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敲月下門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佛典故事》啟發心靈迷惑趨向光明,藉由故事分享來淨化心靈深處 由佛陀的教法與生活結合找到自己的身心安頓!來聽《佛典故事》 歡迎您的來信與準時收聽本節目,我會一一地幫您解惑,也請「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來支持本節目!如果您喜歡這個頻道,請幫忙在iTunes(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更多人收聽到這個頻道,傳播正能量!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網址:https://jianming.firstory.io/

  1. 蓮花王化身作赤魚緣

    13H AGO

    蓮花王化身作赤魚緣

    《撰集百緣經.卷第四》) 過去,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正值秋天,瓜果成熟,世尊帶領著比丘們在部落間行腳遊化。一路上,大眾食用了許多瓜果,吃了之後無法消化,許多比丘因此患了瘧疾與各種病症,沒辦法好好坐禪、誦經、行道。 於是,阿難請示世尊:「世尊!您過去修了什麼福報?讓您無論食用何種食物,都能順利消化,不會引發色身上的病苦,您的尊容,現在反而更加光澤莊嚴。」世尊告訴阿難:「我在過去生中,常以慈悲心為眾生調製湯藥,由於這樣的善因,而感得健康無病的果報,無論吃什麼食物,都能夠消化,不會產生種種苦患。」 阿難恭敬地說道:「世尊!唯願為我們慈悲解說您過去生中的因緣。」 世尊告訴阿難:「你們仔細聆聽,現在就為你們解說。 過去,在波羅㮈國,有一位名叫「蓮華」的國王,他善能治理國家,國境之內和平安定,物產富饒,六畜興旺,百姓衣食豐足、安居樂業,所種植的甘蔗、蒲桃,以及種種瓜果,無不豐美甘甜。 然而,國內的百姓卻因為貪心,食用過量,導致色身不能消化,甚至產生種種疾病。於是,百姓們互相攙扶著,來到蓮華王面前,向國王尋求治病的良藥。蓮華王見到眾多生病的百姓,生起大悲心,於是召集國內的醫生,敕令他們調製治病的湯藥,施予民眾。然而,這些湯藥卻無法治好百姓的病症,生病的人因此愈來愈多了。 蓮華王責問醫生們:『為什麼你們不能治好百姓的病,讓他們紛紛來向我求救?』醫生們回答:『因為缺少治療這種疾病的藥材,所以無法治好他們。大王,我們也是有病在身,連自己都無法保全了,又怎能治癒他人?』聽了醫生們的話,蓮華王非常難過,再問:『缺少什麼藥材?』醫生們回答:『這種病,只有服用赤魚的血肉才能治好。可是我們遍尋不著,所以生病、死亡的人愈來愈多。』蓮華王心想:『既然國境之內找不到赤魚,我應當發願,自己化作赤魚,治好眾生的病!』 於是,蓮華王召喚太子及大臣們,說道:『我將這片國土託付你們,希望你們共同努力,治理國事,不辜負人民的期待。』太子及大臣們聽了國王的話,立刻悲從中來,涕淚不止,他們哽咽地對國王說:『大王!我們做錯了什麼事?讓大王說出這些氣憤的話?』蓮華王回答:『你們沒有過失,只是現在國內的百姓深受病苦折磨,許多人因此喪命,而這種病必須服用赤魚的血肉才能痊癒,所以我願捨棄此身,化作赤魚供養百姓,治癒他們身上的病。我召喚你們來,就是為了將治理國家的重任託付你們。』 聽了國王的話,太子和大臣們悲痛地放聲大哭,抱住蓮華王的雙足,哽咽地說:『我們全國上下都仰賴大王的慈悲庇護,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方能繁盛昌隆,為何大王卻要棄我們而去?』蓮華王回答太子:『我所做的決定,也是為了全國百姓,你們為什麼要阻攔呢?』無論太子及大臣們如何勸阻,都沒辦法留住國王。 此時,只見蓮華王手持香花,登上高樓,向四方作禮,並發大誓願:『我願捨棄此身,投生到波羅㮈國的大河裡,作大赤魚,供養全國百姓,凡是服用我的血肉的人,種種疾病都能痊癒。』於是,蓮華王隨即從高樓縱身而下,命終之後,投生波羅㮈國的大河裡,化作一條大赤魚。百姓們聽說河中有大赤魚,紛紛攜帶刀斧爭相而來,割取大赤魚的血肉,食用後,一切病症都痊癒了。而大赤魚身上被割去的地方,很快又重新長出來,就這樣持續布施血肉,救濟眾生,始終沒有絲毫悔意。直到十二年後,大赤魚命終,當即投生於忉天。」 世尊告訴阿難:「當時的蓮華王,就是我的前身,由於捨身拯救了許多百姓的生命,因此在往後無量世中,不曾受到病苦折磨,乃至能夠成就佛道,度化眾生離苦得樂。」 聽了世尊的開示,比丘們無不踴躍歡喜,信受奉行。 釋迦牟尼佛累劫行菩薩道,以大悲心常行布施,寧捨頭目腦髓,只為濟度眾生離苦得樂,故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  行者亦當效法諸佛菩薩的大悲願行,以清淨平等之心,在生活中廣行布施,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捨除慳貪、拓展心量,在慈悲、利他的願行中,莊嚴無上菩提,邁向光明人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9 min
  2. 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像記

