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8 小時前

    人生千百問 您會怎麼答? W16 『家人期望你走的路與你完全不同,該抗爭嗎?』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最近越來越常和家人為「未來」吵架。 他們希望我考公職、進大公司,穩穩定定; 但我只想創作,雖然知道那條路不容易,但我很清楚:那才是我真正熱愛的事。 他們說我不孝、不切實際,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任性。 但要我放棄喜歡的東西,一輩子走一條別人替我選的路,我又覺得快不能呼吸了。 所以我想問你—— 如果你是我,會選擇抗爭嗎?還是應該妥協,換來一家人和氣? ——不是畢卡索的 被卡鎖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被卡鎖您好: 謝謝你這麼真誠地寫下這些話。 我想,會願意寫這封信的人,心裡一定有某種東西是很堅定的。 你並不是真的不知道答案,而是想找一個能理解你的耳朵。 這個問題,不只是你在面對。從過去到現在,有很多人也走過類似的岔路口。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三個人的故事,他們都曾被家人安排好一條看似安穩的路——但他們最後的選擇,各有不同。 🪵 一、沈從文:選擇自己,哪怕孤獨也無悔 沈從文出生在軍人家庭,父親希望他繼承軍職,過穩定而有地位的生活。 但他偏偏對文學有強烈的熱情,於是他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到北京,貧困潦倒,只為了靠近書和寫作的世界。 他曾寫信說過:「我不是不愛我的家人,但我不能不去愛我自己的靈魂。」 他的《邊城》,至今仍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 他選擇的,不只是夢想,也是對自己的誠實。 抗爭對他來說,不是為了反抗父親,而是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 🌾 二、劉墉:順著走,也可以走出自己的樣子 劉墉的父親是大畫家,對他有很多期待——要有藝術修養、要走正統的文人之路。 劉墉也確實畫畫、寫作、出國進修,表面看起來都在「乖乖照做」。 但實際上,他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風格:畫風大眾、寫勵志散文、開演講、上電視,靠自己的方式與人產生連結。 他沒有跟父親爭辯,而是靜靜地拐了個彎。 有人說這不是勇敢,但我覺得,這是另一種深沉的智慧。 他證明了:即使看似在家人期待裡長大,也能開出屬於自己的花。 🎧 三、宇多田光:在安排中醒來,重新出發 宇多田光是「含著金麥克風」出生的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音樂期待中長大,十幾歲成名、銷量破百萬。 但在這樣「夢想成真」的背後,她也曾感到失控與窒息。 她說:「我像是個商品,不是個人。」 後來她選擇暫時退出,搬到英國安靜生活,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與創作。 當她再度回到音樂界,她唱的歌不再是為了榜單,而是為了心裡的那個自己。 她的故事提醒我們:就算一開始照著別人畫的路走,也還是有機會中途轉向,找回自己。 所以您提出的問題,該抗爭嗎? 小書房其實很難回答,但我們想從前人的經驗裡,我們可以看到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大聲抗爭,但每個人都該慢慢走向自己。 你可以像沈從文那樣堅決,也可以像劉墉那樣溫和轉彎,或像宇多田光一樣,中途覺醒後改變方向。 沒有一種方式最好,最重要的是: 這條路,是你真心願意走下去的。 可能前面有很多的艱難,可能有很多的不容易。 有一天,也許你會發現,家人不是不能理解你,只是他們太害怕你受傷了。 而你能做的,是用時間、用行動,讓他們看見:你有能力走自己的路,也有勇氣為選擇負責。 願你有力量誠實選擇,也有溫柔安放愛。 無論你怎麼走,我們都祝福你能走得踏實、自由、清楚。 你呢? 如果是你面對家人的期待,會怎麼做? 如果今天換作你是家人的角色,會怎麼做? 你曾為了做自己,承受過什麼樣的掙扎? 如果未來有機會,我們很想繼續聽你說。 祝福你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分鐘
  2. 1 天前

