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草稿

桃子和阿青

人生没有草稿,生活无法誊抄,我们都在参与对这世界的共同书写

  1. 10/03/2024

    33 我为什么要花20万跑去英国学Food Studies

    这一期播客,聊聊阿青为什么要花20万在英国学一个叫Food Studies的专业。以下来自阿青自述: 去年就在考虑读个书,不过读书前先要攻克我的语言问题。实不相瞒,英语在前28年就只在高三下学期那半年有过真正认真的学习(也都忘光光),所以去年底就开始备考,一开始在新东方网站上做了模拟考试,结尾是粗体大写红色的3.5分,表明我算个十足的潜力股。今年初选专业,三个方向摆在面前:一个是跟我本科所学承接的文化产业方向,另一个是看起来比较有就业前景的商科方向,最后一个是Food Studies,顾名思义,研究食物。 前两个很快被我排除掉。原因怪简单,不感兴趣。煞费心思和金钱,来英国只是换一张文凭,没意思。但第三个方向不一样,它很小众,看起来也“不好找工作”,但跟我来英国之后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有关:去年来英国后,很快我就加入了家附近的社区花园成为一名志愿者。说是志愿者,也没有那么苦哈哈,花园组织非常松散,每周日中午想来就来。大家一起干了活,还能各自分一点儿收获的作物带回家,偶尔会用这些作物做点吃的带去花园和大家共享。这让我感到有联结,不是一个陌生的异乡人。另外,社区花园也成为我打开英国食物(运动)版图的起点,得以窥见英国公共社区文化是如何运作的,这之后参加了当地社区组织的在地食物会议,成为一个生态农场的志愿者,通过面试成为一名再生农业短期课程的学生。 最忙的时候,一周有这些跟食物相关事程: 周二和周五中午去附近的咖啡店,将后厨装着蔬菜水果残渣满满当当的两桶Food Waste提去社区花园,倒入其中一个堆肥箱; 周三一整天在隔壁小镇上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的课程; 周五去附近30分钟骑车路程的生态农场做志愿者; 周日中午在社区花园做志愿者; 年初参与至今的社区项目,做一本食谱书:将附近共十几位居民、食物团队成员、厨师、咖啡师提供的食谱收集起来,里头的主要原料都是花园种植过的作物。我还画了一张食物地图,将小餐饮体、食物银行、社区花园、份地花园、难民花园等等都囊括其中。 噢,我还在一家英国餐馆兼职厨师,做英国菜。 我该很庆幸,没有生活在伦敦,而是住在一个被人们称为“村”的城市,才得以有这么多与食物互动的机会。接下来这两年,将是半工半读的状态,但仍然和食物同行。也期待能以更多不曾设想过的角度看待它。或许一年后,两年后都可以再录一期播客,届时和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00:01:00 本期源于一场家庭争执?00:07:11 为什么要读书:身份焦虑与自然而然00:14:26 以暂居者的身份进入英国乡镇00:19:42 穿针引线打开英国西南部的食物版图00:26:29 为什么去学再生农业?00:33:41 一些在农场工作的体验00:41:20 城市化与社区花园00:46:19 每个人都应该有种菜的权利00:54:15 学习怎么照护一棵树01:03:51 为什么需要知识01:09:26 符号学与食物(学) 桃子:戏剧博士英国在读。关心性别,戏剧(曲),大众文化。 阿青:Food Studies Msc在读。关心独立电影,生态农业,气候变化。 设计:陈旭麟 音乐:《Edamame 毛豆之歌》- 林生祥

    1h 15m
  2. 32 一年后重聚再谈工作,我们怎么又悟了!