    OCT 27

    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像記

    《釋迦譜卷第三.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像記第二十五》 阿育王有個弟弟,名叫善容(亦名違馱首祗),有一天他上山打獵,看到一些修苦行的梵志,裸露身形為求成仙,有人吃樹葉、果子、草根,有人只吸風服氣以代替糧食,有人身體塗滿灰,躺在灰垢間,或臥在荊棘叢裡,透過種種對肉身的苦行折磨,求來世能得天福。 當善容王子看到他們這樣修苦行,卻一無所獲,不解地問:「你們在此修行,有什麼煩惱憂患障礙你們成道嗎?」有位梵志回答:「坐在這裡,有時會看見鹿群交合,看了以後,我亦怦然心動,不能克制。」善容王子一聽,即生惡念:「這些苦行梵志,已經斷糧服風,虛弱疲憊不堪,尚且無法斷除淫欲的煩惱。更何況那些跟隨佛陀出家的沙門,受人種種供養,飲食美味豐足,坐著上好床具,衣服無缺,怎麼可能沒有欲望呢?」 阿育王聽到弟弟善容有這種想法,便開始憂愁起來。他想:「我只有這麼一個胞弟,生了這種邪見,毀謗出家人,恐怕會永墮三塗惡道。我得設法除去他的惡念。」 阿育王回到宮中,便下令所有嬪妃藝伎盛裝打扮,到善容王子的宮殿一同歡樂。一面私下告訴近臣:「待會朕若說要殺善容王子,你們就要挺身勸諫,懇請寬限王子七天的時間。」於是,就在嬪妃藝伎與善容王子同歡共樂時,阿育王突然出現在弟弟面前,怒罵:「大膽放肆,你是我的胞弟,居然私自跟我的妻妾嬪妃取樂!」於是召集大臣,告訴大眾:「你們可知道,本王年壯體健,國家也沒有強敵環伺,我聽人說:『若人有福報,四海之內都會歸順信服;若福德用盡,連自家人都會叛離。』我觀察自己還算有福德,然而胞弟善容,誘引我的妻妾藝伎縱情取樂,如今事跡敗露,這個做弟弟的眼裡還有我嗎?來人啊!把善容拉到市區去斬首示眾!」 臣子們於是紛紛勸諫,說道:「大王只有這個胞弟,何況大王也沒有很多子嗣,能不能寬限七日後,再執行王法呢?」阿育王默允後,又展現寬容大度對臣子說:「讓善容王子穿上我的衣服,頭冠和配飾如我無異,帶他到我的宮殿,和嬪妃藝伎們一同娛樂。」又命令一位臣子從當日起,穿戴武器盔甲,拔出利劍,警告王子:「你只剩下七天可活,縱情去享受五欲之樂吧!以免死後猶有遺憾,白白過了一天,徒悔無益!」隔天,這位臣子又出現,提醒王子尚有六天。如此日復一日,很快的,第七天已到,阿育王問王子:「七天之中,隨心所欲快樂嗎?」王子答道:「我雖有見,卻似沒見;雖有所聞,恰似無聞。怎麼會快樂呢?」 阿育王又問:「你穿我的衣服、住我的宮殿,又有宮女嬪妃陪伴,恣情歡樂飲食,怎麼會睜眼說瞎話,誑騙我:沒看、沒聽,一點也不快樂呢?」王子答覆:「已被宣判死期之人,雖一息尚存,跟個死人有何兩樣?哪有心情耽著五欲之樂呢!」於是阿育王感慨地說:「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如今你整個人百般憂愁,為了即將命終而無心縱欲享樂,更何況那些出家離欲的比丘呢?他們了達有身皆苦,在三界輪轉中有無盡的煩惱,求出無期,念此辛酸,所以出家修行,心冀無為解脫之道。知道如果不用功勤求出離三界,將來還要再受歷劫輪迴之苦。」 善容王子聽了,當下心開意解,對阿育王說:「今日承蒙王兄的教誨,方有所醒悟。生、老、病、死實在應該厭離;在三界流轉,苦惱憂患將永無止息。希望國王應允我出家,精進行道。」辭別兄長後,王子剃髮為沙門,嚴持禁戒,晝夜精進用功,不久便證阿羅漢果。 《阿育王傳》記載,阿育王聽聞弟弟證阿羅漢,法喜充滿並恭敬頂禮,希望能長期供養弟弟。但尊者早已不眷戀世間,只希望在山林野地修行。阿育王於是差使鬼神,在城內造叢林山水,高達數十丈,隔絕外人前來打擾,尊者才應允國王,並在山龕石室裡造一尊高一丈六的石像供養。 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常觀無常之火燒諸世間,便能體察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我們心中的念頭也在生、住、異、滅中,遷流不息。故經云:「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善知識難遇,了知無常之理,更應珍惜今生能聞法修行的因緣,精勤用功。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在無常的世間中,積極地運用因緣法,建立、運用善的緣起,改變自己的生命,進而自利利他,覺悟一切有情,直至菩提果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9 min
  3. 五事不可得五人不可治

