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何以山水:第三届“荣宝斋与艺术家”展览启幕

荣宝斋广州分店自2022年重张以来,于今年秋季焕新升级。

从空间布局到展陈设计,从灯光效果到观展动线,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在保留传统文脉的基础上,融汇现代美学理念,打造出更具沉浸感的艺术体验环境。

作为荣宝斋广州分店焕新之际的首展,10月12日,“荣宝斋与艺术家——何以山水”年度展览启幕。

本次展览是荣宝斋广州2022年启动的“荣宝斋与艺术家”系列的第三届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北京大学教授渠敬东担任学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丛涛担任策展人。

本次展览以“何以山水”为核心设问,汇聚了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黎雄才、关山月、徐冰、李劲堃、尹朝阳、丘挺、杨泳梁、曾志钦、张大箴等50位艺术家的山水作品。涵盖水墨、油画、坦培拉、铜版画、水印版画、数字摄影、装置等多元媒介,既呈现了传统山水文脉的绵延传承,也展现了当代艺术家对山水主题的创新探索。

开幕当天下午,荣宝斋广州邀请尹吉男、渠敬东、丛涛及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兼副院长刘文东围绕主题“文明构造与艺术传统中的山水”展开对谈。

多维追溯山水文脉

山水是中国文明的核心范畴,贯穿宗教、民间信仰、政治观念、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从山水艺术的历史演变到不同阶层的审美与创作,尹吉男从艺术史与文化史视角串联起山水艺术与社会结构、时代变迁的深层关联,他认为“山水艺术的发展一直和社会阶层、时代需求紧密绑在一起,不同时代的人对山水的理解和表达是天差地别的。”

“隋唐之前山水画多为壁画形态,起到背景或装饰的作用。直到北宋中期之后,山水画才逐渐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图像类型,这源于科举取士带来的中小地主阶级的兴起。”尹吉男进一步阐释,随后规模化的文人山水画家涌现,“苏黄米蔡”的意趣就是通过山水画来呈现自己的原生视觉经验。

科举废除之后,山水画的创作主体和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尹吉男解释,“一方面,山水画的创作主体开始去身份化,从抒发文人雅趣的士大夫,转变成职业画家;另一方面,山水审美出现了平民价值观的取向。”

直至现当代,吴冠中等画家突显了山水的形式美和抽象美,开始去人物、去情境、去仪式,这为新文人画提供了可能。而八五美术新潮及至后来现代主义艺术潮流的发展,也激发出山水画更加多元的样态。

“山水是中国文明的首要范畴,天地、阴阳、五行等中国文明的核心概念都能通过山水整合起来。”渠敬东从多重维度阐述了山水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内涵:

在秦汉以前,山水与国家的山川祭祀相关,是君王沟通天地从而确立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泰山封禅正出于此。魏晋隋唐时期则在国家祭祀之外,开辟了昆仑这样的神仙山林系统,并演变为洞天福地观念,成为士大夫寄托精神、追求永恒的所在。陶渊明和王维的山水精神开始被文人推崇,至今仍是超越日常的精神滋养。

“晚清以来,受金石学和朴学的影响,山水中‘天’的空灵性因素开始减弱,‘地’的气息开始浓厚,山水成为某种以‘地’为核心展开的艺术”,注重大地质感与笔墨力量,山水和花鸟的界限开始模糊。

改革开放以后,当代艺术开启了山水的万花筒,渠敬东对此表示担忧:“整体展现山水的现代文明系统仍未完成,如果只靠‘自我解放’‘观念革命’,很容易淡化传统山水的文明力量。我们在反传统反经典之后,还需要借助‘何以山水’这类展览,重启与传统的对话,在文明的滋养里传承山水数千年的精神气象。”

当代人通过山水艺术汇入文脉传统显得尤为重要。丛涛认为,“在当代社会,山水能为城市人提供与古今、传统、自然对话的心灵空间。”这也是山水艺术的当代价值。

多元呈现山水表达

步入二楼画廊,一件件山水作品沿着纵深空间依次排列,从近代到当代不同艺术家对山水母题的艺术表达与探索,清晰勾勒出山水艺术的发展脉络与多元面貌。

“对于山水的追问,涉及到两个维度,一个是在东方的文明传统中,山水扮演着什么角色,如何在历史中绵延蜕变;另一个则是在当代社会文化和精神图景中,山水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何以山水”是策展人丛涛的发问,答案或许埋藏在近当代艺术家的山水作品中,引导观众思考山水的文脉传承与当代价值。

展览中,傅抱石《韶山图》将韶山这一革命圣地融入山水语境,成为“红色山水”的典型代表。“这个时期,山水突破传统文人情趣,成为民族情感与国家精神的符号象征。”

丛涛介绍,钱松喦的《粤江流木图》聚焦新中国建设场景,描绘伐木放木的劳动画面,让人民主体性与山水自然有机融合,打破传统文人山水的空灵叙事,反映山水艺术与时代需求的紧密联结。

本次展览的展品不局限于水墨画,涉及油画、版画、装置等多种媒介材料,呈现了当代艺术家对山水媒介与语言的探索。

杨泳梁《寒林夜景图》以数字摄影为载体,将现代楼房、工业场景融入传统山水构图,形成古今碰撞的视觉张力;尹朝阳《层岩丛树》以布面油画为媒介,用西方绘画材料传递中国山水壁以千仞的力量感;吴观真《水光潋滟晴方好》将大漆挂在苎麻制品上,光线穿过装置留在背后的影子成为作品的亮点。

“山水在每个艺术家的心中都有新的可能性,不在于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而在于传达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丛涛认为,“每种媒介背后都有着自身的语言特征,但不同媒介语言所描绘的山水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印记。”

本次展览中的一些作品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个人情趣与巧思。张小黎《乐园画谱》将山水拆解为“乐高式图谱”;王赫《桃花源》在青绿山水基底中加入检票闸机,以当代事物解构传统;

于海龙《历史的963Hz-8》巧用隐形墨水,需荧光笔照射才能显现隐藏的亭台桥梁,呼应道家“仙山归隐”,也隐喻人需要主动探索和自然的关联;刘明波《峨峨高山首》在传统山水画面中添加地图经纬度坐标点,以及刻意破坏传统山水的笔触,体现艺术家对传统的困惑与纠结。

展览在呈现当代艺术家对山水传统的创新探索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山水传承困境的思考。参展艺术家刘文东从事美术教育多年,对此担忧,“现在的学生根本分不清‘山水’‘风景’‘景观’这三个概念。他们对着照片画,只‘画所见’,不‘画所思’,缺乏对山水的深度理解”。

不过,他对年轻人的创新方式持包容态度,“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作品确实有新意”,他也坦言,“这些作品少了点‘味道’,没有传统山水那种可回味的持久感染力,这种创新能不能走得远,我心里没底”。

同日,“物我有情——时间的光泽: 漆、琉璃、香云纱作品展”在荣宝斋广州开展。本次展览选取大漆、琉璃、香云纱和三个门类工艺的作品,试图在时光的侵蚀与淬炼中,捕捉“时间的光泽”这一永恒命题。这些材质和工艺皆以物质性的微妙变化,诠释着艺术与时间的紧密联系。双展将持续至11月12日。

文 | 记者 李娇娇 朱绍杰

图 | 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