    09/21/2024

    32 一年后重聚再谈工作,我们怎么又悟了!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这里是不打草稿,一个不定期停更的不敬业播客。一年前,桃子、阿青和飞飞在分别前录了一期播客,聊了聊对接下来又一人生转折的期待。之后不久,桃子和阿青落地英国,开始了新的生活和探索,飞飞则结束长假,重新回到工作中。 一年过去,日历换了一本,我们对工作的体悟也变了一番: 进入新公司的飞飞果不其然对工作产生新的厌烦; 辞去北京工作的阿青因生活所迫兼起两份体劳工作,有了新的感悟; 桃子则持续里程数过半的乏闷读博之路,边一砖一瓦砌着数万字巨文,边寻求与外界联结。 我们不禁对工作发出天问:工作会产生屎吗?什么样的工作会产生屎?写博士论文也会拉(产生)屎吗? 听起来很不雅,但这一期也不全是在聊排泄物。我们也对过去一年做了总结,对未来五年展开想象,很多内容跟成长这个「老套」的话题有关,但到最后,我们也有了自己新的理解。 谢谢你不厌其烦地关注着这个不间断更新的播客。 01:35 一年之后的飞飞:“我一定会辞职的!” 04:00 一年之后的阿青:“辞掉北京的工作,到英国干起了后厨” 05:04 一年之后的桃子:“依旧仍然还在写博士论文中” 07:31 典型一天之飞飞:通勤上班,跑步爬山 11:04 典型一天之阿青:备考雅思,打两份工,顺便出个车祸 17:30 典型一天之桃子:做自己的老板是我的痛 24:40 飞飞:最近让我非常想辞职的点是请假的“耻感” 26:41 桃子:全日制读博,自由但痛苦 29:34 阿青:体系工作和自由职业 36:17 体系内的工作内容,完美没那么重要 44:45 8小时工作制是否有效? 50:11 写论文不会拉出屎吧?——会的,而且还会便秘! 55:44 写论文和做电影一样,要多参会,和人交流,才不孤独 01:03:58 过去一年最大成长之飞飞:我倒退了! 01:05:03 过去一年最大成长之阿青:雅思从5.0终于到6.5,还有写字(文章) 01:06:35 过去一年最大成长之桃子:对自己不会像以前一样那么苛刻了 01:11:24 想象五年后之飞飞:我要能自己控制我自己 01:12:40 想象五年后之阿青:农场、学业、电影 01:15:14 想象五年后之桃子:要产出,但不是被逼出来的产出

    1h 17m
  3. 31 种子迟早会发芽

    04/29/2024

    31 种子迟早会发芽

    好久没见。 最近夜晚变短了。此刻晚上八点半,天还是蒙蒙一层白,和去年底五点多就天黑的日子相比,时间在感知上的流逝速度要慢得多。好事。 跨入2024,桃子和阿青各自的人生之路收获预料不到的惊喜:桃子前往美国参加了她人生中第一学术会议并作了两场报告;阿青拿到大学的食物人类学的offer,也获得7月份再生农业培训的机会。当然,也遇到期待之中和之外的重又重的阻碍,有被依旧难有反馈的学术工作压垮的桃子,也有零基础突击雅思果不其然扑街数回的阿青,还有生活中细碎的金钱压力。 不过,成长就是这样嘛。成长不只是一时兴起的对未来的许诺。诺言许下后,是持久,或许枯燥的行动,是偶尔折磨人的漫长等待。成长的种子不是非会在春天就发芽,它也许会在夏天,甚至有可能在秋天。 这次聊天,阿青聊了聊他从社区花园,到生态农场,再到未来再度成为食物与土地的学生之旅的期待;桃子则回顾了她第一次参与会议的感受,作为学术路上收集到难能可贵的动力新来源。 愿大家都能在真实的世界撒下名为「成长」的种子。剩下的交给时间 00:02:22 我们今年以来的一些变化00:09:33 桃子误打误撞的西雅图之旅00:11:23 桃子:我有一种关于读博的羞愧感00:21:41 被动或许不是一件绝对的坏事00:27:06 当一颗螺丝钉松开 决定漂流00:34:49 阿青闯入附近的社区花园00:42:07 阿青从社区花园晃荡到生态农场与学堂00:48:08 现在在做的这件事情,你会一辈子做下去吗?00:55:29 从社区花园一窥社区的意义所在01:08:06 暴露疗法01:18:30 成长的量与质和接下来的一些展望 【BGM】《Gotta have you》- The Weepies 【创作团队】主播:桃子主播:阿青设计:陈旭麟【最后的话】「迟早会发芽」

