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特輯】產婆、助產士與醫師的過去到現在 ft. 陳鈺萍醫師

每天為你讀一點書【慈濟基金會獨家贊助】

這週末就是母親節,說到感恩媽媽,就不能不提到生育。

因為台灣進步的醫學與便宜的健保,生產的風險已經大幅降低,但是百年前的台灣人究竟如何生小孩?你可能會聽阿公阿嬤或者父母說,他們以前是被產婆接生的,但是到70年代以後的小孩,大部分都是在醫院出生,這又是為什麼呢?從產婆、助產士到醫院生產,這段經過百年的變化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國家規範與權力變化呢?

由助產士陪同在家生產已經成為阿嬤時代傳說的時候,一位受過現代醫學教育的婦產科女醫師又為什麼回頭擁抱了百年來的傳統?

參考書目: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修訂二版)》,台北:三民,2020。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洪有錫、陳麗新,《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余怡儒,從穩婆到產婆—臺灣專業助產婦養成計畫 --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sinica.edu.tw)。

吳嘉苓,〈從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 台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 4:191-268。

陳鈺萍,《生產,本該無傷:順勢生產與阿萍醫師的好孕助產所》,台北:時報,2021。

諶淑婷,《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台北:本事,2017。

芭芭拉哈波,《溫柔生產:充滿愛與能量的美妙誕生》,台北:新自然主義,2006。

Photo by MART PRODUCTION: https://www.pexels.com/photo/technology-computer-health-hospital-7089623/

內容受限制

在你所在的國家或地區,此單集無法在網路上播放。

若要收聽兒少不宜的單集,請登入帳號。

隨時掌握此節目最新消息

登入或註冊後,即可追蹤節目、儲存單集和掌握最新資訊。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