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嘉庆十八年:清朝的滑落

给小白白的有声书

嘉庆是一个存在感相当低的皇帝,人们提到他时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那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从自己那个好大喜功、喜好排场、晚年沉迷享乐的父亲乾隆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天下,以及一个腐败成风、糜烂不堪的官僚体系。作为一个平庸的中衰之主,他既无能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无魄力改变官僚们的尸位素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势无可挽救地倾颓下去。 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嘉庆的个人性格、统治风格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嘉庆时期的中国社会,揭示了清王朝各种弊病的积重难返,并深刻反思了世界坐标下近代中国陷入愚昧落后状态无法自拔的种种原因。

  1. 11.11.2024

    嘉庆+史上第一抠门道光,合称:“嘉道中衰”(全书完)

    如果说嘉庆是平庸的,那么道光就是无能的——傻傻地做勤俭标杆,傻傻地被底下人坑到营养不良;对内刚愎自用,对外固守蒙昧。 道光对下面的人十分苛刻,不仅不让吃肉,还不准穿新衣服。帝后生日,以及元日、除夕、元宵节等节庆活动一律取消,总之,严格控制公款消费。饭食上,道光率先减少肉食,连御膳房的饭菜都很少吃,经常塞给小太监两文钱,让他出门给自己买个烧饼,就算一顿饭了。清代皇后的生日叫千秋节,历代皇帝都会大摆筵席,但道光为了省钱,直到道光十五年才开恩给皇后过了一次千秋节,举办了一场宴席。皇家宴席啊,道光给宴请的皇亲国戚、大小官员只安排了每人一碗炸酱面。就这么扣扣索索,内务府一年的支出还能达到八百万两银子。皇帝饿瘦了自己,也没让国运转弱为强。省下来的钱,都变成底下那帮贪官污吏身上的肥膘了。大清的腐败,是根本性的、系统性的腐败。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皇帝一个人的勤俭节约,无力改变国家的倾颓。 国家利益和统治者利益往往不是完全重叠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统治者往往不惜损害国家利益。在提高生产力和维护自身统治的选择中,清朝皇帝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也使得大清国在每一个可能改变历史的决策上都作出了错误选择。 在清政府自始至终贯彻执行的高压愚民政策下,整个国家失去了活力;官僚系统尸位素餐,腐败糜烂;底层百姓民心涣散,离心离德。所谓的“嘉道中衰”,其实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带来的必然结果。爱新觉罗氏貌似稳定了眼前的统治,实则伤害了国家元气,动摇了国之根本。当海面上出现侵略者的战船时,大清只能任人宰割,再无还手之力。

    18 мин.
  2. 09.11.2024

    你敢信?一个小小办事员就敢跟曾国藩要40万两白银回扣!

    明代也好,清代也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特权阶层向下压迫的体制。清朝吸取明朝教训,大大缩减了宗室福利,但又出现了新的特权阶层:旗人。在清代,这叫“铁杆庄稼”,八旗军从所向披靡堕落到只会提笼架鸟,也就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官员虽然是体制内的人,等级比百姓高,但在体制内,依旧是被压榨的层级,官僚毫无廉洁奉公的动力。我省下的钱,还不是被皇帝给了宗室或八旗子弟这帮蛀虫!凭啥你们就能正大光明地当蛀虫,我就不能捞点儿钱呢?! 官员如此,小吏更如此。虽然工资收入很低甚至没收入,但他们有权,懂得如何变现。以至于乾隆皇帝最宠爱的臣子福康安必须扭着鼻子孝敬户部书吏一万两银子。才能报销平叛的军费;一个小小户部书吏,就敢跟曾国藩要40万两白银的回扣;几个无名之辈,就敢从六部库房中掏出来近7万两白银。 等到史上第一抠门皇帝道光上线,才查出国库亏空900万两白银。这样的王朝不覆灭,还有天理吗?摘录来自嘉庆十八年:大清的滑落闫燎原https://itunes.apple.com/WebObjects/MZStore.woa/wa/viewBook?id=0此材料可能受版权保护。 小吏大能量,看宋江如何逆袭,福康安怎样低头,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无奈妥协。更有无名小吏勇闯国库,上演离奇贪腐案。贪腐横行,国库亏空,王朝根基动摇。下一波揭秘,清代帝国如何在腐败漩涡中挣扎求生? 02:04 明清两朝的特权阶层与社会流动:官僚制度下的不公与腐败 04:07 清代县衙的吏员们:微薄的收入与巨大的权力诱惑 06:10 清代县太爷的生存之道:灰色收入与权力变现 08:10 乾隆朝的腐败与官场生态:基层官员的艰难抉择 10:10 清朝名臣的遭遇:福康安与曾国藩的红包之谜 12:16 清朝贪腐案中的奇迹:普通书吏如何获得四十万两银子的回扣? 14:16 大清王朝的腐败现象:蔡永寿案的曝光与后果 16:19 蔡永寿案与嘉庆朝的腐败现象:国库亏空的惊人真相!

