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的工作強度越來越高,幾乎天天加班,身體開始出現狀況。
醫生提醒我要休息,但我又擔心一旦放慢腳步,機會會被別人拿走。
我到底應該咬牙撐下去,還是先為健康暫停?
——在掙扎中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工作與健康的拉扯,幾乎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兩難。
我們都知道健康重要,但在現實裡,總會覺得「等這件事做完再休息」。
但在歷史裡,有些人真的遇過類似的選擇,他們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1️⃣ 司馬遷——承受完成型
在《史記》誕生之前,司馬遷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受宮刑、受羞辱。
他原本可以選擇放棄生命,卻決定忍受痛苦,留下這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他的選擇,是把「個人健康與尊嚴」放在次要,把「志業」放在最高位置。
他提醒我們:有時候,咬牙承受,是為了完成一個超越個人生命的目標。
但同時,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這樣的代價極其沉重,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背負。
2️⃣ 稻盛和夫——調整持續型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年輕時同樣拼命工作,幾乎不眠不休。
後來,他體悟到:如果身心垮掉,事業再大也無法長久。
於是他開始實踐「身心合一」的哲學,強調自律、規律作息,以及將工作視為修行的一部分。
他選擇的不是完全暫停,而是調整節奏,確保自己能長期持續下去。
他提醒我們:健康不是與事業對立,而是讓事業能夠延續的基礎。
3️⃣ 陶淵明——放下安定型
陶淵明曾任縣令,但面對繁瑣政務與不自由的生活,他最終選擇辭官歸隱,回到田園。
他沒有繼續耗費生命去追逐功名,而是把健康與心安擺在第一位。
他寫下:「不為五斗米折腰」,那是一種勇敢的放下,不是失敗,而是找回自我的選擇。
他提醒我們:如果一份工作讓你失去了身心安適,那麼停止本身就是答案。
親愛的你,
工作與健康,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有的人像司馬遷,把使命看得比生命更重;
有的人像稻盛和夫,懂得調整,以健康支撐長久;
有的人像陶淵明,乾脆放下,選擇心安與自在。
你的答案,要根據你的價值排序來決定:
是使命優先?長期持續?還是當下安定?
重要的是,別忘了:你還有選擇的權利。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정보
- 프로그램
- 주기매일 업데이트
- 발행일2025년 9월 26일 오후 10:00 UTC
- 길이17분
- 시즌1
- 에피소드80
- 등급전체 연령 사용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