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臺灣

陳郁秀,Rti

臺灣真精彩,所以有美麗的臺灣。 2025年, 為臺灣美麗留聲 美麗的臺灣,keep walking!前往>>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 Facebook聽友來函: 17rti@rti.org.tw

  1. 5 天前

    陳殿禮 從公東精神到工藝文化的傳承

    受訪者:陳殿禮/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提出「活工藝,工藝活」的理念,期望打造多元而有活力的工藝生態系,促進臺灣工藝產業進入民生生活產業。 從公東高工的職人教育到現代工藝的發展,陳殿禮主任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工藝精神,是從生活出發,紮根於文化土壤,才能走得更遠、更長久。 一起來聽陳主任的工藝故事... 寶島會客室 陳殿禮教授,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歷任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南華大學應用藝術與設計系、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臺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主任;曾任中華民國全國技能競賽暨國際技能競賽「漆作裝潢」裁判長暨國際裁判、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訓局臺南職訓中心「室內設計」、「裝潢木工」、「家具木工」職類訓練師。現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陳教授的專長為家具與室內設計、設計教育與創新思維、設計與文化、設計美學與素養,是著名的木藝文化美學轉銜倡議者,多年來帶著木工相關產官學研與競賽夥伴們,重新思考木工從形而下最基礎的生存與技術層面,螺旋式深化技能、認知、情感和文化影響至形而上的生命與木藝美學演繹以及人才養成。 2023年陳教授接任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提出以「活」為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期盼打造多元而有活力的工藝生態系,進而促進台灣工藝產業進入民生生活產業。 今天很榮幸邀請陳殿禮主任來到「美麗的台灣」節目,分享關於台灣工藝與設計發展相關議題。

  2. 9月6日

    曹銘宗的基隆400年

    受訪者:曹銘宗/名作家  基隆作為臺灣北部重要的城市,擁有多重身份:軍港、商港和漁港。這三重身份塑造了基隆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風貌。正如曹老師所說:「我們基隆其實是軍港、是商港、也是漁港」,這樣的多元性使基隆成為臺灣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魚漿到舶來品,一起來聽曹老師說基隆400年的故事... 寶島會客室 曹銘宗老師,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現為作家、講師,兼任導遊,關注台灣庶民的語言與文化,致力台灣歷史的史普寫作。  曹老師曾任聯合報文化記者及主編、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中興大學駐校作家、聯合新聞網〔讀.書.人〕專欄作家。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 〈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曹老師出版四十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人物、文學著作,包括《吃的台灣史》、《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台灣史新聞》、《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大灣大員福爾摩沙》、《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虱目魚的身世:從台灣到世界,從產地到餐桌的完全考察》、《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  今天再次邀請曹銘宗老師來到「美麗的台灣」節目中,繼續分享他的基隆400年...。

  3. 8月30日

    曹銘宗話基隆

    受訪者:曹銘宗/名作家  本集節目專訪到名作家曹銘宗,分享基隆何以為基隆的前世今生。曹老師說「臺灣很多早期的地名的命名,其實都是在海上,在船上的命名。比如說福爾摩沙,那就是海上命名,看到臺灣的島覺得很漂亮,就叫福爾摩沙。」。基隆為何叫基隆?聽友你想過嗎?基隆的故事,是臺灣與世界連結的縮影,一起來聽曹老師說基隆的故事... 寶島會客室 曹銘宗老師,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現為作家、講師,兼任導遊,關注台灣庶民的語言與文化,致力台灣歷史的史普寫作。  曹老師曾任聯合報文化記者及主編、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中興大學駐校作家、聯合新聞網〔讀.書.人〕專欄作家。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 〈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曹老師出版四十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人物、文學著作,包括《吃的台灣史》、《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台灣史新聞》、《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大灣大員福爾摩沙》、《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虱目魚的身世:從台灣到世界,從產地到餐桌的完全考察》、《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  今天很榮幸邀請曹銘宗老師來到「美麗的台灣」節目中,分享基隆在地文史相關議題。

