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心理室|陪你聊投資與交易的心裡事

EP.250|你對「投資風險」敏感嗎? 生命經驗對「風險偏好」有什麼影響?


❤️下方有Podcast 節目表,可以快速跳到你有興趣的段落

節目內容摘要:

本集節目深入探討「風險敏感度」如何被個人生命故事與交易創傷所塑造。

風險偏好並非天生,而是會受家庭背景、重大虧損等經歷影響。這些經歷會透過情緒綁架理性,形成「強迫性重複」等潛意識行為,導致資產配置過於極端。

節目不僅分析了風險敏感度造成的擇時錯誤與判讀偏誤,更提供了系統性的改善方法,包括:提升自我覺察、建立機率思維與交易SOP、透過小額練習逐步擴大舒適圈,並在必要時尋求專家協助,以建立更健康的投資心理。

●鮪爸「LINE官方帳號」:https://lin.ee/aLvWHxr

●光華之聲 https://linktr.ee/khmusic1963

●個人交易心理諮詢及團體課程表單 https://forms.gle/eWtZTe1gWcyjdNop7

●鮪爸新書《在交易的路上,與自己相遇》: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8498

●諮詢、演講、轉載及商業合作等邀約可私訊或寄信箱:lifeinvestor8@gmail.com

●鮪爸 FB粉絲專頁「鮪爸的交易心理輔導室」 https://www.facebook.com/PsyLifeinvestor

●傳訊詢問我問題(LINE 官方帳號): https://lin.ee/aLvWHxr

買書支持:《在交易的路上,與自己相遇》: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8498

  • 本集研究參考:

Bucciol, A., & Zarri, L. (2013). Financial risk aversion and personal life history

❤️節目表
  • (00:38) 風險偏好來自生命經驗 - 點出本集核心,探討個人生命事件如何塑造我們對風險是趨避還是喜好,影響投資決策。 
  • (02:16) 特定事件造就特定敏感 - 主持人以自身經驗為例,說明父親融資失敗的經歷,使其對「融資」特別敏感,但對選擇權等其他高槓桿商品卻不然,揭示風險敏感度的個體差異性。 
  • (04:13) 交易創傷的深遠影響 - 分享早期因選擇權買方策略,在短時間內賠光近百萬的慘痛經歷,強調重大虧損會留下長期心理陰影,需多年時間克服。 
  • (08:08) 系統性風險的烙印 - 分析經歷過金融海嘯等無法控制的系統性風險後,投資人的風險雷達會變得異常敏感,並將此種恐懼感擴散到其他低風險投資上。 
  • (09:45) 情緒如何綁架決策 - 解釋有創傷經驗者,對虧損的恐懼會被不成比例地放大,壓過對潛在獲利的期待,導致在優勢時機前也不敢投入資金。 
  • (11:24) 潛意識的強迫性重複 - 引用精神分析概念,說明過往的匱乏感或創傷,會潛移默化地驅使我們在交易中重複特定行為,如不自覺地開過大槓桿或過度保守。 
  • (16:45) 認知框架的轉變 - 闡述重大負面事件會徹底改變投資人的核心信念,將市場從「尋找機會」的遊樂場,變為處處是「威脅」的雷區。 
  • (18:22) 風險敏感度與擇時謬誤 - 指出過度規避風險者,常因害怕而錯過牛市初期,總在市場最瘋狂時才進場,成為「買在最高點」的受害者。 
  • (20:38) 風險光譜的另一端:風險忽視者 - 探討從小被過度保護、對風險無感的人,在投資時可能因過度自信而快速虧光本金,強調平衡心態的重要性。 
  • (24:08) 對「安全」的狹隘定義 - 揭示許多投資人認為「本金不該減少」,追求極高勝率,這不僅不切實際,也導致錯失許多長期增長的機會。 
  • (26:03) 確認偏誤的陷阱 - 說明為了逃避虧損的恐懼,投資人會不自覺地只尋找支持自己決策的利多消息,而忽略潛在的風險警訊。 
  • (30:11) 風險敏感的優點 - 平衡報導,點出對風險高度敏感也有好處,例如能避開市場過度投機、遠離不熟悉的高槓桿商品,並專注於提升主動收入。 
  • (32:01) 改善方法一:自我覺察與區分今昔 - 提出調整風險偏好的首要步驟,是盤點過往重大事件,並區分「過去無助的自己」與「現在擁有資源與知識的自己」。 
  • (35:35) 改善方法二:系統化學習與機率思維 - 強調透過學習總經、建立SOP、專注於可控變數(如虧損控制),並用機率與期望值看待交易,能有效降低情緒干擾。 
  • (40:21) 改善方法三:系統減敏感法與尋求專家 - 建議從小金額或模擬倉開始,逐步擴大舒適圈。若創傷嚴重,應尋求心理師等專家協助,處理深層的心理障礙。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