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農品格來聊

EP99 菜市場的權力遊戲:中秋、過年、普渡,聰明消費者的節慶生存指南


第一部分:節慶蔬果價格昂貴的兩大主因
節慶時蔬果價格上漲,是需求與供給兩端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 需求端的「儀式感」總動員
  • 特定品項需求暴增: 如中秋節烤肉用的玉米、筊白筍;過年象徵福氣、長壽的佛手瓜、長年菜;以及普渡拜拜用的圓形水果。
  • 送禮文化追求外觀: 消費者偏好購買外觀漂亮、大顆的禮盒水果,導致「面子」的需求大於實際「肚子」的需求。
  • 供給端的「高風險」賭局
  • 天氣不確定性: 節慶常遇颱風季,天災會導致市場供給量銳減,例如麻豆文旦曾因颱風災損七成,價格飆漲一倍以上。
  • 人力成本增加: 節慶期間,採收、包裝、運輸等環節的人力難尋且昂貴,成本會反映在價格上。
  • 「選美」的隱形成本: 為了篩選出符合送禮標準的「特級品」(可能不到總產量的兩成),所耗費的篩選成本會由這些漂亮的蔬果來承擔。


第二部分:聰明消費者的五大心法
節目提供五大策略,幫助消費者破解節慶的價格魔咒。

** 1.掌握時機,避開價格高峰**
  • 早鳥策略: 提前一至兩週採買耐放的品項,如文旦、柚子及蘿蔔、芋頭等根莖類蔬菜,此時價格最穩定。
  • 壓線採購: 在節慶當天下午或節後購買,攤商為清庫存常會提供折扣,適合撿便宜。


** 2.擁抱不完美,為「內在美」買單**
  • 認識「格外品」: 購買外觀有瑕疵、尺寸不一但風味與營養不變的蔬果,價格可能只要一半。
  • 與攤商建立關係: 可直接詢問店家是否有賣相不佳但適合自家食用的品項,此舉不僅省錢,也能減少食物浪費。


** 3.選擇當季,不為昂貴品項執著**
  • 尋找替代方案: 中秋節不只文旦,也可考慮柿子、百香果等當季水果。 過年火鍋除了芥菜,同樣是產季的白菜、菠菜、茼蒿也是便宜又美味的選擇。

** 4.開拓多元通路,貨比三家不吃虧**
  • 傳統市場: 價格最具彈性,且能買到新鮮的在地蔬果。
  • 農夫市集或產地直銷: 能買到最新鮮的產品,且因減少中間商,價格可能更實惠。
  • 線上平台: 許多平台專門銷售格外品或與小農合作,可上網尋找。


** 5.善用保存技巧,延長食材壽命**
  • 分裝冷凍: 當季蔬菜便宜時可多買,例如玉米煮熟後取粒冷凍、青椒切塊冷凍。
  • 自製加工品: 吃不完的水果可做成果醬、果乾或果汁冰塊,延長保存期限。


第三部分:從聰明消費到永續生活
聰明的消費選擇不僅是為了省錢,更具有深層的永續意義。
  • 減輕產銷壓力: 提早購買有助於分攤產銷體系的壓力。
  • 減少食物浪費: 購買格外品能告訴市場,食物的價值在於風味而非外表。
  • 支持在地農業: 選擇當季在地食材,可支持本地農業並減少食物的碳足跡。
  • 培養珍惜資源的態度: 學會保存食物,有助於養成不浪費、不過度消費的生活習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