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主教理Good Morning】 — 夏志誠主教3分鐘默想

YouthBoilingPoint沸點- 香港天主教青年媒體

[頻道於2024年12月2日更新為「夏主教理Good Morning] 「各位兄弟姊妹,為了福傳,為了我們的信仰成長,我會用這個時段跟大家分享《天主教教理簡編》。希望藉著每天約三分鐘,能加深我們對天主教會基本道理的認識,首先提升我們的理性,對天主的理解和認識;於是也更能夠被祂去使用成為福傳的工具。」--- 夏志誠主教分享|沸點製作|逢星期一至六早上6:30播放

  1. 11月10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9條:「教會規定信友何時參與彌撒聖祭?」】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41분 전

    11月10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9條:「教會規定信友何時參與彌撒聖祭?」】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9,問題是:「教會規定信友何時參與彌撒聖祭?」 很明顯,「每個主日」,大家都應當知道,但我想稍作解釋,為何是「主日」。首先,有一個舊約的根,舊約律法中並非「主日」,而是「安息日」。《十誡》當中有這樣的要求:「應記住安息日,守為聖日。」(出20:8) 聖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分別與其他平日不同。為什麼?因為天主創世──天主創世六日後,在第七日休息。以色列人以七日一循環的方式,紀念自己來自天主,要守為聖日,感恩和崇拜天主。 安息日的從原始也有更新的意思,再聆聽天主的聖言等等。這靈性更新的意思,一直延續到我們今天的主日:一群信友共聚、互勉。不過,我們不再稱之為「安息日」,而稱為「主日」。為什麼?因為安息日是從星期五傍晚到星期六傍晚,而主日則是「禮拜日」,但現在我們有提前主日彌撒,即從星期六傍晚開始,延續整個主日(星期日全日)。 為何改為「主日」?很簡單,因為耶穌就在這一天復活。主日是「一週的第一日」(瑪28:1),主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不僅是祂的復活,我們按照保祿的教導,也藉洗禮與祂「同死同埋」(《羅馬書》第6章)。於是,我們在主日一同共聚,一起聆聽聖經,領受聖體聖血等等,是為紀念並慶祝耶穌,以至我們作為跟隨祂的信徒,死而復活的深刻意義。 不但如此,這樣守主日的傳統,起源於初期教會。雖然聖經中未明文記載,但初期教會的其他早期文獻均有記載:首批基督徒在主日共聚一堂,他們一同擘餅、祈禱、聆聽聖言、接受教導等等。 除了主日之外,教會也規定信友應在「法定慶節」參加彌撒聖祭。何謂「法定慶節」?即是教會規定教友必須參與的節日。例如香港教區規定,信友必須參加聖誕節的彌撒。因為聖誕節常常不在主日,所以特別規定要參與。 與此相比,澳門教區除聖誕節外,還多了1月1日(天主之母慶日)及12月8日聖母無染原罪瞻禮,這些都是當守的法定慶節,同樣必須參加彌撒。 至於平日的彌撒,信徒雖然並非必須參加,但教會鼓勵大家多多參與。當然,透過參與彌撒,我們可以多聆聽聖言,與弟兄姊妹共聚,同時領受耶穌基督的聖體聖血,從中獲得豐富的恩寵。 今天邀請大家背誦的聖經金句很簡單:「一週的第一天」,來自《瑪竇福音》28章1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9條:教會規定信友何時參與彌撒聖祭?//教會規定信友在每個主日和法定慶節參與彌撒聖祭,更鼓勵信友其他日子參與。//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4분
  2. 11月8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8條:「祭台有甚麼意義?」】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2일 전

