气与自由?

    前段时间,韩国女星张元英因手臂上的汗毛被推上热搜,遭遇审美的审判。这场看似荒谬的争论,却尖锐地揭示了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女性的身体,为何总被置于他人目光的显微镜下,被规训、被评判? 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它与当下“汗毛争议”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共同叩问着同一个问题:谁,才能真正主宰女性的身体? 从一根汗毛的去留,到一次避孕方式的选择,这种主宰权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知识的武装、清醒的认知和勇敢的实践。本期《涟漪效应》串台《健康有方FM》,邀请了果壳网主笔@游识猷 以及小红书情感教育博主@阿文就是Aya ,我们将从这场关于汗毛的喧嚣谈起,探讨避孕如何成为女性从身体自主迈向生命自主的关键一步,又如何让我们得以挣脱外在的规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叙事。 文字稿已上线⬇️ 翻越“成见”大山,避孕如何给了女性说“不”的底气与自由?|涟漪效应 【本期嘉宾】 游识猷 果壳网主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果壳时间》主播,典赞·科普中国2019十大科普自媒体,微博2023年度新知博主,米尔斯研究科普文章《从21岁追踪到72岁,这个研究告诉你“女性经历的一生”》作者。 阿文就是Aya 小红书210万粉情感博主。2024年6月,她以一条《处女膜,本来就是破的》的性科普视频在小红书斩获千万播放、83.6万点赞,一夜之间涨粉13万,把“大方谈【性】”系列推向爆款。 【本期主播】 王恒婷|《健康有方FM》播客主持 吴筱慧|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2:47 当我们在谈论体毛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07:39 破除身体羞耻:公共讨论正在推动女性认识与接纳自我 12:19 是的,婚内也有避孕的需要! 14:46 避孕的千年神奇历史 17:55 当下主流的避孕手段有哪些? 21:22 女性的专属困境:避孕焦虑 26:40 从《绝望主妇》到《17.3》,从影视剧里能学到真东西! 28:55 “万婴之母”林巧稚的选择 33:10 了解短效避孕药的各种用途之后,想给它换个新名字 36:08 发现“健康的人生多样性”——追踪女性50年的米尔斯研究 41:28 “避孕观念是亲密关系的一个照妖镜” 48:07 当信息变得透明,女性靠自己的力量摆脱了“下滑的处境” 53:01 关于女性的主体性,再怎么谈都不嫌多 【本期配乐】 Big Gigantic / Angela McCluskey - The Little Things (feat. Angela McCluskey) Selena Gomez - Who Says

    1 小時
  2. 9月11日

    Vol.60 我的解放日志:不为来处而羞耻,不再假装“城里人”

    在近期热播的《喜剧之王单口季》中,来自云南大山的脱口秀演员真勇讲述了湖南卫视《变形计》对他童年生活的那个小山村的搅动。这部热播于千禧年的综艺折射着一种划时代的城乡、贫富观念。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觉得留在小地方是输? 从深山里的村寨走出,考上大专、学会洗澡,努力挣钱,努力生活,最后又回到村寨……扎十一惹以非虚构的自白讲述了她从云南山村一路迁徙而来的自我解放,以及内心那间永恒的房间;乡土溃散、城乡碰撞、身份重构,东来的长篇小说《凤凰籽》讲述了农村少年被一档综艺搅动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从小地方到大城市的“变形计”,以戏剧化的结构、冷静锐利的剖白,探讨了身份、地理变迁对人的影响。 当人像被连根拔起的植物,在陌生的土壤里艰难抽芽,当“壁虎断尾”,一路丢弃方言、生活习惯,甚至记忆,换取一张“城里人”的通行证,我们该如何平衡“旧我”与“新我”之间的裂痕?走出小地方的人,除了仰望高处,又该如何回看来时的路? 本期节目,我们想聊聊人的“来处”。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成长起来的“迁徙一代”,究竟从哪里来?又该往何处去?从小村寨到大都市,我们想谈一谈“变形计”之后,那些漫长的解放日志——对来路的省思与回望。 文字节选详见: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586512 【本期阵容】 东来 小说家,90年初生人,已出版小说集《大河深处》《奇迹之年》,新作长篇小说《凤凰籽》现已出版。 扎十一惹 彝族作家,1990年出生于云南深山一个村寨。七岁开始学汉语。大专毕业后进入媒体行业,2019年离职。目前专心写作。 柳逸(主播)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0:05:08对来路的回望:从“包裹”到“坦白” 00:12:11学会普通话之后,才好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00:18:47有钱人的生活由“无用”的东西构成? 00:23:45“灯”和“马桶”里的文化震惊:城市的秩序缜密而隐蔽 00:27:52村里的时间是和天地赛跑,城里的时间是人跟人赛跑 00:37:38乡土给人的韧性:“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00:47:29自我改造与自我解放的区别是,解放没有范本 00:54:47怒花6万元后,我对都市精致生活祛魅 01:05:29承认自己的来处,讲述它,不粉饰也不美化 01:09:28倒流与返乡?农村出身的我,不会被“李子柒”所蛊惑 【本期福利】🎁 欢迎在单集评论区留言,留下你从小地方到大城市的迁徙故事,我们将选取一位听众送出图书盲盒一份! 【本期配乐】 迷宫物语——蔡琴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通过节目主页公告栏加入“涟漪效应听友群”,解锁更多福利!