    OCT 20

    五事不可得五人不可治

    沃爾司輕植蛋白飲,享受手搖飲的口感又能內在營養滿分,外在美型發光。 含有20g植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 7種超級食物配方一次補充所需的營養素,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 添加美國專利檸檬萃取物,促進新陳代謝。 連結: https://fstry.pse.is/8au8xs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六.等見品第三十四(六)、(七)》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對比丘開示:「世間上有五件事最不可得。哪五種事呢?一、應當喪失之物不想失去它,此事不可得;二、滅盡消亡之法,希望它不滅盡,此事不可得;三、應當衰老的,希望令其不老,此事不可得;四、應該患病者,想讓其不生病,此事不可得;五、應當死亡的,想讓它長生不死,此事不可得。比丘們!這五件事最不可得。無論世尊是否出現於世,喪滅、生、老、病、死等,都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軌則,恆常如是,不會變異、朽敗。無論是發生或是消逝,一切都歸於本然。比丘們!這就是我所說五件最不可得之事。」 「比丘們!應當以善方便,修行五根。是哪五根呢?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能夠修行五根,便得證須陀洹果;轉進證得斯陀含果;轉進滅除五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證得阿那含果,入於涅槃不再回欲界受生;轉進滅除一切有漏煩惱,證得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以自身作證,如實知道自己不再受生輪迴。你們應當以種種方便行門,滅除前所說的五種煩惱,修習五根。比丘們!應當要如是學習。」 比丘們聽聞佛陀教誨後,個個歡喜,依教奉行。 又有一天,世尊教誡比丘們:「世間有五種人無法療治。是哪五種人呢?一、阿諛諂曲的人,不可療治;二、姦邪不正的人,不可療治;三、口出惡語的人,不可療治;四、善嫉妬恨的人,不可療治;五、缺乏感恩回饋之心的人,不可療治。是故比丘們!有這五種人不可療治。」於是佛陀說了此偈:「姦邪惡口人,嫉妬無反復,此人不可療,智者之所棄。」 「諸位比丘!常當學習端正心念,除去嫉妬之心,修習威儀之法,有所言說都不離開佛法;你們應當要有感恩、回饋之心,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及他人施予的恩惠要能時常憶念。小恩小惠尚且不忘圖報,更何況大恩大德!切莫心懷慳貪,更不可一味地誇耀自己,也不能夠毀謗他人。比丘們!你們應當要如是學習。」 比丘眾聽聞佛陀開示後,心意歡喜,依教奉行。  如來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實示導世間的真實相貌。故《佛說無常經》云:「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世間有情,無論富貴貧賤,都有喪滅、生、老、病、死等憂患,沒有任何眾生能夠避免。所以,我們當依如來之教法,端正心念,除去諂曲、姦邪、惡言、嫉妬,淨化身口意三業,證得聖果,進而廣度有情,方不負此生值遇佛法之勝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7 min
  4. 優波笈多尊者化善建寺

