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悦音|博采众文 · 悦达心音

乐评|为什么蔻小姐仍然与我们相关

为什么蔻小姐仍然与我们相关

原创 醒客君 醒THINKER客

收录于话题#乐评 #爵士 #DIANA KRALL

01过气

蔻小姐( DIANA KRALL )已经过气了!这些年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甚至没过多想过,觉得这不是很平淡的事实吗?

但几天前无意间看到网络上的视频,蔻小姐上其夫ELVIS COSTELLO制作的节目。说实话啊,我对她的这个丈夫没什么偏见,只是早些年在看到他客串AUSTIN POWERS的电影后,找来他的歌听了听,没有发现一首好听的歌,不对路而已。在这个节目上蔻小姐接受SIR ELTON JOHN的采访,一番互相吹捧秀友情后,两人还合作了一曲《Sorry seems to be the hardest word》,听来仍然是那么顺畅,虽然两人都不在最佳状态。忽然意识到,蔻小姐并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甚至细想之下,可能她这些年一直也是较活跃的吧,只是我们的关注点飘移了。总有新人出现,新乐风吹向各方,保持对一个歌手的关注其实挺难的。但每次新人出现,乐评人还都提醒“蔻要小心了”,事实也许是她一直没什么不开心的,或许并不在意会有那么多追赶者。

总有新人出现,新乐风吹向各方,保持对一个歌手的关注其实挺难的。但每次新人出现,乐评人还都提醒“蔻要小心了”,事实也许是她一直没什么不开心的,或许并不在意会有那么多追赶者。

02 出道

蔻小姐90年代初出道时,带给我们那么多惊艳。那时候的她年轻、野性,除了天赋才华,那还是天赋才华。爵士圈起先不太认同她是爵士歌手(现在也未必认同),即使后来签了爵士大厂VERVE;她也不屑在流行圈混,虽然翻唱了很多流行老歌。但那时恰恰观众听音乐的口味发生了改变,已经有了这类风格女歌手的生存土壤。蔻的飞升恰逢其时。后来Norah Jones等一众爵士女歌手后辈,可说都是从她挤开的缝隙中脱颖而出的。

从音乐表现力上讲,很多评论都非常中肯地认为她演绎别人的作品往往是最出色的,言下之意是经常比原唱更有味道——不妨让我在此替他们把话说明白吧。她的音乐感几乎可以肯定是天生的,现下无人能及。首先是近乎完美(在这里可以放心说完美好了)的速度控制,总是那么恰如其分,让她有实力放心大胆的尝试各种技巧,不必有失误的担心。再就是对发声的把控力,喉音、鼻音、唇齿音运用自如,让人觉得似乎可以在述说和演唱之间跳跃式转换,完全不存在生理的障碍。声线特色和演绎能力似乎没有必要再分析了,可以说演旧如新,演新如旧。

要说不足呢,大家观点几乎一致。人们不情愿在音乐上将她和Ella、Shirley等前辈相提并论 —— “这形象完全不是爵士歌手的外形嘛!”关于这个话题的种种可能已如老唱片般让人听厌烦了。但后来一些年,蔻小姐越发大意了,无论照片还是唱片封面的形象,风格越来越让人不能直视,有种强买强卖的感觉,相信很多爵士乐迷本能抵触而敬而远之。偏偏蔻小姐不知是有意对抗古董乐迷还是真的喜欢这种风格,似乎满不在意,我行我素。也许是唱片公司过于追求商业效果吧,或是歌手本人试图改变,突破自我。蔻小姐音乐风格确实变了,迷上了华丽的管弦乐配器和大制作翻唱经典。更中意低吟浅唱的守旧派们对她逐渐淡了,觉得PATRICIA BARBER这样的中性风格更合他们的口味。

03 追忆

一个人的音乐口味往往决定于某一时刻的亲身感受。回忆起那年,后来查了查,居然查清楚是2000年7月13日,在欧洲某城市的游乐场(听着会比较奇怪,但事实就是如此)偶然荣幸地听到了她的音乐节现场。那晚工作之余出来闲逛,不觉到了游乐场(也许是老板特意给的免费入园票,让我们散心的,记不清了),听说正好有免费音乐会,如何能不看。到了舞台附近一打听,原来是如日中天的蔻小姐,心想不会吧,居然有这等好事,赶快从白沫纷飞的啤酒吧打好一大扎,静坐恭候。

时近傍晚,台下已满座,青年老少各色人等,天边还挂着北欧夏日的亮边,一轮焦黄如奶酪蛋糕的圆月渐起,乐队试音手已在调试设备,三角大钢琴叮叮咚咚,撩人期待。那时的蔻小姐正是冉冉新星,获奖无数,意气风发,着皮夹克、紧身裙、高跟鞋,迈着你我都能想像得出的猫步走向舞台右侧琴前座下,挑剔地调整话筒摆位,时而甩动金发,眼神飘向台下观众,气场强大,按现在的话说拽酷拽酷的。蔻小姐与乐队吉他手、鼓手、低音用多年老友间才有的默契暗语交流了几句,几人相视一个眼神,乐声即起。

那时的蔻小姐正是冉冉新星,获奖无数,意气风发,着皮夹克、紧身裙、高跟鞋,迈着你我都能想像得出的猫步走向舞台右侧琴前座下,挑剔地调整话筒摆位,时而甩动金发,眼神飘向台下观众,气场强大,按现在的话说拽酷拽酷的。蔻小姐与乐队吉他手、鼓手、低音用多年老友间才有的默契暗语交流了几句,几人相视一个眼神,乐声即起。

那晚的曲目记得不太分明了,但后来有一场巴黎的现场出了DVD,找到看时,曲目基本一致。印象最深的是两首JONI MITCHELL的曲子《A CASE OF YOU》和《BOTH SIDES NOW》。演唱会现场的扩音效果十倍于家庭音响,乐器音以物理的方式冲击听众的感官,当唱到“Oh, you are in my blood like holy wine”, “I've looked at clouds from both sides now”这些高潮段落时,蔻小姐的金属丝般的声线轻抚着听众的后脑,恍惚中仿佛能看到众人头发随着乐声冉冉起舞。

音乐会临近终场,观众皆已微熏,空气中飘浮着啤酒花的暗香,天空现出宝石般的蓝色,蔻小姐手指正升至中天的圆月,发出一声悠长的狼嚎,舞台下方众狼一并随之而嚎,一时间响彻在空旷的城市上空。虽然我没有听过真的狼嚎,但几乎信以为真。

04 回归

蔻小姐要出新专辑了,先推出的单曲《How deep is the ocean》居然惊人地好听,编配也回归传统,完整专辑应该是9月推出,我是不是该考虑收一张黑胶了?

是蔻小姐回归了吗?还是我们的注意力又扫回来了?可能我们的艺术家们从没有过气,他们只是在记忆的凝胶中滞住而已,当我们再次通过时光的透镜观察,他们仍鲜活地在那里,没有一丝改变。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