    1 小時 18 分鐘
  3. 8月15日

    Vol.59出版人请回答!书展到底有什么好逛的?

    每年夏天,上海最火热的现场在哪里?不少喜欢书的朋友一定会说上海书展。 今年上海书展在8月13日至19日举行,活动数量将达1267项。其实,在世界各地,书展不仅是读书人的重要盛会,也是出版商展示新书、洽谈版权交易的平台,更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的桥梁。 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群岛图书的创始人彭伦老师和上海译文出版社法语文学编辑黄雅琴老师,一起聊聊他们和上海书展的故事,他们去过的那些历史悠久的国际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巴黎书展)特别在哪,以及《那不勒斯四部曲》《冷到下雪》等等畅销外国文学作品引进的背后故事。 书展结束,人潮散去,但连接真的消失了吗? 听完这期,下次逛书展,你可能会带着“雷达”去! 文字稿已上线⬇️ 但是还有书展!我们用书连接,成为彼此的“浮岛”|涟漪效应 【本期嘉宾】 彭伦 群岛图书出版人,文学编辑,译者,国际版权经纪人。 黄雅琴 上海译文出版社法语文学编辑,译者。 【本期主播】 吴筱慧(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4:56 三个关键词形容上海书展 08:07 出版从业者眼中的上海书展 11:26 上海国际文学周的诞生故事 18:02 书展前夜之出书大作战! 23:26 也谈北京书展的可能性 26:20 世界第一!奔向法兰克福书展! 36:12 全世界法语编辑的“秘密聚会” 40:50 小而美的伦敦书展 42:47 去香港书展感受风向,或疯狂淘书 45:04 做翻译图书的编辑,咪咪喵喵地跑来跑去 47:43 真正有用的信息都是从八卦里来的! 52:33 《繁花》出海的“秘闻轶事” 56:01 文学出版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充满了冒险 57:58 重新发掘女性作家的意义 1:00:40 悲观vs乐观:纸质书会“消亡”吗? 1:07:43 书展的力量:连接读者、编辑、与作者的“浮岛” 【本期配乐】 The Wren Orchestra / Choir Of 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 George Guest - Gloria in D Major RV5891. Gloria in excelsis Deo James - Waterfall 【提到的书】 《冷到下雪》[澳] 欧健梅 《书的世界与世界的书》方世忠 《福尔摩斯症候群》 [法] J·M·埃尔 《留在这个世界的理由》 [爱尔兰] 露西·考德威尔 《我与兰登书屋》 [美] 贝内特·瑟夫 《繁花》金宇澄 《家庭絮语》[意] 娜塔丽亚·金兹伯格 《那不勒斯四部曲》[意] 埃莱娜·费兰特 【提到的人】 桑贝 丁丽洁 杨素秋 科尔姆·托宾 勒克莱齐奥 林白双 雪涛 葛亮 郑执 黄昱宁 顾湘 《以读攻读》林晓筱