  4. 8月23日

    吳俊輝 從天文望遠鏡DIY到國際外交

    受訪者:吳俊輝  教授/台灣大學理學院 副院長  本集節目繼續邀請臺灣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吳俊輝教授,分享他的科普與人文關懷的豐富經歷。如同吳教授的自製望遠鏡的故事,20多年來,他在全臺舉辦工作坊,教導民眾自製天文望遠鏡,至今已有6、7千支望遠鏡在他的指導下誕生!吳教授坦言這些活動對學術升等沒有幫助,但人性溫度的交流和圓夢的成就感讓他堅持下去:「從他們眼神裡的回饋,你真的會被感動到,覺得這件事值得繼續做。」除了科普教育,吳教授也分享了擔任科技部駐英代表的經驗。「臺灣在國際上不談政治,我們談的是如何讓這個世界更美好。」透過介紹臺灣軟實力、安排交流活動,吳教授成功推動了許多臺英合作,為臺灣在國際舞台上贏得更多認同與尊重。一起繼續聽吳教授有溫度的故事... 寶島會客室 吳俊輝教授,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理學士、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天文學理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宇宙學博士。吳教授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即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 KDI Fellow研究員,並受合聘擔任NASA的長期太空科學家。2001年回台任教,現為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特聘教授、台灣大學理學院副院長,中央研究院天文暨天文物理所合聘研究員、教育部國際學伴計畫(ICL)創辦人。  吳教授亦參與國內外多項科教、科普及服務性工作,包括NASA 黑客松台灣區總召暨國家隊總教練、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國家隊選訓小組委員、Intel 國際科展ISEF 國手選訓委員、中學課本編輯委員等。 吳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在現代宇宙學,以推動物理學教育和自製望遠鏡教學聞名,自2003年起舉辦多場次全國性的自製望遠鏡營隊,至今已教導民眾製造出數千台的天文望遠鏡,並主導臺大設於溪頭的鳳凰山天文台和南瀛天文教育園區望遠鏡、3D立體劇場等的設計製造、南瀛教育園區製作3D天文影片等。  吳教授於2015年創立教育部國際學伴計畫,透過中小學學生與國內大專外籍生的互動,以增進中小學生學習外語及外國文化的動機,拓展國際視野,並讓外籍生深入了解台灣的在地文化,深植國民外交的實力。  今天再度邀請吳俊輝教授來到「美麗的台灣」節目中,繼續分享關於他精彩的科普與人文之旅。

  5. 8月16日

    從星空到人生:吳俊輝教授的科學與人文之旅

    受訪者:吳俊輝  教授/台灣大學理學院 副院長  本集節目邀請到臺灣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吳俊輝教授,分享他在科學研究、教育推廣以及人文關懷方面的豐富經歷。吳教授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更是一位熱心於社會公益的教育家,他的故事展現了科學與人文如何在一個人的生命中交織融合。他說:「哲學跟美學是密不可分的。」這種科學與人文的結合,使他能夠以更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並將這種視角傳遞給他的學生和社會大眾。一起來聽吳教授說故事... 寶島會客室 吳俊輝教授,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理學士、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天文學理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宇宙學博士。吳教授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即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 KDI Fellow研究員,並受合聘擔任NASA的長期太空科學家。2001年回台任教,現為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特聘教授、台灣大學理學院副院長,中央研究院天文暨天文物理所合聘研究員、教育部國際學伴計畫(ICL)創辦人。  吳教授亦參與國內外多項科教、科普及服務性工作,包括NASA 黑客松台灣區總召暨國家隊總教練、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國家隊選訓小組委員、Intel 國際科展ISEF 國手選訓委員、中學課本編輯委員等。 吳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在現代宇宙學,以推動物理學教育和自製望遠鏡教學聞名,自2003年起舉辦多場次全國性的自製望遠鏡營隊,至今已教導民眾製造出數千台的天文望遠鏡,並主導臺大設於溪頭的鳳凰山天文台和南瀛天文教育園區望遠鏡、3D立體劇場等的設計製造、南瀛教育園區製作3D天文影片等。  吳教授於2015年創立教育部國際學伴計畫,透過中小學學生與國內大專外籍生的互動,以增進中小學生學習外語及外國文化的動機,拓展國際視野,並讓外籍生深入了解台灣的在地文化,深植國民外交的實力。  今天很榮幸邀請吳俊輝教授來到「美麗的台灣」節目現場,分享關於他的從星空到人生,科學與人文之旅。

  6. 8月9日

    陳惠美 守護纏花工藝 傳承臺灣無形文化資產

    受訪者:陳惠美 老師 /無形文化資產「纏花工藝(春仔花)」技藝保存者  「纏花工藝-春仔花」作為臺灣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記憶。陳惠美老師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保存了這項傳統技藝,還將其系統化並傳承給下一代。她的工作對於保護臺灣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正如陳老師所說:「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往下紮根,還有國際,往國際去介紹我們的文化,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她希望年輕人能夠重視自己的文化:「不要看輕自己的文化,我們是很有深度的。」請聽本集陳惠美老師和春仔花與台灣生命禮俗的故事... 寶島會客室 陳惠美老師,皮革工藝及纏花工藝師,國家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纏花」保存者。  陳惠美曾跟隨日本皮雕家生田淑子學習皮革工藝,並赴日研修學習。學成之後在生田淑子的引薦下,於1982~1997年間長期在YMCA、華視訓練中心、文化大學皮雕社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教授皮雕。  1998年陳惠美偶然見到同事所製作的纏花作品,經引薦後向90歲的謝陳愛玉(愛玉阿嬤)拜師學藝。「纏花」又稱為「春仔花」,為早期臺灣閩南與客家族群生活中的手工藝,是一種使用絲線纏繞而成的工藝,結合了剪紙、編織和刺繡的技術。  2010年陳惠美老師獲得了第一張由宜蘭縣政府登錄公告纏花工藝(春仔花),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的證書;2012年獲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選拔為「臺灣工藝之家」;2019年文化部登錄「纏花」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及認定保存者,陳老師是宜蘭縣第一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藝師。  為避免「纏花」這項傳統手藝失傳,陳惠美老師致力於教學、傳承,數十年如一日,也出版了《春仔花細工》、《纏花工藝傳承經典:陳惠美的春仔花設計課》兩本書,透過中英對照,作為纏花工藝的指南;此外,更推出「春仔花師資認證機制」。  今天很榮幸邀請陳惠美老師來到「美麗的台灣」節目中,分享關於「纏花工藝(春仔花)」與漢族傳統生命禮俗相關議題。

