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你的信心是大的——2025年10月26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经文:
【太15:21】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太15:22】 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太15:23】 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进前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太15:24】 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5:25】 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太15:26】 他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太15:27】 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太15:28】 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

我们今天所分享的这段经文,记载了一个迦南妇人蒙恩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有很多不那么容易明白的地方,特别是主耶稣所说的话,甚至引发了一些人不舒服的感受。总体上来说这个故事的张力,主要是在于我们对于这个来求耶稣的迦南妇人和耶稣之间关系和位置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下面,我会以这个迦南妇人三次对耶稣所说的话来作为分享展开的层次,一,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二,主啊,帮助我;三,主啊,不错,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

一、“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二十一节经文所说的“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这一节经文并不单是在记叙一个地理背景,其实是也在说明这个故事的属灵背景;因为推罗西顿这两个地名在旧约历史中非常典型的与以色列人为敌,格外被以色列人所恨恶的外邦人之地。其实这里就暗示了前面经文所提到的法利赛人和耶稣关于洁净礼仪的冲突结果,就是耶稣离开了自以为洁净的以色列人,反而来到了被犹太人看为不洁的外邦人中。事实上,对耶稣的敌对从耶稣服事一开始就有。这一点从伯赛大和哥拉汛的不悔改被责备就显出来了,包括后面因安息日和法利赛人的冲突,污蔑耶稣靠鬼王赶鬼,拿撒勒耶稣家乡的人也厌弃祂,直到施洗约翰被杀,等。这就是马太福音在核心主题之下另一个暗线的展开,核心主题就是耶稣是基督,是天国的君王,是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暗线就是对基督王权的各种抵挡和敌意。当以色列的王,神所应许的弥赛亚来到的时候,自认为是上帝选民的以色列人竟然不接待祂,反而不断地敌对和逼迫他们的王,面对这种敌意,耶稣在服事的过程中就不断地离开,不断地退却。就像保罗在宣教旅程中看见犹太人对福音的抵挡后所说的那样“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徒十三46)。因此,这里虽然说耶稣退到了推罗西顿的境内,但从属灵上这反而是弥赛亚服事疆界的扩展,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竟然进入到了外邦人的境界来服事,这就让我们看见三件事,一,祂本就不是单为犹太人而来的,祂乃是普世的救主;二,救恩的顺序是先给犹太人,后给外邦人;三,救恩临到外邦的方式是藉着犹太人对福音的抵挡和逼迫。就如保罗在罗马书所说的“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罗一6)。

因此,马太在这段经文中一开头不但提到推罗西顿,还特别说“有一个迦南妇人”,这个词语具有很强的旧约意味,就是为了强调,这是一个外邦人。甚至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会马上引发他们民族传统中对外邦人的敌对和疏离。// 马可说“这妇人是希利尼人,属叙利非尼基族。她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可七26)。

1.呼求vs沉默

马太的记录中这个迦南妇人来求耶稣的时候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这个迦南妇人应该不是只喊了一次,而是不断多次的呼求;从后面门徒对耶稣所说的话可以印证。但主耶稣对此的反应却是“一言不答”。对于今天熟读福音书的基督徒来说,耶稣此刻的表现很罕见,因此也就令人很诧异。因为这和耶稣过去面对来求医治之人的反应截然不同。过去,耶稣对于凡来求祂的人都是有求必应。只要来到耶稣跟前的,耶稣都愿意医治。但这次耶稣听见呼求,却不理睬这个妇人,给人感觉非常冷漠。