    1 小時 11 分鐘
  4. 7月21日

    Vol.58在旧货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长期主义」

    2014年,畅销书《废物星球》的作者亚当·明特在处理母亲的遗物时,产生了想要了解二手物品是如何被回收利用的想法。当时全球二手交易蓬勃发展,但相关交易数据却少之又少。 由于数据的缺失,亚当·明特横跨五洲四洋,对全球知名回收公司与旧货市场进行了田野考察式的跟踪采访,他探寻二手商品的前世今生,用《二手世界》一书带全球读者进入了一个“二手世界”。 而今,中国的二手市场也在不断蓬勃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和经济理性的回归,二手正逐渐成为更多人的消费选择。与此同时,二手文化的盛行,也反映出现代社会里,人们对物质、价值和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 那么,中国的二手市场是什么样子?什么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二手文化正在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环境与城市氛围?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永续旧物的店主武楷斯以及Goodone旧物仓的创办人杨函憬,一起聊聊他们对旧物的看法,他们眼中中国二手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二手文化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或许,进入“二手世界”之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从此改变。 文字稿已上线⬇️ 在旧货市场,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长期主义」|涟漪效应 【本期嘉宾】 杨函憬 Goodone旧物仓创始人,旧物爱好者,从事旧物空间营造13年 武楷斯 永续旧物店主,旧物爱好者,可持续生活实践者,从事旧物回收10年 【本期主播】 吴筱慧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6:39 原来有那么多“破烂”藏在城市的角落啊! 11:43 武楷斯:旧物如何改变我的生活 13:06 从纽约到上海的“捡垃圾文化”——Stooping 16:14 在世界各地的旧货市场,用同一套话术砍价 18:29 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大规模的二手市场? 21:55 旧货市场没有消费主义? 27:40 来不及了,快给“旧物猎人”的眼睛上保险! 29:46 对旧货市场的商业循环模式探索 35:35 近几年在中国大家对二手物品的态度变化 42:13 省钱博主的长期主义:让一件物品的价值最大化 46:48 从冲动消费到感动消费:物为人用,方为良物 52:14 钢琴、漆画、信件、相簿——四个旧物故事 55:48 杨函憬:把旧物仓看成是城市记忆的博物馆 59:51 独家分享:二手世界一日体验路线 1:01:53  旧物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 1:03:55 (不要错过一个小彩蛋) 【本期配乐】 林生祥 - 面会菜The Last Meal Bob Dylan - Workingman's Blues #2 【本期书单】 亚当·明特《二手世界 : 全球旧货市场调查手记》 亚当·明特《废物星球》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 王牧之 主编《四开02:中古、二手与永续》 郁达夫《故都的秋》

    1 小時 7 分鐘
  5. 7月10日

    Vol.57 “出租屋文学”里有什么?迁徙世代的家庭想象丨涟漪时刻

    毕业季一向是租房旺季, 这个夏天, 又有一大批年轻人即将搬入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出租屋, 他们会在这个空间里完成自己新旧身份的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 也将基于此地, 向更广阔的城市空间进行探索。 在倡导生活美学的小红书上, 出租屋改造始终是大热的词条: “楼道破,关我屋里什么事?” 、 “爆改 30 ㎡老破小” 、 “妈妈以为我在上海出租屋过得很惨” ……大量关于漂泊与租房的感受、 经验和段子被批量炮制出来, 形成一种独特的“ 出租屋文学” 。 租房的生活意味着脆弱、 变动、 漂泊、 不占有, 也意味着一种轻盈的力量, 意味着变革与流动的可能性。 脱离大家庭在异乡独自生活, 在大都市的出租屋里, 有着属于成年人的“后青春期” 吗? 从千禧年初《蜗居》《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出租屋,到如今的“出租屋文学” , 出租屋这一特殊的空间所承载的意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为迁徙的世代, 今天的我们如何理解租房这件事? 通过讨论、 想象一种“租”的生活, 我们期待看见更多格外的活法。 【本期嘉宾】 夏周 出版编辑, 播客《席地而坐》 主播。 普照 出版编辑, 编辑有非虚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 等。 【本期主播】 柳逸 澎湃新闻· 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8:38精致又悬浮:上海梧桐区生活图鉴 16:08疫情之后,我和社区的链接感更强了 20:08“妈妈以为我在老破小过得很惨”:出租屋文学在反抗什么? 26:55爱情地狱or友谊乌托邦?出租屋寄托了千禧年初的家庭想象 32:59萧红、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沪漂作家与黄金时代 42:15“东京8平米”如何可能?年轻人为何涌进酒店洗衣房? 48:42706社区、定海桥互助社......生活可以是一场实验吗? 53:00韩国的出租屋文学:“半地下”里的露馅人生 【本期福利】 欢迎在单集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选取一位听众送出图书盲盒一份! 【本期配乐】 591——郑宜农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通过主页公告加入“涟漪效应听友群”,解锁更多福利!