    OCT 13

    優波笈多尊者化善建寺

    沃爾司輕植蛋白飲,享受手搖飲的口感又能內在營養滿分,外在美型發光。 含有20g植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 7種超級食物配方一次補充所需的營養素,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 添加美國專利檸檬萃取物,促進新陳代謝。 連結: https://fstry.pse.is/8au8xs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阿育王經.卷第九.優波笈多弟子因緣第八.工巧因緣》 東國有一位善男子出家修行,善於建築工巧,無論行腳到何處,眾僧皆請他協助建寺工程。日日工作,使他身心疲憊至極,比丘心想:「希望能修習坐禪法門,思惟佛法義理。世尊曾經開示:『一切比丘,應坐禪修道,不得放逸。』有誰能為我說法,教化我呢?」他聽說在摩偷羅國,有一位比丘名優波笈多,是釋迦牟尼佛所授記「教化弟子中,最為第一」者;於是即刻啟程,前往摩偷羅國。當比丘見到優波笈多尊者時,恭敬頂禮後合掌說:「大德!佛已入涅槃,懇請大德今作佛事,為我說法。」 優波笈多尊者觀察這位比丘,得知此身已是其最後身,生死心切,但以何因緣不能成就聖道?應當發心工巧以為修行方便,方能具足成道因緣。然而,優波笈多尊者見此比丘已疲憊至極,無心承擔工巧之事。 於是優波笈多尊者對比丘說:「善男子!你若願意隨我教化,我當為你說法。」比丘回答:「我願聽從大德所教,依教奉行。」尊者言:「若有地方尚未建寺,你當發心為建寺宇。佛陀曾經開示:『若地尚未建寺,有人能於彼處起寺,當得清淨功德。』」比丘回答:「大德!我願意護持僧眾精進用功,但不知道摩偷羅國中,誰精進,誰不精進,應當要如何護持眾僧精進呢?」尊者問:「善男子!你能早起著衣持缽入國城內嗎?」比丘回答:「可以。」 從此以後,比丘日日早起,著衣持缽進入國城。一天,正巧有一位長者從摩偷羅國出城,路上遇到這位比丘。長者以前未曾見過這位比丘,恭敬頂禮比丘後問:「大德!您從何處來?」「我從東國來。」「您是為何事而來?」比丘回答:「我來到優波笈多尊者弘法之處,希望能夠聽聞佛法,尊者囑咐我:若有土地尚未建寺,應當發心建寺。但我不知摩偷羅國中,誰精進,誰不精進,應當要如何做才能護持大眾精進用功呢?」長者說:「大德!您不須再煩惱這些事!就由我來發心建寺,供養僧眾一切飲食、衣服、醫藥種種生活所需。」 於是比丘與長者共同發心建寺種種工程事務。正當比丘捉繩量度之時,量繩未至地面,比丘專注思惟世尊所說建寺的清淨功德,當下頓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於是優波笈多尊者便依照自己的慣例,凡度化一人證得阿羅漢果者,即取一籌投於石窟之中。 清淨心人人本具,然而無始劫來的妄想、執著障蔽自心,因此必須透過加功用行,化除煩惱。《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日常生活中,積極修一切善,修善中又不起人我取捨、愛憎分別,以此利他之行轉化我執,自能成就無上菩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7 min
  5. 優波笈多尊者化善建寺