    啟發日記D76 『湖濱散記--交叉』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交叉」。 這週我們一起讀《湖濱散記》,也來到了最後一篇。 這本書一直以來解讀的人很多,我們也僅是提供一點不見得一定完全正確的思考與您分享**。** 這本書表面上是在談一個人搬進森林、獨居小屋的兩年生活,但越往後看,越覺得梭羅其實不是要逃避現實,而是試圖用「距離」的實驗來看得更清楚。 他進森林,不是為了永遠離開人群,而是為了釐清:當文明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交叉之處,我們可以有什麼樣的選擇思考點。 — 第一層啟發:人生的選擇,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動態交叉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經常被推向對立: 「你到底是想安穩,還是想自由?」 「你是個現實的人,還是理想的人?」 「你是城市派,還是鄉村派?」 但《湖濱散記》告訴我們,也許人生最真實的狀態,是像梭羅一樣處在「交叉點」上。 他並非全然拒絕城市的便利,也沒有完全回歸原始。他會自己種豆子,也會回康科德鎮上喝咖啡、聊天、投稿。 這樣的生活方式,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複製,但提供了一種思路:有時,我們不需要選邊站,而是學習在交界處平衡行走。 正如一座木屋,可以建在森林邊,也可以搭在城市邊緣。真正的智慧,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坐標。 — 第二層啟發:內在的「交叉地圖」,也需要時時校準 我們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一張「理想與現實」的地圖。 有些人畫得很清楚,一邊是夢想,一邊是責任,走哪一步都像在拉鋸。 也有人地圖模糊,走一步算一步,最後卻卡在原地。 而真正讓我們覺得受到鼓舞的,是那些懂得不斷修圖、重繪地圖的人。 他們可能像梭羅一樣,在年輕時選擇孤獨與思考,年長後則將心得分享給世界。 也像許多創業者、藝術家、社會實踐者,在生活與理想的交叉地帶來回穿梭,勇敢嘗試並不害怕接受任何挑戰。 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也曾在晚年修正過自己的需求理論——我們都還有一層所謂的「自我超越」。 換句話說:在只有一次的人生中,也許有一種可能不是線性的推進,而是不斷在多條道路之間交叉、整合、前進。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的人生,是走在某個「交叉路口」嗎? 是卡在選擇裡,還是學會了在交界中生活? 願你有勇氣停下來,也有智慧走出去。 不是要走得最直,而是走出最適合你的路徑。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8 分鐘
  3. 2 天前

    啟發日記D75 『湖濱散記--現實』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現實」。 《湖濱散記》是一本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許多人提到簡樸生活、靜觀自然、遠離塵囂時,腦中總會浮現梭羅獨居湖畔、種豆讀書、冥想四季的畫面。 然而這本書雖廣受推崇,也近年來也不乏質疑之聲。 我們剛好也可以從這些不同的角度,來想一下這個議題可以帶給我們的思考方向。 — 第一層啟發:理想生活,真的可複製嗎? 有人指出,梭羅的「獨居」其實並不遙遠——他的小屋離鎮上只有不到三公里。他與人保持頻繁聯繫,不時回家探望家人,甚至靠摯友愛默生的地產與支持才能展開這場「實驗」。 在這些批評眼中,他的湖濱生活,更像是「有備而來的逃避」,是一種半退出又不完全脫離的生活表演。 但會不會正因如此,才更讓人思考: 理想的生活,是否必須要絕對純粹? 如果一場實驗不是百分百「乾淨」,是否就不值得參考? 梭羅或許並不是聖人,他不是要創造一種所有人都能照本宣科複製的範本。 他所做的,或是之所以這本書有如此的江湖地位,會不會是因為這樣一場用自己的人生,實地測試「我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活」的可能性。 這樣的嘗試,也許正是最真實的價值所在。也會不會才是我們之所以可以思考的地方。 — 第二層啟發:不完美的嘗試,也值得尊敬 在這個世代,我們也常對理想生活有很多幻想。辭職去環島、買塊地種田、去看看這個世界、或搬去山上蓋房子。 但現實是:我們有家人要照顧、有房貸要還、有孩子要上學、有各種責任拉扯。 於是很多人乾脆放棄:「都不可能全做到,那就不要做了。」 但如果換個角度看—— 我們是否可以像梭羅那樣,給自己一段「有彈性的實驗」? 或許不是三年湖畔生活,但是一個週末的獨處;不是徹底離職,而是開始下班後的一小時寫作與思考。 現實裡,會不會更重要的不是「是否純粹」,而是「是否開始」。 就像種下小樹苗,不一定真的會長成一棵大樹,但隨著植物的成長提醒我們,是否我們也能開始種出自己的生活。 — 親愛的你呢? 你是否也曾因為「做不到全部」,而停下「嘗試一點點」的腳步? 你是否願意,在現實縫隙中,為理想開一扇小窗? 祝願你今天,能為自己種下哪怕一顆小小的樹苗, 即使未來收成未知,也已走在屬於你自己的路上。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5 分鐘
  4. 3 天前