    1 小時 3 分鐘
  6. 5月21日

    Vol.56对话生态学者:如果地球重启,人类会被“格式化”吗?

    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吗,雨后池塘边、水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晚上院子里、草丛间,一闪一闪的萤火虫……过去夏天随处可见的它们,为什么消失不见了?它们的集体退场是偶然吗? 其实,很多科学家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悄然开始。在《大灭绝时代》一书中,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十三个历史上生物灭绝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第六次大灭绝的踪迹:它们并非像恐龙一样突然消失,而是一个一个物种慢慢地消失,甚至不经意间,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物种存在过,它可能就消失了。 我们都知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物种越丰富、越多样,我们的地球就越生机盎然。正值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何鑫老师以及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生态修复师郭陶然老师,一起聊聊灭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也是城市生活的刚需?假如用"动物视角"重新营造城市,我们容得下多少荒野? 文字稿已经上线⬇️ 对话生态学者:如果地球重启,人类会被“格式化”吗?|涟漪效应 【本期嘉宾】 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科普作家。 郭陶然 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从事城市生态修复和乡土物种保育工作。 【本期主播】 吴筱慧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2:09 灭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06:3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原来跟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10:16 地球随时可以重启,可是人类呢? 14:10 当我们缺失和自然的联系,即为“自然缺失症” 17:52 大自然并非无所不能:一片荒地的演化过程 23:56 獐的上海漂流记:野生动物的韧性 28:43 消失的栖息地:龙舌草和无斑雨蛙还会回来吗? 35:43 我们怎么为野生动物留出更好的生存空间? 38:22 绿化≠生态,城市需要怎样的荒野? 40:30 城市里的白头鹎和乌鸫,为什么越来越多? 42:23 什么是好的城市生态?用"动物视角"重新营造城市 45:23 “生境花园”:动物们的城市“廊道” 49:14 在感知物候中观察自然有多有趣 54:07 Only if we understand, can we care 【本期配乐】 巴赫 - 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乐章‧前奏曲 Jerry Reed - Talk About the Good Times

    59 分鐘
  7. 5月18日

    Vol.55 余明锋×沈彬丨爱情限时批:和哲学家聊聊situationship

    去年,电影《好东西》将situationship这个词再次带入大众视野,在更早的2023年,“situationship”(情境关系)也作为牛津词典年度候选词出现。它指的是盛行于当下年轻人之间的一种没有承诺、没有名分的亲密情感关系。 我们越来越恐惧做出承诺了吗?随着约会文化的普及,定义关系的词汇越来越细分,关系越来越流动和多元;与此同时,NPD、回避型人格、原生家庭创伤等等心理学名词、社科名词的介入,也使我们拥有更多解剖爱情的工具。关于爱的知识越来越多,爱的对象作为选项越来越多,但为何相爱却越来越难? 当保守的算计,遇上爆炸的算法,我们似乎迎来了独属于我们时代的爱情奇观。 Situationship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恋爱、性和婚姻三位一体的传统格局正在崩坏?怎样的时代语境造就了这种情感趋势?以及,数字时代的我们,如何穿过资本和平台的暴政,从“祛魅”和“下头”中突围,重拾对爱的信仰和渴望? 文字节选详见: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847224 【本期嘉宾】 余明锋 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B站哲学普及up主@余明锋的哲学课 沈彬 澎湃新闻主笔 【本期主播】 柳逸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7:05 situationship:没有了承诺和仪式,爱情还剩下什么? 10:37 约会文化在中国来之不易:从I love my country到I love you 17:18 琼瑶与启蒙时代:大部分国人的爱情观还停留在五四时期 23:03 庄子鼓盆而歌:爱情自古不是必需品? 29:16 “我爱你”真正的意思是:我将永远爱你 32:46 对个体性的追求曾经催生了爱情,今天却扼杀了爱情 38:33 爱沦为了商品,且从打包销售的商品沦为了零售小商品 45:26 “婚姻、性、爱”三位一体的结构,其实存在时间很短暂 50:30 我们为何如此恐惧痛苦?爱就必须要痛吗? 01:01:48 过年回家怎么跟村里解释situationship? 01:04:01 当算计遇上算法:保守与激进并存的割裂感 【本期福利】🎁 欢迎前往单集评论区互动,我们将选取一位听众送出《爱的失序:现代社会的亲密关系》一本!感谢出版品牌野望对本节目的支持! 【本期配乐】 爱情限时批——杨乃文、伍佰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通过主页公告加入“涟漪效应听友群”,解锁更多福利!

