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幸福科技島

EP885 - 幸福小書籤 - 闓老編的產業小屋23 - 城市品牌與居住力 ft.王福闓


日安,2025

「城市品牌與居住吸引力」

在觀光熱點一波波造勢、招商條例此起彼落的年代,「居住吸引力」正在改寫城市競爭的遊戲規則。旅客會帶來聲量與消費,但只有留下來的居民,才會不斷付出時間、關係與稅收,累積一座城市真正的韌性與文化底蘊。

本集主題以福闓老師的觀點為骨幹,結合節目對談脈絡,爬梳台灣主要城市的優勢與痛點,並提出未來十年的治理路徑與可操作指標。

✏️居住不只一種:
三種「時長」的決策權重

短住(3–10天):
旅宿品質、夜間活動密度、步行與大眾運輸便利度。

中期(3–12月):
就業可得性、通勤成本、生活機能(醫療/採買/休憩)、租屋市場穩定度。

長住(1年以上):
產業定位與薪資帶、學區與托育、治安與社區關係、資產累積(買得起/租得久)、城市永續體驗。

政策組合該依「停留時長」設計:短住靠活動與體驗,中期靠機能與交通,長住靠產業與教育醫療。

✏️四大關鍵:
決定「住得久、住得好」的城市條件

1. 可負擔性:房價/租金與薪資帶匹配。補貼必須貼近真實市價,而非象徵金額。

2. 安全感:治安與法治的「舒適平衡」。過鬆失序、過嚴壓抑,兩端都會趕走人。

3. 生活與娛樂:夜生活、文化場館、市集與綠地,使平凡日子也有去處、可相遇。

4. 永續與環境品質:垃圾處理、友善行走與綠運輸、排水與抗災韌性,減少日常摩擦成本。

✏️政策工具的得與失:
別只「拉人」,要同時「擴容」

租屋/育兒補助:
一次性誘因留不住家庭;需把「生—養—教」串成完整路徑(公托席次、友善職場、學區品質)。

移居誘因:
簽證、就業與創業支持要伴隨公共服務容量同步擴張(交通、學校、醫療)。

大型活動導流:
帶動觀光與話題,但務必提前做交通疏運與生活干擾管理,避免居民疏離感升高。

✏️交通與公共空間:
通勤與步行,決定生活的「細節幸福」

大眾運輸 + 步行友善,提高日常觸達性與時間可預期性。

自行車道治理:外環/河岸適合休憩;市區必須明確規範與執法,避免與人行衝突。

韌性工程:排水、淹水熱點整治、極端氣候應變,直接形塑城市口碑。

✏️城市觀察:台灣主要城市的「長住條件」速寫

台北:
機能完整但「進步感」停滯;與國際一線城市期望值有落差。若不強化更新節奏與公共空間品質,國際人才的黏著度將受限。

新北:
三環三線擴張、價格帶具吸引力,體感向好;適合以「交通節點+社區機能」策略導入家庭與新創。

台中:
人文氣息與生活多樣性突出;近年產業版圖更完整,但房價上行,需同步推進租屋市場與學區容量。

高雄:
港灣再生、演唱會與展演經濟增熱;捷運/輕軌提升可達性,是南部長住的強力選項之一。

台南:
美食與古都魅力強;若補上軌道路網與節點轉乘,長住吸引力可明顯上階。

花蓮/台東:
慢生活與自然品質佳;花蓮商業成熟、台東更開闊與乾淨的體感突出。長住關鍵在醫療、銀髮友善與交通銜接。

新竹/嘉義(園區外溢):
就業帶動房價,須同步擴容道路、學校與托育,避免「先擠後補」的民怨循環。

基隆:
若加速與北北整合(甚至行政整併),通勤經濟圈效應可望釋放。

✏️治理張力:三組永遠需要校準的「城市天平」

治安 vs. 自由感:
安全不是唯一答案,居民的心理舒適度同等重要。

觀光 vs. 居民權益:
活動紅利要與日常不便對沖;治理的質地,體現在細節的補償與溝通。

產業定位 vs. 萬象包攬:
清楚的產業主軸,才能讓人才與資本長期押注。樣樣要,往往樣樣鬆。

✏️未來十年的城市路徑:
從「專案」走向「制度」

1. 都會圈協同與行政整合
把生活圈當作治理單位:跨縣市共構交通、教育與醫療資源,降低通勤與通學成本。

2. 以「居住時長」設計政策組合
短住:城市活動年曆+夜間經濟路網。
中期:租屋供給穩定化、醫療/採買「15分鐘生活圈」。
長期:產業—學校—住宅聯動開發,學區與托育席次前置擴容。

3. 公共空間的「日常友善」工程
人行道無障礙、路口轉角縮短、通學動線護欄、社區微綠地、里級排水改善。
讓每一次出門都少一個「小煩惱」。

4. 自行車與步行的清晰規範
把爭道變成分道:市區騎乘標線+罰則明確;外環與河岸串成休憩長廊。

5. 銀髮與家庭友善
社區照護站點密度、長照交通接駁、親子館與共學空間,讓「敢生、敢老、敢留」成為常態。

✏️可操作KPI(城市一年內可公開追蹤)

居住可負擔性:
房價/租金收入比、社宅與長租房源新增量。

交通可達性:
15/30/45分鐘等時圈人口覆蓋率。

托育與學區容量:
公托席次、國小班級額滿率、社區安親據點數。

安全感:
重點路段光環境改善數、行人事故率、社區巡守投入時數。

永續體驗:
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率、社區綠點增量、淹水熱點清零專案。

文化與夜間經濟:
夜間場館開放時數、城市活動年曆完成率與參與人次。

城市治理,不是「活動辦得多」或「招商來得快」就算成功。真正的評分者,是每天在巷口買菜、在通勤路線上換乘、在社區裡互相照看孩子與長者的居民。
當我們用「長期股東」的視角重寫政策,把生育、托育、教育、就業、交通、醫療與樂齡,縫成一條能走的路,城市自然會有留人的力量。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旅客停留多久,而在居民願意留下多久。

💖王福闓 老師
台灣行銷傳播專業認證協會 理事長
品牌再造學院院長
中華品牌再造協會 榮譽理事長
凱義品牌整合行銷管理顧問公司 負責人&總顧問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闓老編的產業小屋 》《#轉角幸福科技島 》

#收看影片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轉角幸福科技島 》

#王福闓
#行銷名家
#主持人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闓老編的產業小屋
#轉角幸福科技島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