    啟發日記D74 『湖濱散記--生活』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生活」。 最近,我在重讀梭羅的《湖濱散記》。 那是一個男人搬進湖邊小木屋、獨自生活兩年多的故事。 他自己劈柴、種豆、建屋、觀鳥、散步、冥想—— 聽起來像是退休人士的樂園, 但其實,這是他在二十多歲時的選擇。 — 第一層啟發:生活不是安排出來的,而是感受出來的 現代生活有時讓人錯覺—— 只要好好安排行事曆、設鬧鐘、定提醒, 日子就會好好地過。 但梭羅提醒我們,真正的生活感受, 不是來自「完成了幾項代辦清單」, 而是你是否真的參與在當下那一刻: 你是否真的吃進了那碗飯? 你是否有感受到陽光的溫度? 你是否記得昨晚夢裡的那一小段風景? 生活,不是任務; 生活,也許更可能是回應,是交會,或是一種覺知。 — 第二層啟發:簡單,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選擇了重點 在湖濱,梭羅的日子很簡單。 他沒有繁忙的社交、精緻的料理、時髦的衣著; 但他每天有時間和松鼠對話,有時間觀察池塘的變化, 有時間思考「人到底為什麼活著」。 這不是「過得很窮」,這也許是另外一種「過得很清楚」。 當我們不再追求「一切都要擁有」時, 也許就能開始問自己: 我真正想保留的是什麼? 什麼對我而言,是不被取代的核心? 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相同。 但這本書成為經典,我們感覺他想表達的可能是生活的質感,不在於多,而在於你如何選擇和體驗。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的生活,是匆忙還是清醒? 有沒有哪一件再平凡不過的小事, 其實曾讓你感到非常滿足? 祝願你今天,也能像梭羅那樣, 在日常中發現生命的純粹和深度。 願你過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別人期待你過的樣子。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4 分鐘
  5. 4 天前

    啟發日記D73 『湖濱散記--勞作』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勞作」。 最近,我們重新讀起梭羅的《湖濱散記》。書中他提到,每天一早醒來,不是急著趕路、收信、回訊息,而是走到屋後,把前一天劈好的木柴搬進屋裡;或是挖一會兒豆田、修補圍籬。這些手邊的小事,彷彿是他與世界重新握手的方式。 這讓我想起每天小書房開門前,我們整理環境陽的經驗。只是擦拭玻璃或是吸塵地板,卻像整理自己的視線;當抬頭發現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時,整個房間和心情,都亮了一點。 — 第一層啟發:當我們用雙手做事,內心也會慢慢安靜下來。 在忙碌生活中,我們常把「勞作」和「勞累」畫上等號, 但其實,有些勞動,反而能讓心更清明。 那種不是為了績效、不是為了賺錢的勞作—— 像是煮一鍋湯、修一把壞掉的椅子、鋪一張乾淨的床單, 我們一邊用身體感受節奏,一邊也讓情緒有了出口。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曾經表達過: 「最好的心理治療,就是做點家事。」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 當你沉浸在洗碗、縫補、掃地這些簡單的動作中, 心裡的煩躁與疲倦,也漸漸被清理乾淨。 — 第二層啟發:不為展示的勞作,是一種回歸自己、重整節奏的方式。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高速傳播的世界裡, 每個產出都像是被迫需要回報、被讚、被看見。 但勞作不同,它不用發表、不用分享,不用打卡。 它像是一種默默的儀式—— 你刷乾淨灶台,不會有誰注意,但你知道今晚煮飯時會更安心; 你整理書架,不會多一個讚,但你翻書時會更輕鬆。 這讓我想到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裡提過一個概念: 「紀律,是為了讓我們與現實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勞作,就是一種帶著溫度的紀律。 不為成果,而為一種生活的節奏。 不為別人眼光,而是回應自己的需要。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是否也曾做過什麼小事,不為他人,只是想讓自己更舒服一些? 也許是整理抽屜、也許是清洗鞋子、也許只是用心泡了一壺茶。 希望今天,你也能找到一點點這樣的時光, 用自己的雙手,安頓自己的心。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5 分鐘
  6. 5 天前

