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不是隔閡的語言,而是連結的開始。」馬幼娟,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用她的生命歷程,詮釋了這句話的重量。在最新一集的《艾瑞克IN新聞》節目中,與小院子創辦人、知名作家張慰慈老師對談中,聊到自己身為台灣少數穆斯林的女性館長,長期致力於宗教教育推廣與文化溝通,期待用誠懇與專業,重新定義了宗教信仰的意義:「不是人與人的距離,而是互相的理解。」
在成為館長之前,馬幼娟是文創圈的資深工作者,擅長空間經營與文化行銷。因家庭成長環境,讓她從小接觸穆斯林信仰,但她坦言自己有一段時間並非是虔誠的穆斯林,
「我過去只是個不吃豬肉的文化穆斯林。」
直到2013年,一場演講邀約讓她重新審視自己。那年,她被邀請在「青田七六」分享伊斯蘭文化,卻幾乎對主題一無所知。「那一刻我全身發麻,彷彿有人對我說:你玩夠了,該回來了。」自此,她開始回到信仰的根源,重新學禮拜、誦經,戴上頭巾,以謙卑之心面對信仰與世界。
她鼓起勇氣打電話到清真寺,低聲說:「我是穆斯林,想重新學習。」當時對方一度懷疑她的身分,她忍不住回應:「我是迷途的羔羊,現在要回家。請問,是你、還是古蘭經給你拒絕的權柄?」這通電話,成了她回歸信仰的起點。此後,她正式戴上頭巾,也戴起一份責任,為伊斯蘭發聲,為理解搭橋。
即使在世界宗教博物館服務,馬幼娟每天堅持五次禮拜,她形容那是「五次與自己對話的時間,晨禮是與黎明對話,宵禮是對自己誠實。」她說,每一次跪拜、額頭觸地,都是與造物主的連線。「我不需要神父或法師,當我跪下時,我就在和真主說話。」
「信仰的外表不該被誤解為封閉,而是尊嚴的展現。」她說。此後,她受邀擔任台北清真寺常務董事,推動網站改版與教育課程更新,倡導「正信的伊斯蘭」理念,讓台灣社會重新理解穆斯林文化。
在世界宗教博物館,馬幼娟將宗教平等理念,落實於規劃的特展之中。館內設有十大宗教展區,從佛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到台灣民間信仰等等,呈現信仰多元並存的樣貌…
喜歡「艾瑞克IN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ción
- Programa
- FrecuenciaDos veces a la semana
- Publicado3 de noviembre de 2025, 10:00 a.m. UTC
- Duración40 min
- Episodio366
- ClasificaciónAp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