    11月8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8條:「祭台有甚麼意義?」】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8,問題是:「祭台有甚麼意義?」 祭台通常設在聖堂的前方中央位置,較高且顯眼,讓每位進入聖堂的人都能看見。「祭台象徵基督本身,祂親臨祭台」。基督是真人真神,祂時時刻刻也有兩個層面、兩個層次。祭台也如是,體現這兩個層次:作為人和作為神。 作為人的層次是向上,在耶穌基督身上。通過祂接納了生命當中種種的、來自他人的誤解、迫害、否認、出賣、離棄等等,或來自經師,或來自法利塞人等等,更甚或來自祂的門徒。祂卻在生命中完全順服並接受,將自己的整個人生獻上,成為祭品,深信天父的愛與安排,相信某種安排是最好的。祂完全服從,「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 因此,從人的角度來看,耶穌將自己獻上,正如《羅馬書》第12章1至2節所載「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 另一方面,耶穌基督也是神,祂的天主性層面是向下的。作為人,祂偕同並邀請我們奉獻自己的生命、生活給天主父。作為神,作為天主,祂「賜給我們的天上食糧臨在(感恩聖事的餐桌——祭台)」,也就是聖體聖血,滋養眾生,好使我們有力量與勇氣,一無所懼。 因為耶穌基督親臨我們當中,藉著祭台,經過主禮在祭台上祝聖的餅酒,陪伴我們走人生的道路,奔赴天庭。所以在兩方面:祭台同時代表著犧牲、祭獻,也代表著祝福、食糧賜予我們。 今天給大家的聖經金句,與祭台息息相關,我選了《瑪竇福音》第5章24節:「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裏,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因為祭壇是我們將禮物獻給天主的地方,並領受天主的降福。若我們與弟兄姐妹關係不好,這份祭獻也會失去意思。 讓我們與弟兄姐妹和好後,才去領受聖體聖血:「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裏,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瑪竇福音》第5章24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8條:祭台有甚麼意義?//祭台象徵基督本身,祂親臨祭台:以祭獻的犧牲臨在(十字架的祭獻——祭台),並以賜給我們的天上食糧臨在(感恩聖事的餐桌——祭台)。//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4분
  3. 11月7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7條:「感恩祭為何是逾越的宴會?」】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3일 전

    11月7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7條:「感恩祭為何是逾越的宴會?」】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7,問題是:「感恩祭為何是逾越的宴會?」 首先,有飲食的成分──吃、喝耶穌的身體與寶血,因此稱為「宴會」。重點在於「逾越」,即彌撒,又稱為「逾越宴會」。 為何這樣稱呼呢?當然是因為這與耶穌有關,祂的最後晚餐,就是由逾越節的開始。但耶穌所繼承的,是源自猶太人離開了埃及、經過紅海,經歷了幾十年後進入福地後,以節日紀念「死裡逃生」:從一個鬆散的民族,經過紅海,進入福地後成為一個有組織、有規模的,並以天主為他們主宰的民族。 這正是「逾越」。 耶穌自己也「逾越」了,祂用一種方式預視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死而復活,這也是「逾越」。祂「以聖事的方式(祝聖麵餅和葡萄酒)實現祂的逾越,把祂的體血賜給(門徒)我們作飲食」,使我們也能吃喝祂的身體與寶血,與祂結合,從而得著力量實現我們的「逾越」: 耶穌基督死而復活,門徒都同樣死而復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斷氣而死時,門徒都萬念俱灰,某程度上也「死」了。 但當耶穌從死者中復活,親自向他們說「願你們平安」時,他們重新充滿喜樂與希望。這也是門徒的「死而復活」。 同樣,現今每一世代的基督徒,通過彌撒聖祭,領受耶穌基督的聖體聖血,我們一樣有力量去面對每一天大大小小的各種「死亡」,如捨棄自己的私慾偏情、面對罪惡的挑戰時,要更深的皈依耶穌基督,仰賴祂得到力量。 所以,聖體聖血給予我們這個吃喝的宴會,也給予我們「逾越」的勇氣與力量,因為耶穌與我們同在,進入我們生命的深處。這豈不是「逾越」? 好了,各位兄弟姐妹,今天給大家的聖經金句,仍然來自《若望福音》第6章。這章很大篇幅講述了生命的食糧──聖體聖血的奧秘:「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 ──《若望福音》第6章58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7條:感恩祭為何是逾越的宴會?//感恩祭是逾越的宴會,藉此,基督以聖事的方式實現祂的逾越,把祂的體血賜給我們作飲食,使我們在祂的祭獻中與祂結合,並與其他信徒結合一體。//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분
  4. 11月6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6條:「對感恩(聖體)聖事應實行何種敬禮?」】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4일 전

