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代,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員 Curt Richter 做了一個殘酷的實驗:
他把老鼠放進無法逃出的水缸裡,觀察牠們會游多久。結果發現,野生老鼠只撐了幾分鐘就放棄,但那些「曾被救起過一次」的老鼠,卻能多撐兩百多倍的時間。
不是體力變強,而是牠們「記得希望的存在」,這個實驗後來被稱為「希望實驗」,而它帶給我們的的啟示遠遠超出實驗室的範圍。就像維克多・法蘭克在《活出意義來》中寫的:
在納粹集中營裡,活下來的人,不一定最強壯,而是那些仍然相信生命有意義的人。
在臨床現場,我們也常看到類似的現象,有些病人靠著信念與愛,撐過了醫學上幾乎不可能的時限;而有些病人,當他們心裡覺得「已經沒希望」的時候,身體也跟著慢慢熄滅。
這一集,我想帶你從動物實驗、集中營,到臨床觀察,一起思考:「希望」究竟是心理作用,還是一種真實的生命力?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27 October 2025 at 02:37 UTC
- Length5 min
- RatingCle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