    1h 25m
  4. 11/19/2023

    29 树挪死,人挪活,丢掉攻略上街去

    两个月前,我们和桃子的朋友飞飞聊了聊天——其实更像是三个人各自成长路上的一次碰头。我们从对旅行的思考开始谈起,在对各自未知冒险的祝福和期待中结束。以下是来自两个月后的我们对这期节目想说的话。 飞飞:无论来自大事小事,总有些时候会一拍脑袋感觉“我悟了”!这些福至心灵的瞬间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亮光;经历不寻常的时期、高难度的挑战,亦或是全身心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些小亮光几乎天天都被点亮,汇聚成足以彻底改变我如何看待世界的巨大光源。今年夏天,在开始下一份工作之前我收获了大半年可以任意支配的空闲时间。我选择背上我的登山包,踏上了一段为期4个月的东南亚流浪汉之旅。去了很多地方,住了很多间青旅,追逐了很多震撼的景色。现在,我站在下一段人生的起点,回望这段旅程和过去的自己。 桃子: 回英两个月,当助教、赶论文、做饭、攀岩,忙到头打脚,承诺要剪的播客最后还是阿青来剪,想到音频记录下来的那个在重庆江边高楼上三人对着手机慢慢打开内心的畅聊,觉得好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聊天中碰撞出的“Eureka”(就是飞飞的“悟了”!),在这种奔波的、骤变的生活中潜在地继续发展。我们没有充分如音频中所期待的,把日常生活当做旅游去过,对身边的事物保持新鲜和热情——阿青比我好很多,仍然积极探索“附近”,而我最大的日常期许就是坐下来好好工作,拜托了,让我今天也可以坐下来认真工作五小时吧——不过也渐渐建立起新的认识和联系。我对读博日常生活常常带着一种麻木,因为能量只够专注一件事,并ego极大地要求自己“don't look impressed”。但触角伸出去所触碰到的,也有一些宝贵的经验,每次周日参加完社区花园的种地,我都有一种轻飘飘的快乐和困惑:我们刚刚挖了半米土移植了一棵梨树吗?我们刚刚种下了一片扁豆吗?我的手指缝里全是泥土,所以显然答案是肯定的,但我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种扁豆,也不知道来年梨树长大后我是否还在这里。这些非常异质化的经验和我日益模糊的idenity让我甚至很难发社交网络分享或炫耀。是的,我已经非常久没有发过任何东西了。我仍然在以沉默的方式处理生活的变化,在脑袋里慢慢brew。 那一天的聊天和火锅几乎是无忧无虑的,但是吃火锅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成年”和“无聊”,因为身后坐着一桌大一新生,女生,笑、闹、喝酒、尖叫,为一件极小的事笑到整家火锅店沸反盈天。是吵闹的,但也是愿意容忍的,因为是一种我们似曾相识的、注定会结束的、无法无天的快乐。 我们三个的生活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想必想法也是。下一次聊天会在什么时候呢? 阿青:两个月前和桃子、飞飞在重庆长江边高楼上席地而坐聊至肚困,然后巴巴地去吃一顿正宗的火锅,便启程离开中国——于是我从一个大城市的通勤上班者摇身一变游手好闲无业人士。然后发现:人不上班之后,时间真的会慢很多很多很多!时间指针虽缓,但遭遇的波折却远超我想象。最近以来,恐慌有,焦虑有,好在有充沛的热情去调整,去挑战,去开启从未有过的体验:自己拍自己剪做饭视频、重拾绘画、攀岩初入门,还在家附近和新朋友一起维护真正意义上的一亩三分地——每周都在种地、堆肥、收获,我们一齐在流逝的时间和陌生的环境中见证与寻求植物们的、人的具体生长。这次冒险开始之前的谈话便显得尤其珍贵,记录下新阶段开启前我们的所思所想,得以成为生长轴上的刻度一痕。这次漫聊,我们从旅行不要做攻略聊到人生不要做攻略,从攀岩聊到冲浪再到潜水,最后又聊了一通奢侈品行业的秘辛——虽然这才是我们最初想聊这一期的动机。话说回来,好想再吃一次正经的火锅啊 00:00:55 飞飞的漫长假期 00:02:50 旅游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00:06:38 丢掉攻略上街去 00:17:02 攻略不会告诉我们所有事情 00:21:49 攀岩与冲浪,原始的快乐 00:33:53 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地方居然是学潜水最便宜的地方 00:47:38 旅行最大的变化:我不化妆了 00:49:30 结束旅行,回到奢侈品行业的飞飞 00:58:51 消费与反消费 01:08:53 小聊一下奢侈品行业的策略 01:21:04 偏离正道后,我获得了人生? 【BGM】 《Gendhing Bonang / Babar Layar / Pelog Lima》 - Gamelan Kyai Sekar Tunjung 【创作团队】 主播:桃子 主播:阿青 设计:陈旭麟 【最后的话】 「早点偏离正道才是正道」

