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机的机械复制到算法的AI生成,影像艺术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奇点”事件。
当本雅明哀叹“灵韵”在复制中消逝时,我们是否意识到,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彻底瓦解着创作主体(人)的灵韵?
本期播客将深入探讨,影像如何从忠实于现实的“摹本”,转变为德勒兹意义上脱离现实、无限生成的“拟像”。当影像的“真实”根基动摇,当“算法正义”以一种可计算的审美暴力取代人的创作时,我们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主体性危机。
面对这股浪潮,人类该如何自处?是沉浸于AI编织的“虚假现实”,还是能引入一种可订正性动力,以生命本身的有限性与脆弱性,重建我们的主体性,开辟人机协同的创作新航路?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一同探索技术奇点下的影像未来。
🔗本期节目 NoteBookLM 资料库:
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d8ea7643-abd4-41e4-a771-62f9cc88e118
第一部分:核心概念——作为“事件”的奇异影像 (00:00:00 - 00:16:26)
- 引入问题:从摄影术诞生到AI生成图像,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真实”、艺术和世界的理解?
- 定义“奇异影像” (Singular Image):对话的核心概念并非指图像内容怪异,而是指技术介入艺术时,那种打破常规、开启新局面的“事件”本身 。它关注的是充满潜能、尚未定型的动态过程,而非静止的结果 。
- 理论溯源:“奇异性/奇点” (Singularity):通过类比数学、物理学、科技和哲学(特别是德勒兹)中“奇点”或“奇异性”的概念,将其共性提炼为一种动态的、能带来根本性变化的、充满颠覆力量的潜能 。
- 奇异影像的三大特征:
震惊效应 (Shock Effect):新技术以近乎粗暴的方式冲击旧有的感知模式,宣告新观看方式的诞生(以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为例)。
重构审美秩序:技术重构了我们对“真实”与“虚拟”关系的理解。影像不再仅仅是现实的附庸,而是开始拥有自己的生命和逻辑,创造出一种新的“影像真实” 。
孕育无限可能:技术变革如打开潘多拉魔盒,催生了全新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表达(如电影中的蒙太奇),展现了影像自身的创造性 。
第二部分:第一次奇异性事件——机械复制时代 (00:16:26 - 00:28:40)
- 本雅明:“灵韵”的消逝:
“灵韵”(Aura)的定义:传统艺术品所具有的独一无二性、历史传承性和“此时此地”的在场感,共同构成了其神圣的“膜拜价值” 。
消逝的机制:机械复制通过打破“唯一性”和“此时此地性”,使艺术品从神坛走向大众,其价值重心从“膜拜价值”转向了基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展示价值” 。
艺术功能的政治化:艺术因其强大的大众动员能力,越来越深地卷入社会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中 。 - 巴赞:“完整的现实主义神话”:
核心观点:与本雅明相反,巴赞更着迷于摄影和电影记录现实、逼近真实的能力。他认为技术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类“完整的现实主义神话”这一古老梦想 。
“摹本”(Copy)逻辑:巴赞认为摄影影像与现实对象有一种“本体论上的同一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对现实的忠实模仿和再现 。 - 辩证的张力:对话指出,这两种理论看似对立,实则构成了机械复制影像奇异性的内在张力——它既在模仿现实(巴赞),又在与现实的差异化中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可能(对巴赞局限性的批判)。
第三部分:第二次奇异性事件——AI生成与拟像时代 (00:28:40 - 00:49:50)
- 从“复制”到“生成”:对话明确指出,AI生成是比机械复制“更彻底的奇异事件” 。其根本区别在于,机械复制仍需一个物理世界的现实对象作为参照物,而AI生成则是“无中生有” 。
- 主体“灵韵”的消逝:如果说本雅明诊断的是“作品”灵韵的消逝,那么AI时代动摇的则是**“创作者”本身的灵韵**。AI的创作基于算法和数据,缺乏人类作者独有的生命体验、情感和意图,这从根本上挑战了“人”作为创作中心的地位 。
- 从“摹本”到“拟像” (Simulacrum):
概念辨析:借助德勒兹的哲学,对话颠覆了柏拉图对“拟像”的贬低(影子的影子)。德勒兹认为,“拟像”并非拙劣的复制品,而是蕴含着挑战、颠覆乃至摧毁“原型-摹本”等级秩序的积极力量,它要创造的是全新的、自足的存在 。
AI生成即拟像:AI影像正是“拟像”的终极体现。它不以模仿任何现实原型为目的,其生成的图像/视频在根源上就没有那个“原始的现实片段” 。这使得传统通过寻找“原件”来验证真伪的方式在哲学和实践层面都趋于失效 。
第四部分:审美暴力与主体性重建 (00:49:50 - 01:24:38)
- 算法的“审美暴力”:
何为“最优”:AI生成模型(如GAN)的运作原理,是通过内部的“生成器”与“判别器”的持续博弈,最终生成一个让“判别器”无法区分真假的“最优”图像 。
风险所在:这个由算法定义的“最优”,可能会将人类复杂、多元的审美经验,简化和固化为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最大公约数式的“平均美”,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不易察觉的审美霸权或“审美暴力” 。 - 人类主体性的挑战与重建:
“技术无意识”:AI的“黑箱”特性,使得创作过程充满了“技术无意识”。我们越来越难以完全掌控和理解最终结果的生成逻辑,人的主体地位受到侵蚀 。
意志性救赎:面对挑战,出路不在于拒绝技术,而在于重新发现并强化人类创作中不可被算法替代的“意志性”。这意味着创作者需要从“图像的制作者”转变为**“世界的构建者”和“观念的提出者”** 。
未来方向:人类的创造力应更多地体现在提出独特的概念、构建复杂的世界观、进行充满“意外”的风格融合,以及在与AI的互动中主动引导、选择和诘问,从而将AI视为一个强大的“伙伴”而非“主人”,在数据海洋中开辟出真正属于人类的、闪耀着人文光芒的独特航路 。
【关于本播客】
在这个AI技术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不禁自问:作为“人”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本播客借助经典哲学与社会学著作,与AI深度对谈,共同探寻在智能时代里安身立命的路径。
🎧 在其他平台收听: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CTkCuYSc14WdVboln1UJaBPy5hI62Xq
*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811f40a6b45dee62db6b477
*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id1811972474
*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ExTP0ADTkLE74xDfXr4EQ
👋 联系与互动:
kexinxie630@gmail.com
https://x.com/kexinxie630
#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AI #哲学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周一更
-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8日 UTC 15:09
- 长度1 小时 25 分钟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