    11月6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6條:「對感恩(聖體)聖事應實行何種敬禮?」】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6,問題是:「對感恩(聖體)聖事應實行何種敬禮?」 首先要說:「對感恩(聖體)聖事應致以至高的崇敬,即那只保留給天主的朝拜」。「朝拜」一詞意指我們要五體投地、唯獨對天主降服。 當然,這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來表達。譬如在舉行彌撒時可明顯看到,坐著、跪下,祝聖聖體時會跪下,《感恩經》時則站立。「不但在舉行感恩慶典時,也在感恩慶典以外。教會極細心地保存祝聖過的麵餅(聖體)」。 聖堂中一般會設有聖體龕,旁邊點有「長明燈」,燈長明不熄,這是告訴眾人此處安放著聖體。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讓人在此祈禱,與天主交談,與聖體中的耶穌對話、聆聽祂。「長明燈」通常在聖周四晚熄滅,持續到聖周六晚再次點燃。 另外,我們也會「把聖體送給病人或那些不能親身參與彌撒的人」。不止為他送聖體,還會盡可能朗讀和解釋當日的福音。因為聖體與聖言的關係非常密切:正如之前所說,聖體源自基督的說話及聖神的工作。因此,當我們送聖體給病人時,若條件許可(環境及時間限制另當別論),最好能有讀經和分享。 此外,昨天已提及,也有「明供聖體,讓信友隆重朝拜」,表達對聖體的敬意和熱忱。這也衍生出「聖體遊行」,近年逐漸多了聖堂復辦聖體遊行,雖然路線不長,可能只是在聖堂內或者繞聖堂幾圈,但仍是很好的。 另外也會邀請信友彌撒前提早回來,或是經過聖堂時,進來祈禱、「朝拜那保存於聖體櫃內的至聖聖事。」這都是非常好的習慣。各位兄弟姐妹,讓我們都抱持這樣的意識:每當進入聖堂都安靜下來祈禱,因為主耶穌真實臨在,聖體就在其中。 好了,今天邀請大家背誦的聖經金句,仍然是來自《若望福音》第6章35節,前天也曾背誦,但這版本是整節:「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永不會饑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若望福音》第6章35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6條:對感恩(聖體)聖事應實行何種敬禮?//對感恩(聖體)聖事應致以至高的崇敬,即那只保留給天主的朝拜,不但在舉行感恩慶典時,也在感恩慶典以外。教會極細心地保存祝聖過的麵餅(聖體),把聖體送給病人或那些不能親身參與彌撒的人;明供聖體,讓信友隆重朝拜;舉行聖體遊行;邀請信友經常朝拜那保存於聖體櫃內的至聖聖事。//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분
  5. 11月5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5條:「基督在聖體中的臨在會保持多久?」】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5일 전

    11月5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5條:「基督在聖體中的臨在會保持多久?」】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5,問題是:「基督在聖體中的臨在會保持多久?」 「祝聖的餅酒形持續多久,基督的臨在就持續多久。」大家要注意,關鍵在於「形」──餅的形和酒的形。只要仍是餅形和酒形,看起來仍是一塊餅,聞起來仍是酒的味道,並已祝聖,那基督仍然臨在。 因此,通常我們不會保留聖血,因為酒容易變質(變醋),特別天氣炎熱時,要盡快領受基督聖血。至於聖體,也就是麵餅的形象,通常會保留一段時間,安放於聖體龕內或作朝拜聖體。因為餅的形象仍在,基督也就臨在,因為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這個餅就是祂的身體。而這仍然是麵餅之形,所以仍是基督的身體,祂真實地臨在其中,使得我們朝拜聖體。 然而,我們在朝拜聖體,朝拜基督時,也要時常記得聖體的本質來自於聖事,與彌撒(聖體聖事)有關。聖體本來不為朝拜,而是為了領受,是與耶穌基督合而為一。所以當我們朝拜聖體時,也要有這一份對耶穌的渴望,渴望與祂親近、領受祂。而且,當朝拜聖體時,我們也體會到主耶穌多麼渴望與我們親近,進入我們的生命,好讓我們領受。 所以,聖體是在禮儀中產生。若沒有彌撒,就沒有聖體,也就不會有朝拜聖體,也不會保留聖體。在早期教會,保留聖體主要是為了送給病人,並非用來朝拜。及至中世紀才逐漸發展起來的,這並無不妥,只是有其限制義。 聖體由彌撒──聖體聖事祝聖而來,又帶領我們回到彌撒中領受,通過領受聖體而領受耶穌基督,與祂合而為一。這是相當重要:聖體最終的存在是為了滋養我們每一位信者的生命,而不僅僅是為了朝拜,朝拜是為了合一。 好了,今天給大家的聖經金句是:「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們要「吃」,當然朝拜是由領受引申而來,但不要超越、掩蓋了「吃、喝」耶穌的身體和寶血。 「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若望福音》第6章58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5條:基督在聖體中的臨在會保持多久?//祝聖的餅酒形持續多久,基督的臨在就持續多久。//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분
  6. 11月4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4條:「擘餅會把基督分開嗎?」】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6일 전