    啟發日記D72 『湖濱散記--閱讀』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這週我們來試著跟您分享一本從小就聽過,但坦白說小時候看覺得有點沉悶,但最近來看似乎有一點感觸的一本名著『湖濱散記』。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閱讀」。 — 在《湖濱散記》中,梭羅住在湖邊那間小木屋裡,日子過得非常簡單, 但他從未讓自己「簡化」到只剩下勞作與吃飯。 他說:「閱讀真書是一種高貴的鍛鍊,比世俗任何運動更需努力。」 即使生活簡樸,他也每天翻讀《伊利亞德》、《奧義書》、《聖經》與詩集, 彷彿在向這些古老的靈魂致敬,讓思維保持清醒與高貴。 他認為,人不該只靠肉體活著,也應當用閱讀來喂養心靈。 住在森林裡,依然要讀經典; 沒有人陪伴,更該與古人為友。 — 第一層啟發:閱讀是心靈的深呼吸 現代人讀很多東西,卻不一定在「閱讀」—— 我們刷新聞、滑影片、聽 podcast,資訊如洪水洶湧而來,卻無暇沉澱。 閱讀,應該像湖水那樣,讓人慢慢安靜下來, 讓我們願意放下手機、打開一本書、靜下心來聽一句話的重量。 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一個深夜,一本書中的一段文字,竟讓你鼻頭一酸。 那不是學習知識,而是你與某個靈魂深處的自己相遇。 — 第二層啟發:在忙亂的世界中,給自己一間小屋 我們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像梭羅一樣,在湖邊蓋一間木屋, 但我們可以為自己每天留出一段時間—— 哪怕只有十五分鐘,靜靜地坐下來讀點什麼。 這十五分鐘,是你內心的湖濱。 沒有通知聲、沒有打擾,只聽見書本翻頁時的沙沙聲, 讓我們在紛擾的生活裡,不至於迷失方向。 這樣的閱讀,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社群炫耀, 只是單純地,想要與更深層的自己對話。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好好讀完一本書? 不是跳著看、不是為了蒐集,而是讓自己安靜地,走進另一個世界。 願你今天,也能為自己蓋一間小屋—— 不在森林裡,而在你的心裡。 用閱讀,養出你自己的湖水清明。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分鐘
  7. 9月26日