    OCT 13

    優波笈多尊者化善建寺

    《阿育王經.卷第九.優波笈多弟子因緣第八.工巧因緣》 東國有一位善男子出家修行,善於建築工巧,無論行腳到何處,眾僧皆請他協助建寺工程。日日工作,使他身心疲憊至極,比丘心想:「希望能修習坐禪法門,思惟佛法義理。世尊曾經開示:『一切比丘,應坐禪修道,不得放逸。』有誰能為我說法,教化我呢?」他聽說在摩偷羅國,有一位比丘名優波笈多,是釋迦牟尼佛所授記「教化弟子中,最為第一」者;於是即刻啟程,前往摩偷羅國。當比丘見到優波笈多尊者時,恭敬頂禮後合掌說:「大德!佛已入涅槃,懇請大德今作佛事,為我說法。」 優波笈多尊者觀察這位比丘,得知此身已是其最後身,生死心切,但以何因緣不能成就聖道?應當發心工巧以為修行方便,方能具足成道因緣。然而,優波笈多尊者見此比丘已疲憊至極,無心承擔工巧之事。 於是優波笈多尊者對比丘說:「善男子!你若願意隨我教化,我當為你說法。」比丘回答:「我願聽從大德所教,依教奉行。」尊者言:「若有地方尚未建寺,你當發心為建寺宇。佛陀曾經開示:『若地尚未建寺,有人能於彼處起寺,當得清淨功德。』」比丘回答:「大德!我願意護持僧眾精進用功,但不知道摩偷羅國中,誰精進,誰不精進,應當要如何護持眾僧精進呢?」尊者問:「善男子!你能早起著衣持缽入國城內嗎?」比丘回答:「可以。」 從此以後,比丘日日早起,著衣持缽進入國城。一天,正巧有一位長者從摩偷羅國出城,路上遇到這位比丘。長者以前未曾見過這位比丘,恭敬頂禮比丘後問:「大德!您從何處來?」「我從東國來。」「您是為何事而來?」比丘回答:「我來到優波笈多尊者弘法之處,希望能夠聽聞佛法,尊者囑咐我:若有土地尚未建寺,應當發心建寺。但我不知摩偷羅國中,誰精進,誰不精進,應當要如何做才能護持大眾精進用功呢?」長者說:「大德!您不須再煩惱這些事!就由我來發心建寺,供養僧眾一切飲食、衣服、醫藥種種生活所需。」 於是比丘與長者共同發心建寺種種工程事務。正當比丘捉繩量度之時,量繩未至地面,比丘專注思惟世尊所說建寺的清淨功德,當下頓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於是優波笈多尊者便依照自己的慣例,凡度化一人證得阿羅漢果者,即取一籌投於石窟之中。 清淨心人人本具,然而無始劫來的妄想、執著障蔽自心,因此必須透過加功用行,化除煩惱。《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日常生活中,積極修一切善,修善中又不起人我取捨、愛憎分別,以此利他之行轉化我執,自能成就無上菩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6 min
  6. 獼猴與龍