    11月4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4條:「擘餅會把基督分開嗎?」】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4,問題是:「擘餅會把基督分開嗎?」 「擘餅並不把基督分開」,因為基督是「整個地、完全地臨在於餅形及酒形內」。不僅是完整的那個麵餅和那杯酒,更是「臨在於每一部分之內」。「每一部分」的意思是祂仍保持餅的形和酒的形。 正如昨日所述,聖體聖血的「質」已經轉變了,已非餅的質和酒的質,而成了耶穌基督的身體與寶血,但這「質」臨在於「形」當中。「形」與「質」毫是昨天提到的希臘哲學:萬物皆由「形」與「質」構成。 「質」已轉變,但連繫在「形」之中,即若這麵餅不再保持餅的形狀,從神學理論而言,就不再是基督的身體。例如,當許多信眾在場時需要分送聖體,我有時也會將很小的聖體再分成若干小塊,甚至四分之一小塊,這些小塊仍具有餅的形狀,因此仍是基督的身體,相等於領受了整塊麵餅之形所蘊含的聖體。 然而,若聖體成了碎屑,過於細碎,神學上則不認為那是基督的身體。不過,究竟有多細碎才不算,並沒有明確界定。因此,我們要以謹慎且懷著虔敬之心對待聖體,盡力表達尊重與朝拜。 所以送聖體時會使用聖盤,置於信友的口或手下方。彌撒結束後,主禮神父也會清理這些聖器及當中可能殘留的碎屑。反過來說,若麵餅不再保留其原有形象,也就沒有聖體臨在,不必擔心,但仍要尊重。 同理,舉另一例子:若一杯酒成了聖血,但長時間未被領受,變成了醋(酒放太久會變醋),神學理論上認為那已不再是基督的寶血。即使如此,我們仍應保持尊重的心。而非盲從所謂教科書教導這已不是基督寶血了,可隨意棄置,倒入溝渠,這是不恰當的行為。我們要盡量表達對聖體聖血的尊重與朝拜之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揀選的聖經金句很簡單,主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來自《若望福音》第6章35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4條:擘餅會把基督分開嗎?//擘餅並不把基督分開:祂是整個地、完全地臨在於餅形及酒形內,而且是整個地、完全地臨在於每一部分之內。//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분
  7. 11月3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3條:「『實體轉變』有甚麼意義?」】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11월 2일