有人说因为这个妇人是一个迦南人,因此耶稣就不回答她。但过去也不是没有过耶稣救治外邦人的事情,比如前面八章的那位罗马百夫长,加大拉那个地方两个被鬼附的外邦人(太八28-34),耶稣也都救治了;而且,那个罗马百夫长本人都没来,还是托人来求耶稣的,耶稣一听当时就没有丝毫犹豫非常痛快地说“我去医治他”(太八7)。显然,耶稣不回答这个妇人的呼求,并非因为她是一个迦南人。也有人说,耶稣之所以不理睬这个迦南妇人的呼求,主要是因为她喊耶稣为大卫的子孙,这个称呼不恰当。因为大卫的子孙,是一个犹太人对旧约圣经应许弥赛亚的称呼。比如之前耶稣曾遇见“有两个瞎子跟着他,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太九27),耶稣就医治了他们。包括以色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之后的反应也是“众人都惊奇,说,这不是大卫的子孙吗?”(太十二23)。可以说,大卫的子孙是专属于犹太人对弥赛亚的内部称呼。而一个迦南人用这个称呼来呼喊耶稣让人觉得有点别扭。就像中国人称呼一个自己本族的领袖说你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然后一个日本人冲着这个领袖呼喊说中华民族的大救星,求你救救我。这就很奇怪了。一个外邦人,呼喊说大卫的子孙,就是在说以色列人的王求你救救我。

但是,如果主耶稣只是因为这个称呼的错位而真不搭理这个迦南妇人的话,就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了。事实上,这个迦南妇人能喊耶稣大卫的子孙,这反而显出了她对耶稣认识的信心深度。犹太人中都极少有人喊耶稣为大卫的子孙。大部分犹太人根本就不认耶稣为弥赛亚。因此,这个称呼反而在这一刻具有了某些讽刺的意味,原本盼望弥赛亚的犹太人竟然不认耶稣;而一个被犹太人看为不认识上帝、在应许之外的外邦人竟然呼喊耶稣为大卫的子孙。// 甚至,这个迦南妇人此刻呼喊耶稣为大卫的子孙可以看为在某个意义上呼应了马太福音的起首经文“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太一1)。耶稣,犹太人的王来到外邦人的地盘,藉着这个迦南妇人的口,就表明了这位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并不仅仅是为犹太人而来的,也是为外邦人而来的,(耶稣并非只是为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而来,乃是为有像亚伯拉罕那样信心的人而来)。我们就看到,这个故事的头两节经文,在深层的文化背景下,已经凸显出了三重张力,一,耶稣竟然退到外邦人的地方;二,一个外邦人竟来求耶稣;三,这个外邦人竟然称耶稣为主,并喊祂大卫的子孙。

因此,耶稣的沉默并非是对这个妇人呼求的拒绝,祂的沉默一方面是为了显出了这种“尴尬”的张力氛围;另一方面也藉着耶稣的沉默来考验门徒和这个迦南妇人。主耶稣想要看看,门徒该如何来应对这种古怪的状况。同时也提醒这个迦南妇人,你作为一个外邦人是凭着什么来求我的呢?难道是凭着耶和华神给犹太人的应许吗?你能这样呼求我吗?// 对一个人的称呼表明了两个事情,一,我们如何来认识所称呼的对象。二,我们和我们所称呼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门徒的反应

面对主耶稣的沉默不语,首先做出反应的是门徒。他们对主耶稣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门徒的意思是,她所求的对您而言就是说句话的事,赶快给她医治了,赶紧让她走。门徒不是觉得主耶稣就应该救她,而是觉得,让这样一个外邦妇人跟着一直呼求不是个事。所以,门徒此刻对主耶稣所说的话,并非是基于他们内心的怜悯恩慈,而是基于他们的心烦意乱。换句话说,门徒之所以支持耶稣出手救治一个外邦迦南人,主要是觉得这个妇人影响到他们的行程,打扰到他们的休息了。在门徒看来,我们在身心俱疲中,好不容易暂时脱离服事的一线,都躲到外邦人的地界里了,就是为了有一个清净休整的环境,却又被找人上门来了。(对于耶稣来说,来到这个地方固然有休息的层面,但更多是上帝的灵引导祂来到这里的,甚至耶稣就是为了在这里遇见这个妇人的。也藉此让人看见神应许给犹太人的弥赛亚并不仅仅要拯救犹太人)。所以,面对这个迦南妇人的呼求,门徒的反应是血气和属世的,而非是属灵的。// 实际上,所有主耶稣行神迹奇事医治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认识基督,靠近神。而此刻门徒求耶稣出手医治的目的却是赶紧让这个妇人远离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