    SEP 29

    獼猴與龍

    《佛本行集經.第三十一》  過去有一天,諸比丘白佛言:「希有世尊!實在不可思議。魔王波旬威勢自在,統理欲界,種種誑惑,仍不能動搖佛陀此坐處。」佛告諸比丘:「你們應當知道,魔王波旬不只今日用種種威勢要誑惑我,過去也是如此,但是無法誑惑得了我。」諸比丘白佛言:「世尊!那是什麼樣的因緣呢?願為我們解說。」 佛告諸比丘:「過去,在大海中有一大龍,大龍之妻正懷有身孕,忽然很想吃獼猴心。因為這個緣故,母龍面黃肌瘦,戰慄不安。大龍見妻如此,問:『賢妻啊!你憂愁什麼呢?想吃什麼嗎?我從沒聽你開口向我要求想吃什麼東西,究竟是什麼緣故呢?』母龍默然不答。大龍又問:『你為何不向我說?』母龍就說:『若你能滿我的心願,我當會說;若不能,我又何必說?』大龍云:『你且說說看,若是我能做得到,我就會盡力去達成。』母龍便說:『我現在想吃獼猴心,你能取得嗎?』 大龍言:『你所要的,實在是很難辦到的事啊!我們居於大海中,獼猴則是住在山林樹上,如何能取得呢?』母龍言:『奈何我現在想吃獼猴心,若得不到,此胎必墮失,我恐怕也不久於世了。』 此時,大龍對母龍說:『賢妻啊!你且忍耐一下,我現在就去求取。這件事若能成功,相信我跟你的歡慶喜悅是難以言喻的!』於是,大龍立刻從海而出,到達岸上。離海岸不遠處,有一大樹,名優曇婆羅樹。當時,正好有一隻大獼猴坐在樹梢吃果子。大龍見了,便慢慢來到樹下,親切地向獼猴問訊,以甜言蜜語對獼猴說:『善哉善哉!婆私師吒,你在樹上做什麼?你是否為了需要辛勤覓食而苦惱?還是覓食易得而不感疲倦?』獼猴回答:『你說的是!我現在覓食易得不受苦惱。』 大龍又問獼猴:『你在此處,吃的是什麼?』獼猴回答:『我在優曇婆羅樹上,吃它的果子。』大龍又再對獼猴說:『我今天見到你,非常地歡喜,喜不自勝!我想與你作好朋友,彼此相敬相愛。你聽從我的話吧!何必要住在這裡?這棵樹的果子稀少,怎麼可能在此得到滿足快樂呢?你可下來跟隨我走,我帶你渡海,對岸有大樹林,有種種的樹,花果豐饒,有菴婆果、閻浮果、梨拘闍果、頗那娑果、鎮頭迦果等無量無數的果樹!』獼猴問:『我要如何才能到達對岸呢?海水非常深,很難越渡,我怎麼可能渡過大海呢?』大龍對獼猴說:『我背你渡海到對岸,你只要從樹上下來,騎到我的背上就可以了。』 當時的獼猴,心無定力,狹劣愚癡,少見少知,聽聞大龍的甜言蜜語心生歡喜,從樹上下來,騎到大龍背上,就要跟隨大龍去了。 大龍心想:『真好!我的心願達成了。』就要帶著獼猴回自己的居處。當大龍背著獼猴要沉入水中時,獼猴問大龍:『我的好友!我們為何忽然沉入水中?』大龍回答:『你有所不知。』獼猴問:『是什麼事呢?你要做什麼呢?』大龍回答:『我妻有孕,想吃獼猴心,所以我才帶你回家。』 當時獼猴心想:『哎呀不妙,我自取滅亡!現在我要用什麼方法脫困、保住身命呢?』接著又想:『我必須騙一騙這大龍!』心意已決,就向大龍說:『我的好友啊!我把我的心留在優曇婆羅樹上,沒有帶出來。你剛剛怎麼沒有直接告訴我實情,讓我知道你需要我的心呢?我如果知道,當時就可以把心一併帶出來了!不如我們回頭,放我回大樹取心再來吧!』 大龍聽獼猴這樣說,就帶著獼猴又浮出了水面。獼猴見大龍就要上岸,二話不說,馬上用全身之力,奮力一躍,快速地從大龍背上跳下,一溜煙地就爬上了優曇婆羅樹。大龍在樹下等了一會兒,見獼猴遲遲不下來,就說:『我的好友!你快下來,隨我一起回家。』獼猴默然無語,不肯下樹。大龍見獼猴過了很久都不下來,就說了一偈:『善友獼猴得心已,願從樹上速下來,我當送汝至彼林,多饒種種諸果處。』 那時,獼猴心裡想:『此龍實在無智慧。』也向大龍說了一偈:『汝龍計挍雖能寬,而心智慮甚狹劣,汝但審諦自思忖,一切眾類誰無心?彼林雖復子豐饒,及諸菴羅等妙果,我今意實不在彼,寧自食此優曇婆。』」 佛告諸比丘言:「諸位比丘!當知那時候的大獼猴就是我,而大龍則是魔王波旬。過去他就想誑惑我,而沒有成功,現在又用世間五欲享樂來誘惑我,怎麼可能動搖我此坐處?」 過去以來,魔王波旬數數誑惑於佛,乃至用世間五欲之樂誘惑,皆不能成功。人人皆有本具的佛性,智慧清淨,只因被貪瞋癡煩惱所障蔽,迷失於世間五欲中,起惑、造業而受苦。修行學佛,當去除心中的貪瞋癡煩惱,回復本具的清淨心,面對五欲境界時,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動,能作主、不受誘惑,則能以智慧降伏魔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10 min
  7. 佛說八支淨戒功德果報

