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83(搞笑諾貝爾獎和平獎)外語講不順?研究:喝點酒或許有用!
2025年的搞笑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來自荷蘭、英國與德國的團隊,得獎的研究是「人喝了酒以後,外語能力會提升」。
為什麼是和平獎?
應該是喝了酒之後,即使是不同國家的人,也能在酒後語言能力突飛猛進,溝通無礙吧(才怪)。
這篇論文的標題是「Dutch Courage? Effects of Acute Alcohol Consumption on Self-Ratings and Observer Ratings of Foreign Language Skills」,劈頭就把這種現象稱為「荷蘭式勇氣」,這其實是一句酸人的話,表示「只不過是藉酒壯膽,不是真正的勇氣」。
英文中有許多「Dutch」開頭的酸言酸語,例如「Dutch Uncle」(荷蘭叔叔)指的是不管幹嘛都只會嚴厲教訓你的機車長輩;「Dutch comfort」(荷蘭式安慰)指的是「你本來可以更爛的,還好只有這麼爛」的這種看似安慰的補刀行為;「Dutch concert」(荷蘭式演奏會)就是樂團裡每個樂手演奏的曲子都不一樣,亂成一團。我們很熟悉的「Go Dutch」(各付各的),來自「Dutch treat」(荷蘭式招待):「我請客、錢分攤」。
至於為什麼有這麼多用「荷蘭」酸人的話呢?
據說因為在大航海時代,英國跟荷蘭爭奪海上霸權,還發生了數次的「英荷戰爭」,以性格機掰聞名於世的英國人,就創出了這些話來靠北荷蘭人很機掰。
言歸正傳,眾所周知,喝酒會影響腦袋的運作(例如今年的「搞笑諾貝爾航空學獎」)。過去的研究顯示,急性飲酒會讓我們的執行高階認知任務(思考、語言、邏輯等)的能力變弱,比如: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指的是「壓抑錯誤反應」的能力)、工作記憶、還有靈活轉換思維模式的能力,這些功能都跟語言有關。
如果酒精會讓大腦的控制力下降,應該會讓講外語更「卡」才對。
可是,在現實生活裡,很多雙語者反而覺得「喝一點酒之後外語比較順」。
本研究就是想要回答到底哪一邊是對的,還有,這個影響是「講者的自我感覺」,還是「聽者覺得如此」?
受試者是 50 位母語是德語,通過「荷蘭語作為第二語言」(NT2)考試的荷蘭馬斯垂克大學心理系二年級的外籍生,一共 50 位,平均年齡大約 22.6 歲,女生占 70%,都是至少偶爾會喝酒(很會喝也OK,但是滴酒不沾當然不行)。
測試材料是酒精濃度 37.5% 的 Smirnoff Red 伏特加,加上碳酸飲料「Bitter Lemon」調成一杯 250 mL 的調酒,喝下去大約會讓血液酒精濃度達到 0.04%。
對照組則是一杯同樣容量的冰水。
實驗流程如下:
1. 先量呼氣酒精濃度。
2. 喝下實驗飲料(酒或冰水),10 分鐘內喝完。
3. 一邊聽音樂一邊休息 15 分鐘,然後再測一次酒精濃度。
4. 外語任務測試:用荷蘭語講兩分鐘「你支持或反對動物實驗?」。如果提早結束,實驗者會丟一些標準化問題,像「你對動物實驗了解多少?」讓他們繼續講,把時間用完。這個過程全程錄音。
5. 任務結束後,先由參與者自己評估剛剛的表現(流暢度、文法、詞彙量、發音、理解度等,總共有 9 個評分項目,用 0–100 mm 的滑尺量表,這是一把真的尺,有個可以滑動的標記)。
6. 接著,兩位荷蘭語母語者來聽錄音(他們不知道聲音來自哪一組),給一樣的 9 項評分,還要另外給發音、文法、詞彙、論述品質四個成績(1–10 分)。
7. 之後參與者再做一個算術任務(2 分鐘解 13 題,從簡單加法到複雜算式)。做完要給自己一個 1–10 分的「自我評價」成績。正確題數則是「客觀評價」。
8. 最後填 Rosenberg 自尊量表(10 題,總分 0–30),看看喝酒以後自尊自信程度是上升還是下降。
首先是酒測結果:酒精組喝完 15 分鐘後,血液酒精濃度 = 0.32±0.1 g/kg,冰水組為零(廢話)。
這個實驗過程看起來還滿開心的欸…當然抽到喝冰水的可能就沒那麼爽,至少也給杯可樂嘛!
或是那個 Bitter Lemon 也好啊,這樣才能把「操縱變因」限定在酒精,不然我們可以說這個語言能力的改變可能是來自 Bitter Lemon 啊!
實驗的控制還要加強喔。
實驗前所有人自評過荷蘭語能力,平均大約是「中上程度」,而且兩組之間沒有差異。
(前面「心理學獎」,每個人都自認是「中上程度」,果然沒錯)
喝完後自評外語能力:酒精組 55.53 ± 12.96,冰水組 53.59 ± 15.69,沒有顯著差異(p = 0.64,要低於 0.05 才算顯著)。
所以喝酒組並沒有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
荷蘭母語者評估之外語能力:酒精組 61.53 ± 5.69,冰水組 56.65 ± 7.67,差異顯著(p = 0.02)。
這個差異主要來自「發音」,文法、詞彙、論述並沒有差。
在酒精組內,血液酒精濃度和語言表現(無論自評還是他評)沒有顯著相關。
在算術任務方面,兩組不管是自評,還是答對題數,都沒有顯著差異(冰水組成績比酒精組好一點點)。
有個假設是,酒精對主觀外語能力評分的影響,可能可由「飲酒後普遍信心提升」來解釋。
飲用後,自尊值的確有顯著上升,但是跟喝酒或喝水無關,兩組都是上升,所以也沒有「喝酒讓信心爆棚」這回事。
對於這個結果,研究團隊認為,可能是微醺時能讓人放鬆,降低了「語言焦慮」(講外語時緊張、怕講錯的感覺),所以講得比較順暢,發音上更自然。
不過這只是推測,因為這次的實驗並沒有測量語言焦慮,需留待下次研究了。
有趣的是,這跟之前的研究指出的「酒精會降低母語語音流暢性」(大舌頭)的研究剛好相反,似乎酒精對母語與外語的影響是不同的。
不過這種反向影響到也不錯,比如說要跟老美用英文交談時,喝個一杯,對方變鈍了,我們變流利了,那不是就剛剛好嗎?
(用中文交談也一樣,只是反過來)應該就可以聊得很順利了,難怪會得「和平獎」啊!
這個研究,發表於 2017/10/18 的「精神藥理學期刊」(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搞笑諾貝爾獎和平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21 October 2025 at 12:00 UTC
- Length36 min
- Season1
- Episode283
- RatingCle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