    18 мин.
  3. 06.11.2024

    三个故事“李燧案”“蓟州蝗灾”“哭庙案”折射清朝腐败的根深蒂固

    第一个小故事:四川眉山县户房每次收税,都公开地在砝码外另加一个小铜块,叫作“戥头”。也就是说,理论上你该交一百斤皇粮,但在户房的秤上面,你起码要拿出一百二十斤粮食。在缴纳皇粮正税之外,每户还要出一钱八分。当地的官员和胥吏将多出来的钱粮据为己有,上下串通二十余年而不改。别小看这点儿钱,清代中产之家,尚且“旬月不观一金”。在偏远的四川眉山,这些钱抵得上一家人好几天的生活费。当地有位名叫李燧的读书人,对此深恶痛绝,一气之下变卖家产,决定到京城告状。那时交通不便,进京的路费他即使卖光家产也不够,当地一些百姓支持他告状,凑了一些路费给他。谁料更高一级的官员诬陷李燧敛财,革去了他生员的资格,并将其投入监狱。直到十二年后,省里有新官上任,听说了李燧的事,很同情他,才下令将他释放回家。至于眉山县收税时的那些伎俩,自然是一点儿也没变。 第二个小故事:嘉庆四年八月底,蓟州一带闹蝗灾,直隶总督胡季堂派官员去遵化南营村捕捉。有个叫张章氏的村妇跪地阻拦:“求你们别来抓蝗虫了,托皇上的福,蝗虫不吃庄稼!”张章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妇,蝗虫吃不吃庄稼,她能不知道吗?只是来捉蝗虫的胥吏一旦进了村,各种费用就摊派下来了,比蝗虫狠得多。所以宁可让蝗虫吃了庄稼,也不能让捉蝗虫的人进村。嘉庆帝对此也颇有感触,评价道:“蝗蝻仅食禾稼,胥役累及身家矣。”可见下面都是些什么货色,皇帝也是心知肚明的。 第三个故事是清初著名的“哭庙案”,与盗卖官粮脱不了关系。当时吴县县令任维初刚一到任,一面以严刑催交赋税,还打死了一人;一面大肆盗卖官米,中饱私囊。吴中百姓民不聊生,著名文人金圣叹按照明朝旧习,组织乡里的读书人写了“揭帖”,到文庙控告县官”,结果江苏巡抚朱国治扣上一个“聚众闹事及惊扰刚驾崩的顺治帝灵位”的罪名,前去哭庙的文人全部被斩首,无一人幸免。

    13 мин.

Об этом подкасте

嘉庆是一个存在感相当低的皇帝,人们提到他时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那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从自己那个好大喜功、喜好排场、晚年沉迷享乐的父亲乾隆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天下,以及一个腐败成风、糜烂不堪的官僚体系。作为一个平庸的中衰之主,他既无能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无魄力改变官僚们的尸位素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势无可挽救地倾颓下去。 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嘉庆的个人性格、统治风格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嘉庆时期的中国社会,揭示了清王朝各种弊病的积重难返,并深刻反思了世界坐标下近代中国陷入愚昧落后状态无法自拔的种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