  7. 8月2日

    臺灣傳統生命禮俗 滿月 周歲到嫁娶

    受訪者:謝宗榮老師 李秀娥老師 /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臺灣的許多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中已經簡化或消失,透過謝宗榮老師和李秀娥老師的研究和分享,我們得以了解這些珍貴的民俗文化,感受先民智慧和對生命的敬畏。你知道滿月要喊老鷹嗎?迎娶過程中許多儀式竟和「桃花女鬥周公」的故事有關,這些精采的典故都在本集節目中細說分明,請聽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謝宗榮老師 李秀娥老師的分享... 寶島會客室 謝宗榮老師,宗教與民俗研究者,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曾任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系兼任講師。現為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新北市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桃園縣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諮詢委員。  謝老師長年透過研究、實地訪查與觀察,對於台灣民俗與傳統文化有深入的見解與豐富的資料,著有《臺灣傳統宗教文化》、《臺灣傳統宗教藝術》、《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臺灣的王爺廟》、《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土城祀義塚‧擺接慶中元—土城大墓公沿革與2012年中元祭典》等書,文稿散見於《臺灣文獻》、《臺北文獻》、《歷史》、《鵝湖》、《雄獅美術》、《臺灣工藝》、《傳藝》、《心鏡》等刊物。   李秀娥老師,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曾任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助理、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大葉大學兼任講師,現為專職民俗文化研究者。  李老師從事臺灣漢人曲藝文化、民間信仰文化、歲時節慶、生命禮俗等研究多年,著有《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灣民俗節慶》、《鹿港的信仰與曲館研究》、《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迎神台灣圖解信仰儀式與曲藝陣頭》、《圖解台灣問俗小百科》等專書。   今天再度邀請謝宗榮和李秀娥兩位老師來到「美麗的台灣」節目,繼續分享多年來研究、記錄台灣傳統宗教與民俗文化之成果,以及關於漢族生命禮俗相關議題。

  8. 7月26日

    臺灣傳統生命禮俗 祈子 出生 安胎到報喜

    受訪者:謝宗榮老師 李秀娥老師 /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臺灣的傳統生命禮俗反映了先民對生命延續的重視和對神明的虔誠信仰。記錄和保存這些文化資產非常重要,否則「再過50年一樣沒有」。透過謝宗榮老師和李秀娥老師的研究和分享,我們得以一窺臺灣傳統生命禮俗的豐富內涵,這不僅是對過去的緬懷,更是對文化傳承的珍視。請聽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謝宗榮老師 李秀娥老師的分享... 寶島會客室 謝宗榮老師,宗教與民俗研究者,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曾任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系兼任講師。現為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新北市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桃園縣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諮詢委員。  謝老師長年透過研究、實地訪查與觀察,對於台灣民俗與傳統文化有深入的見解與豐富的資料,著有《臺灣傳統宗教文化》、《臺灣傳統宗教藝術》、《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臺灣的王爺廟》、《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土城祀義塚‧擺接慶中元—土城大墓公沿革與2012年中元祭典》等書,文稿散見於《臺灣文獻》、《臺北文獻》、《歷史》、《鵝湖》、《雄獅美術》、《臺灣工藝》、《傳藝》、《心鏡》等刊物。   李秀娥老師,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曾任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助理、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大葉大學兼任講師,現為專職民俗文化研究者。  李老師從事臺灣漢人曲藝文化、民間信仰文化、歲時節慶、生命禮俗等研究多年,著有《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灣民俗節慶》、《鹿港的信仰與曲館研究》、《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迎神台灣圖解信仰儀式與曲藝陣頭》、《圖解台灣問俗小百科》等專書。   今天很榮幸邀請謝宗榮和李秀娥兩位老師來到「美麗的台灣」節目,分享多年來研究、記錄台灣傳統宗教與民俗文化之成果,以及關於漢族生命禮俗相關議題。

簡介

臺灣真精彩,所以有美麗的臺灣。 2025年, 為臺灣美麗留聲 美麗的臺灣,keep walking!前往>>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 Facebook聽友來函: 17rti@rt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