    11月3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3條:「『實體轉變』有甚麼意義?」】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3條,問題是:「『實體轉變』有甚麼意義?」 「實體轉變」一詞,源自希臘哲學中的「形質論」。希臘哲學認為,世界上的每一樣事物都由「形」與「質」兩個方面組成。 「質」是大家皆相同;「形」則不同,為事物賦予特性。例如水,本質就是水,但若盛在碗裡則成了碗的形狀,盛在瓶子裡則成了瓶子的形狀。換句話說,「瓶子」與「碗」為「水」這同一種「質」賦予不同的「形」。明白這一點後,我們再將這概念套用於聖體聖血裡。 在聖體聖血中,情況恰恰相反:聖體聖血的「形」並沒有改變,仍然是麵餅的形狀和葡萄酒的形狀,但其「質」發生了轉變,變成了耶穌基督的身體和寶血。 這與我們一般對物件的理解不同:一般物件「質」是不變的,而「形」可以改變。再舉一例:一張紙被火燒的前後,其「質」仍是紙,但「形」已不同。然而,聖體聖血則相反,「形」不變,仍然是可見的麵餅與葡萄酒,但「質」已經轉化。 這種轉變是「藉基督的話」,即神父在彌撒當中重述主耶穌在晚餐廳時所說的:「這就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即祂的聖言;「及聖神的行動有效地實現的」,主禮神父也說:「求祢派遣聖神」(摘自《感恩經》),即聖神有奧妙的工作在其中。雖然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如何實現,但我們要以信德的目光看待這「實體轉變」。 今天選擇了一句非常適合的聖經金句,出自《若望福音》第6章63節,主耶穌說:「使生活的是神,肉一無所用;我給你們所講論的話,就是神,就是生命。」這提醒我們,重要的不是理解與否,而是相信主耶穌的教導與祂的說話。 「使生活的是神,肉一無所用;我給你們所講論的話,就是神,就是生命。」──《若望福音》第6章63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3條:「實體轉變」有甚麼意義?//實體轉變即是說,餅的整個實體,被轉變成為基督身體的實體;酒的整個實體,被轉變成為祂寶血的實體。這轉變是在感恩經當中,藉基督的話及聖神的行動有效地實現的。然而,餅酒有形可見的特性,亦即「感恩(聖體)聖事的餅酒形」,仍保持不變。//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분
  8. 11月1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2條:「耶穌如何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中?」】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10월 31일

    11月1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2條:「耶穌如何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中?」】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2條,問題是:「耶穌如何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中?」 談及耶穌基督的臨在,實際上有多種不同的方式,但「耶穌基督以獨一和無可比擬的方式,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內。」聖體聖事是無可比擬的,是最卓越的臨在方式,無法與其他方式相比。 那麼,有哪些「其他方式」呢?例如,耶穌的聖相,我們看到耶穌的畫像時感覺親近;或者當我們閱讀聖經時,懷著信心聆聽主跟我們說的話,彷彿我也與祂對話,這也是一種實在的臨在。甚至聖經中亦提到,耶穌在《瑪竇福音》第25章(35-40節)受審判時比喻自己為最小的兄弟姊妹:「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耶穌告訴他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因此,最弱小的兄弟姊妹,也是基督的臨在。 然而,雖然上述種種方式,甚至聖職人員,尤其教宗就是基督在世的臨在的其中代表,這些都可以是最卓越的方式,但仍有不足、欠缺。 相比之下,聖體聖事中的臨在是最卓越的方式,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被耶穌指著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絕對沒有。耶穌卻指著餅和酒說:「為你們而捨棄的」、「我為你們傾流的」。所以聖體聖事是「祂以祂的體血(人性)、連同祂的靈魂和祂的天主性,真正地、真實地、且實體地臨現。既是天主、又是人的基督,整個地以聖事的方式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的餅酒形下。」 餅與酒的形象與我們所熟悉的耶穌形象不同——祂如同人一樣有四肢、會說話、會行走——但我們藉著信德,我們相信耶穌基督親自說的話。因此,聖體聖事是耶穌最卓越、無可比擬的臨在方式。 今天揀選讓大家背誦的聖經金句很重要:「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 ——《若望福音》第6章54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2條:耶穌如何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中?//耶穌基督以獨一和無可比擬的方式,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內。祂以祂的體血、連同祂的靈魂和祂的天主性,真正地、真實地、且實體地臨現。既是天主、又是人的基督,整個地以聖事的方式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的餅酒形下。//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분

평가 및 리뷰

5
최고 5점
2개의 평가

소개

[頻道於2024年12月2日更新為「夏主教理Good Morning] 「各位兄弟姊妹,為了福傳,為了我們的信仰成長,我會用這個時段跟大家分享《天主教教理簡編》。希望藉著每天約三分鐘,能加深我們對天主教會基本道理的認識,首先提升我們的理性,對天主的理解和認識;於是也更能夠被祂去使用成為福傳的工具。」--- 夏志誠主教分享|沸點製作|逢星期一至六早上6:30播放

좋아할 만한 다른 항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