    1 小時 16 分鐘
  8. 4月27日

    Vol.54观鸟之后:放下人类中心主义,做万物中的「浓人」

    近几年,从都市公园的“20分钟效应”到年轻人扎堆挖野菜,从自然摄影的热潮到观鸟群体的壮大,一种与自然重建连接的渴望正在悄然蔓延。当城市生活被效率和倦怠裹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目光投向天空与枝头,在鸟类的羽翼间想象远方,想象一个更大的世界。正如《观鸟的社会史》中写道:“鸟儿们总是在那里,无论我走到哪里,鸟都在提醒着我还有另一个世界,尽管有时与我们所在的世界有交集,但我们永远不能真正地理解那个世界。” 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我们的老朋友,译者、撰稿人何雨珈以及青年作家、夏宫打工人杜梨,两位也都是观鸟爱好者,一起聊聊在这个普遍倦怠的时代,她们是如何与自然发生新的连接,如何通过观鸟重新认识自己所在的城市,以及当人类中心主义逐渐消解,她们如何重拾生活热情与生命力。 文字稿已上线⬇️ 观鸟之后:放下人类中心主义,做万物中的“浓人”|涟漪效应 【本期嘉宾】 何雨珈 自由译者,撰稿人,爱荒野,爱观鸟 杜梨 青年作家、译者,夏宫打工人,爱观鸟 【本期主播】 吴筱慧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0:47 今年春天,我们在天台山第一次记录了白腹凤鹛 02:38 再见了,短耳鸮——观鸟带给我们的生命震撼 07:39 真正的自然观察与体验,远超人类共情力的想象 11:21 何雨珈:我的观鸟生涯有一个“王者开局” 15:40 杜梨:在漫天的雪景里看灰鹤,仿佛进入了远古的意境中 16:00 何雨珈:上帝把所有的颜色都给了鸟类 18:17 如何一眼认出“鸟佬” 20:39 聊一聊“七大观鸟之乐” 24:16 何雨珈:观鸟让我长出新的眼睛,重新发现我的城市 29:32 杜梨:我亲手带大了一只雨燕 36:24 “请你把他们当做是以鸟的形式存在的优秀生灵” 41:54 等待、失望和落空,也是观鸟的一部分 45:10 在观鸟时感知物候,既是乐趣,也是悲哀 48:19 在自然中找到对抗倦怠的一个“附近” 51:18 杜梨:我最近的一切好运都是鸟带来的 58:48 何雨珈:《观鸟大年》的幕后故事 01:05:24鸟类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巨大的感染力 【本期配乐】 Jeremy Fisher - Come Fly Away Eels - I Like Birds 【本期书单】 J.A.贝克《游隼》 斯坦尼斯瓦夫·乌宾斯基《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 斯蒂芬·莫斯《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 马克·欧柏马西克《观鸟大年》 乔纳生·威诺《鸟喙》 珍妮弗·阿克曼《鸟类的行为》 海伦·麦克唐纳《在黄昏起飞》 海伦·麦克唐纳《以鹰之名》 杜梨《漪》 杜梨《春祺夏安》 电影《观鸟大年》 纪录片《观鸟者:中央公园效应》

    1 小時 15 分鐘

簡介

澎湃新闻·镜相栏目出品,深度访谈播客,以社会热点为触点,邀请学者、亲历者或实践者展开多维对话,以冷思考突破认知边界,在思想碰撞中激荡涟漪。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