    1h 40m
  5. 09/07/2023

    28 潮汕特辑|他乡日久 我们的未完成

    一个月前,和桃子去办理小动物航空托运,在西城区一家宠物医院做体检时,医生健谈,扯东扯西,末尾忽然拿起一沓厚厚的体检单,说:这是今年所有带着宠物离开北京的人,比去年一整年还要多得多…走吧,走吧,说不定哪天我也要走了。第一次离开是六年前。六年前一次偶然逃逸,我从家乡潮州来到了北京,一待就是五年,如今也到了离别的时候,正如无数离开北京的人一样。记得在单向街书店时,主编让我们每个人写一篇自己的家乡。那是我第一次认真对待命题作文,以「阿青」这个笔名出场。说实话,以前从没认真读过书,在教育体系里毫无信心,那篇文章写得拙劣,但认真,小巷、外婆、信仰、迷惘,当时思考的一切,也都永远留在了文章《一位潮州青年: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里。 https://mp.weixin.qq.com/s/Qv3RxeD2wqEsK9dgdhAjjA 然后是现在。这次算是蓄谋已久。疫情几年来的身心折磨,对环境的失落,对未来的不确信,我算是又在一个十字路口,而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暂时离开一段时间。好友一海也在十字路口。他跟我是同乡,我们语言、文化、饮食习惯相近,他刚硕士毕业,在继续研读和工作之间面临抉择,他最终选择先工作。莫名地和我相像:我们存在时间差,但面临的却是一样的不确定。于是有了这一期播客:两位青年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路口,进行了一场聊天。我们聊前路,聊乡愁,聊自己。00:02:12 站在过去和未来之间00:07:44 工作的意义与待价而沽的个体00:12:06 「知识」过剩的时代00:14:07 五年前,阿青的北京求职之路00:19:35 我们交替进入系统00:23:46 城市里,人成为沙丁鱼00:33:07 当我选择退出系统00:40:03 或许我们早已在离散中长大00:47:41 仪式趣味与「潜在的宗教改革者」00:50:54 一部纪录片,阿青的家乡文化触发之源00:55:11 何为家乡?00:59:35 家乡对于我们的意义01:08:08 人生的难题一直在扑面而来【BGM】《日久他乡是故乡》- 交工乐队【创作团队】主播:桃子主播:阿青设计:陈旭麟【最后的话】「是否你也面临着这十字路口?」

    1h 14m

About

人生没有草稿,生活无法誊抄,我们都在参与对这世界的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