    人生千百問 您會怎麼答?W15 『工作強度高到影響健康,要暫停嗎?』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的工作強度越來越高,幾乎天天加班,身體開始出現狀況。 醫生提醒我要休息,但我又擔心一旦放慢腳步,機會會被別人拿走。 我到底應該咬牙撐下去,還是先為健康暫停? ——在掙扎中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工作與健康的拉扯,幾乎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兩難。 我們都知道健康重要,但在現實裡,總會覺得「等這件事做完再休息」。 但在歷史裡,有些人真的遇過類似的選擇,他們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1️⃣ 司馬遷——承受完成型 在《史記》誕生之前,司馬遷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受宮刑、受羞辱。 他原本可以選擇放棄生命,卻決定忍受痛苦,留下這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他的選擇,是把「個人健康與尊嚴」放在次要,把「志業」放在最高位置。 他提醒我們:有時候,咬牙承受,是為了完成一個超越個人生命的目標。 但同時,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這樣的代價極其沉重,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背負。 2️⃣ 稻盛和夫——調整持續型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年輕時同樣拼命工作,幾乎不眠不休。 後來,他體悟到:如果身心垮掉,事業再大也無法長久。 於是他開始實踐「身心合一」的哲學,強調自律、規律作息,以及將工作視為修行的一部分。 他選擇的不是完全暫停,而是調整節奏,確保自己能長期持續下去。 他提醒我們:健康不是與事業對立,而是讓事業能夠延續的基礎。 3️⃣ 陶淵明——放下安定型 陶淵明曾任縣令,但面對繁瑣政務與不自由的生活,他最終選擇辭官歸隱,回到田園。 他沒有繼續耗費生命去追逐功名,而是把健康與心安擺在第一位。 他寫下:「不為五斗米折腰」,那是一種勇敢的放下,不是失敗,而是找回自我的選擇。 他提醒我們:如果一份工作讓你失去了身心安適,那麼停止本身就是答案。 親愛的你, 工作與健康,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有的人像司馬遷,把使命看得比生命更重; 有的人像稻盛和夫,懂得調整,以健康支撐長久; 有的人像陶淵明,乾脆放下,選擇心安與自在。 你的答案,要根據你的價值排序來決定: 是使命優先?長期持續?還是當下安定? 重要的是,別忘了:你還有選擇的權利。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分鐘
  8. 9月25日

    啟發日記D71 『尋寶』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尋寶」。 最近我們在整理一批新進的二手書時,意外翻出一本泛黃卻保存極好的《白話大字水滸傳》。 頁邊還夾著一張不知名孩子的塗鴉,一隻胖胖的魚,旁邊寫著:「我最喜歡宋江!」 這種發現,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就像走進書堆裡挖寶的探險家,從紙頁縫隙中,撿拾一段段微小卻溫熱的記憶。 我們想,在二手書店的每次開箱都有著一種好像尋寶的感覺,特別的有趣! — 第一層啟發:人生需要尋寶者的眼睛 有人走進二手書店是為了更經濟的找一本書,有人是為了找回童年舊書, 但也有一些人,是抱著「不知道會找到什麼」的好奇走進來的。 有點像是進入未知洞穴的冒險者, 每一本書、每一張插圖、每一頁落款, 都可能是通往另一次生命重逢的密道。 這樣的形象或思維,或許很像我們在童話故事中都會出現的尋寶者。 透過他們我們也在思索自己。 在生活中,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擁有明確的目標、昂貴的裝備,或者看似穩當的路線圖。 但只要保有尋寶的眼睛,就能在不經意中發現美好。 有一天你走進街邊巷口的小書店,也許只是躲雨,卻可能遇見一本改變你人生的書; 有一天你搭錯了一班車,卻在車上結識了一位朋友; 有一天你多看一眼窗外的天空,就發現今日雲朵長得像一隻貓…… 人生有時不需要總是追問「值得嗎?」 會不會尋寶者們其實知道不確定本身就是樂趣;未知,本身就值得一試。 — 第二層啟發:不要只當「選擇者」,要學會當「發現者」 我們從小被訓練要做出好選擇—— 選好學校、選好科系、選好工作、選好對象。 彷彿只要選對了,人生就會一路順風。 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 有很多的事情會發生在預料的軌道之外, 很多好書、好人、好機會,其實不是「選來的」,而是「發現的」。 賈伯斯在史丹佛畢業典禮上曾說: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 我們無法預知每一個選擇會帶我們去哪,但只要帶著尋寶者的心情走在路上 在二手書店裡,書本沒有排列成最熱門排行榜, 它們靜靜躺在書架上,等待有緣人翻開。 有個朋友教我們說,這個叫做書緣。 你不能「預訂」驚喜,只能「碰見」它。 真正有趣的人生,或許不是從一開始就看見目的地, 而是一路上,從看似雜亂無章的選項中, 不斷挖出屬於自己的寶藏。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遇見什麼意料之外的小驚喜? 你是否願意放下「只買自己想找的書」,而試著讓一本陌生的書來找你? 祝願你今天,也能像個尋寶者那樣, 用好奇的眼睛,看見世界為你藏起來的小驚喜。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1 分鐘

簡介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