    SEP 22

    佛說八支淨戒功德果報

    《長爪梵志請問經》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上為大眾說法,一千兩百五十位常隨比丘,與眾多比丘、比丘尼、奉持五戒的居士,及國王、大臣、沙門、婆羅門、外道修行人、天人、龍、藥叉、人非人等,都來瞻仰佛陀並聆聽開示。 佛陀為大眾開示自己所親證的微妙法,初中後三時所說皆為善味,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圓滿,清淨調柔,隨順梵行。 此時有一位長爪梵志,來到佛陀面前,拄杖而立,問佛陀:「喬答摩,你是否曾經說過,這個世間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招感、個人的業報會歸返己身、業力決定眾生來世投生之處、業力如親眷般始終跟隨著自己、眾生依業報而有生命?」 佛陀說:「是的,我曾經說過,這個世間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招感、個人的業報會歸返己身、業力決定眾生來世投生之處、業力如親眷般始終跟隨著自己、眾生依業報而有生命。」 梵志問:「如果真的是如此,我想請問,您過去造了什麼樣的業,因此能得到金剛不壞的堅固之身?」佛陀回答:「我在過去生中不殺害有情眾生的性命,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金剛不壞之身的果報。」 梵志繼續問:「喬答摩!您前世又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得到手指纖長及指間有縵網的相好?」佛陀回答:「我前世不偷盜他人財物,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夠容貌端嚴、氣力強健,並且六根具足圓滿?」佛陀回答:「我前世不染著男女間欲愛、色愛之事,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得到廣長舌相,舌頭伸展時可覆蓋臉面?」佛陀回答:「我前世不說妄語,也不欺詐他人,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夠具足威儀,舉止安詳莊重,如同獅王一般?」佛陀回答:「我前世遠離酒肆,也不飲酒放逸,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的色身如此莊嚴,具有眾多微妙相好?」佛陀回答:「我前世不從事也不觀聽歌舞、戲劇等聲色娛樂,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的身上自然散發芬芳微妙的香氣?」佛陀回答:「我前世不用香、花、瓔珞等物品妝飾自身,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受用堅固勝妙的金剛寶座?」佛陀回答:「我前世不坐臥高廣大床、不貪愛令人放逸驕慢之物,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擁有四十顆潔白齊整的牙齒?」佛陀回答:「我前世奉持過午不食的齋法,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的頭頂上有著圓滿莊嚴的肉髻?」佛陀回答:「我前世時,對於佛法僧三寶、和尚、阿闍梨二師、沙門、婆羅門、父母、尊長等所有應當恭敬的對象,皆能以無驕慢之心,五體投地虔誠禮敬。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聽聞佛陀所說的因果確實不虛,便請問佛:「喬答摩,這些能獲得福德的法門應如何稱呼?應當如何受持?」佛陀回答:「此法門名為『八支淨戒』,若有人能經由法師正授,奉持此戒一日一夜、乃至於長時間持守,皆能獲得如上的果報。」 此時,長爪梵志聽說受持一日一夜八支淨戒,遠離粗惡不善的行為,未來就能獲得如佛陀一般勝妙莊嚴的果報,深心信受,歡喜踊躍;立即捨去高傲驕慢之心,將手杖棄置於地,恭敬合掌、頂禮佛足,向佛陀稟白:「世尊!我現在才明白,一切善惡業行所招感的果報,都是真實不虛、絲毫不爽!我發願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我願意從現在開始,直到明天日出,在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支淨戒:不殺害一切眾生、不偷盜他人財物、不淫欲、不妄語、不至酒肆也不飲酒放逸、不以香花瓔珞妝飾自身也不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我願意持守此八條清淨戒法,遠離不善的行為。」 梵志於佛前如此宣說三遍,誓願受持八支淨戒。 佛陀對長爪梵志說:「善哉!善哉!你應當如此奉行、如此受持。」佛陀開示後,長爪梵志以及在座的諸位比丘、天人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陀以自身的莊嚴果德,證明因果昭然,百劫不亡的道理;而持守一日一夜的八支淨戒,便能獲得長遠的利益,更是佛陀所開設的殊勝法門。若能於佛法深信不疑、精進奉行,必定能遠離惡法,淨化三業,最終得證圓滿佛果。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9 min
  8. 佛說八支淨戒功德果報

