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設展的核心理念,是探討台灣客家如何因與周邊族群互動,而形成具「臺灣味」的特質,體現「台灣客家、客家台灣」的雙向滋養關係。展覽軸線設定為「客家在台灣」的(未完成的)公民旅程,並分為五大區塊:歷史客家,回應源流與在地意識的形成。
全球客家,破除本質論,將台灣客家置於全球多元脈絡中比較。常民客家,連結生活哲學與永續、共享的未來價值。文化客家,突顯文學、戲曲等對台灣社會的反省與貢獻。
公民客家:呈現客家爭取平權、推動「族群主流化」以完備台灣公民社會的歷程。未來期待中心能以自身館藏為核心進行策展。
節目日誌:
02'00'' 這個時間點,台灣客家研究已經很多,台灣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在苗栗的客家文化館,已經表明身分要成為向博物館那樣的平台或空間,和第一期有基本上的不同。
05'00'' 苗栗客家文化中心進步的想法是:客家研究先行,提供展示的依據,這段時間我們思考的是常設展的內涵應該包括哪些範圍?
07'00'' 首先是台灣客家形成的議題,也就是說台灣客家今天的特質(臺灣味的客家),是緣於和周邊族群互動的結果。希望有一點接觸地帶的影子。
10'00'' 承蒙議題: 台灣客家、客家台灣,就是說台灣的客家有台灣味,今天的台灣社會也有客家味。
11'00'' 承蒙這本書(有中英文版),是由張維安、謝世忠、劉瑞超以及諮詢委員共同討論、取捨之後分別紙筆完成的展前研究。
13'20'' 客家文學在「台灣文學」的份量,說明的客家在台灣歷史的重要性。例如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
15'00'' 展示軸線:客家在台灣,成為這個社會公民(尚未完成的)旅程。增加全球客家作為多元客家對讀的脈絡。
20'30'' 歷史客家:回應客家源流,回應義民信仰,回應客家稱謂,回應台灣客家(意識)形成的歷史脈絡。
26'00'' 全球客家:全球客家的形成,回應客家本質論的問題,飲食、信仰、語言、服飾的多元與動態。提出的看法是:台灣客家為全球客家大集合中的子集合,子集合中還有其子集合。將客家性,帶入「比較」、「多元」、「全球」的思考脈絡中。
30'00'' 常民客家:嘗會、生活空間、家屋與信仰、食材與飲食,將這些生活方式與哲學,連結到永續、生態、環保、互助、共享,未來理想生活的境界。
36'00'' 文化客家:介紹文學、戲曲、音樂、教育厚度,及其對整個台灣、對整個社會的反省與貢獻。文化客家對臺灣社會關心的一種倡議。
41'45'' 公民客家:客家為客家公民權的爭取過程、平權抗爭、制度化過程,貢獻於(所有)台灣人民之公民權的完備。工運、農運、環保。
45'00'' 客家(委員會)積極推動的族群主流化,即是致力於族群敏感度,多元族群平權的目標。客家進入公共領域,推動台灣社會邁向合理社會結構的目標。
49'00'' 承蒙:台灣滋養客家,客家豐富台灣 (台灣社會裡面有客家的貢獻,客家會裡面有台灣的影響)
50'00'' 未來的期待:可由客發中心內部人員(專家),以館內蒐藏為核心來思考策展的內容。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Information
- Show
- Channel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10 November 2025 at 11:15 UTC
- Season1
- Episode97
- RatingCle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