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产业观察│技术路线之争是产业发展动力

在全球倡导绿色出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渗透率持续攀升,已然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中流砥柱。然而,在这一片繁荣景象背后,车企间的技术路线之争从未停歇,且越发激烈,而这恰恰成为推动新能源车产业快速前行的核心动力。

以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为例,纯视觉方案与搭载激光雷达的方案正处于白热化的博弈阶段。特斯拉作为纯视觉方案的坚定推行者,凭借其强大的算法和海量的数据积累,通过摄像头捕捉外界信息,经过复杂的神经网络算法处理,实现车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与决策。其优势在于成本相对较低,系统简洁,便于大规模推广。例如,特斯拉的 Autopilot 系统在不断优化下,已经能够在众多日常驾驶场景中为用户提供较为可靠的辅助驾驶体验。但纯视觉方案也存在明显短板,在恶劣天气如暴雨、浓雾以及逆光等环境下,摄像头的感知能力会大打折扣,容易出现误判或漏判的情况。

与之相对,激光雷达方案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光来构建周围环境的三维点云图,能精确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和位置,在复杂环境下具备更高的感知精度和可靠性,有效弥补了纯视觉方案的不足。不过,激光雷达高昂的成本曾一度限制了其普及,且多传感器融合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像蔚来、小鹏等车企纷纷在部分高端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以此提升车辆的智能辅助驾驶水平,满足消费者对行车安全和高阶驾驶体验的追求。这种技术路线的差异与竞争,促使企业不断投入研发资源,改进算法、降低成本、优化传感器性能,推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

动力系统方面,增程式、插电混动与纯电的技术路线之争同样激烈。纯电车型以其零排放、静谧性好、动力响应迅速等优势,成为众多车企布局高端市场的重要方向,且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续航里程逐渐提升,充电设施也日益完善。但在中低端市场,冬季续航缩水、充电时长等问题依旧困扰着消费者。插混车型则凭借可油可电的特性,既解决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又能在城市通勤中实现较低的能耗,享受新能源政策优惠,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比亚迪的 DM - i 超级混动技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通过优化发动机与电机的协同工作模式,大幅提升了车辆的综合性能和燃油经济性。增程式技术虽在能量转换效率方面存在一定劣势,高速油耗相对较高,但因其结构相对简单,能为用户带来接近纯电的驾驶体验,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电动车型成功打开了家用 SUV 市场。

正是这些技术路线的竞争,使得车企不断挖掘技术潜力,提升产品性能,丰富市场供给。为解决纯电车型的续航和充电难题,企业加大对电池研发的投入,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有望实现突破;插混和增程式技术也在持续优化,朝着更高效率、更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战争中,受益的不仅是车企自身技术实力的提升,更是整个新能源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多元的选择,加速新能源汽车全面取代传统燃油车的进程,助力全球绿色交通转型。

文|记者 刘佳宁

图|AI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