    SEP 22

    佛說八支淨戒功德果報

    《長爪梵志請問經》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上為大眾說法,一千兩百五十位常隨比丘,與眾多比丘、比丘尼、奉持五戒的居士,及國王、大臣、沙門、婆羅門、外道修行人、天人、龍、藥叉、人非人等,都來瞻仰佛陀並聆聽開示。 佛陀為大眾開示自己所親證的微妙法,初中後三時所說皆為善味,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圓滿,清淨調柔,隨順梵行。 此時有一位長爪梵志,來到佛陀面前,拄杖而立,問佛陀:「喬答摩,你是否曾經說過,這個世間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招感、個人的業報會歸返己身、業力決定眾生來世投生之處、業力如親眷般始終跟隨著自己、眾生依業報而有生命?」 佛陀說:「是的,我曾經說過,這個世間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招感、個人的業報會歸返己身、業力決定眾生來世投生之處、業力如親眷般始終跟隨著自己、眾生依業報而有生命。」 梵志問:「如果真的是如此,我想請問,您過去造了什麼樣的業,因此能得到金剛不壞的堅固之身?」佛陀回答:「我在過去生中不殺害有情眾生的性命,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金剛不壞之身的果報。」 梵志繼續問:「喬答摩!您前世又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得到手指纖長及指間有縵網的相好?」佛陀回答:「我前世不偷盜他人財物,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夠容貌端嚴、氣力強健,並且六根具足圓滿?」佛陀回答:「我前世不染著男女間欲愛、色愛之事,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得到廣長舌相,舌頭伸展時可覆蓋臉面?」佛陀回答:「我前世不說妄語,也不欺詐他人,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夠具足威儀,舉止安詳莊重,如同獅王一般?」佛陀回答:「我前世遠離酒肆,也不飲酒放逸,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的色身如此莊嚴,具有眾多微妙相好?」佛陀回答:「我前世不從事也不觀聽歌舞、戲劇等聲色娛樂,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的身上自然散發芬芳微妙的香氣?」佛陀回答:「我前世不用香、花、瓔珞等物品妝飾自身,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受用堅固勝妙的金剛寶座?」佛陀回答:「我前世不坐臥高廣大床、不貪愛令人放逸驕慢之物,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擁有四十顆潔白齊整的牙齒?」佛陀回答:「我前世奉持過午不食的齋法,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的頭頂上有著圓滿莊嚴的肉髻?」佛陀回答:「我前世時,對於佛法僧三寶、和尚、阿闍梨二師、沙門、婆羅門、父母、尊長等所有應當恭敬的對象,皆能以無驕慢之心,五體投地虔誠禮敬。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 梵志聽聞佛陀所說的因果確實不虛,便請問佛:「喬答摩,這些能獲得福德的法門應如何稱呼?應當如何受持?」佛陀回答:「此法門名為『八支淨戒』,若有人能經由法師正授,奉持此戒一日一夜、乃至於長時間持守,皆能獲得如上的果報。」 此時,長爪梵志聽說受持一日一夜八支淨戒,遠離粗惡不善的行為,未來就能獲得如佛陀一般勝妙莊嚴的果報,深心信受,歡喜踊躍;立即捨去高傲驕慢之心,將手杖棄置於地,恭敬合掌、頂禮佛足,向佛陀稟白:「世尊!我現在才明白,一切善惡業行所招感的果報,都是真實不虛、絲毫不爽!我發願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我願意從現在開始,直到明天日出,在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支淨戒:不殺害一切眾生、不偷盜他人財物、不淫欲、不妄語、不至酒肆也不飲酒放逸、不以香花瓔珞妝飾自身也不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我願意持守此八條清淨戒法,遠離不善的行為。」 梵志於佛前如此宣說三遍,誓願受持八支淨戒。 佛陀對長爪梵志說:「善哉!善哉!你應當如此奉行、如此受持。」佛陀開示後,長爪梵志以及在座的諸位比丘、天人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陀以自身的莊嚴果德,證明因果昭然,百劫不亡的道理;而持守一日一夜的八支淨戒,便能獲得長遠的利益,更是佛陀所開設的殊勝法門。若能於佛法深信不疑、精進奉行,必定能遠離惡法,淨化三業,最終得證圓滿佛果。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9 min

About

《佛典故事》啟發心靈迷惑趨向光明,藉由故事分享來淨化心靈深處 由佛陀的教法與生活結合找到自己的身心安頓!來聽《佛典故事》 歡迎您的來信與準時收聽本節目,我會一一地幫您解惑,也請「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來支持本節目!如果您喜歡這個頻道,請幫忙在iTunes(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更多人收聽到這個頻道,傳播正能量!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網址:https://jianming.firstory.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