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人

Vol.100 新神请进旧孔庙:晚清变局中的三儒从祀之争

在中国历史上孔庙不是简单的祭祀场所,它是读书人供奉祖师的“行业庙”,也是古代官方的意识形态象征。谁能配享孔庙自有严苛规矩,非孔子杰出弟子或符合正统标准的儒家学者难入其列。而到了晚清,三位曾被视为“反贼”的明末大儒——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意外成为孔庙中的“新神”。

但他们的入祀过程曲折重重,从地方呈请到中央辩论,从学术争议上升到政治立场的交锋,甚至与清末立宪运动等重大变革紧密交织。这场持续二十多年的入庙运动,折射出清晚期思想与权力的复杂互动。

他们的入庙之路何以如此艰难?孔庙的配享机制反映出怎样的权力结构与思想控制?而“君主为天下之大害”、“天下可无君”等言论在晚清语境中又是如何被重新解读?新神入庙能否挽救旧庙颓势,后来的孔庙命运如何?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段志强,他将与我们一同走进孔庙的历史深处,探寻牌位背后的权力故事与孔庙的时代变迁。

时间线:

03:35 孔庙的“公私”双重面孔

06:12  谁有资格与孔子同享祭祀?

10:56  雍正为何积极扩容孔庙?

18:56  郭嵩焘请祀王夫之为何被拒?

25:15  顾、黄、王何以是“新神”?入祀过程又遭遇哪些阻碍?

33:49 1907年立宪浪潮下的三儒入祀之争

47:59 朝野争“新神”,顾、黄、王的思想如何被重新解读?

54:13  新神能不能救老庙?

56:11 孔庙的近代变形

01:01:25【片尾曲】罗大佑《之乎者也》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王夫之(1619-1692):世称“船山先生”,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学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清初三先生”,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宋论》《庄子通》《楚辞通释》等。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被后世誉为“清学开山”之祖。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天文历算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他早年投身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讲学,拒不出仕清朝。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系统阐述了以“民本”为核心的政治理论与学术史体系,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设相以限君权”“工商皆本”等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被后世誉为中国思想启蒙先驱。

刘宗周(1578-1645):明末著名理学家、儒学大师、抗清名臣。黄宗羲、陈确等皆出其门下。著有《刘子全书》《人谱》《论语学案》《阳明传信录》《周易古文钞》等。明亡后绝食殉国。

郭嵩焘(1818-1891):晚清官员、外交家、思想家,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陈宝琛(1848-1935):晚清重臣、学者、教育家,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

赵启霖(1859-1935):清末监察御史、教育家、学者。其奏请将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广受士林赞誉。

孙家鼐(1827-1909):清代政治家、教育家,清咸丰九年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曾参与清末立宪筹备,支持民族工商业,并捐资兴学,体现维新救国之实践。

张之洞(1837-1909):晚清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自强学堂等近代化机构。

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早年受传统经学熏陶,后转向反清革命,参与维新运动未果,遂投身革命宣传,后赴日加入同盟会,与改良派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派重要理论家。晚年积极支持抗日救亡运动。

本期音乐:罗大佑《之乎者也》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