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TALK

创+TALK 61 创+创新100 × 品牌深度分析 | 英伟达、特斯拉、OpenAI:谁在定义下一个十年?

不是产品在竞争,是愿景在厮杀;不是企业在崛起,是生态在重构。

当英伟达市值逼近5万亿美元、特斯拉从110美元飙升至462美元、OpenAI拿下软银225亿美元投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股价的狂飙,更是一场围绕“AI基础设施”的全球性重构。 本期《创+TALK》播客将为大家深度解读英伟达、特斯拉、OpenAI—— 这不再是商业的竞争,而是国家战略、技术信仰与文明愿景的终极对决。

一、从“卖铲子”到“开金矿”:科技品牌的战略升维

英伟达将GTC大会搬至华盛顿,黄仁勋公开宣称“AI是国家基建”;OpenAI从大模型提供者转向生态构建者;特斯拉则彻底转向FSD、Robotaxi与人形机器人Optimus。

这三家公司,正从三个维度重新定义“科技品牌”:

- 英伟达:从硬件供应商,蜕变为“AI工厂”的建造者;

- OpenAI:从研究实验室,转型为“认知劳动力”的生态系统;

- 特斯拉:从电动车公司,演进为“物理世界AI”的落地终端。

它们不再只是“做产品”,而是在构建信仰、定义未来、书写叙事。

二、创+创新五维模型解剖:谁在领跑?谁在掉队?

我们以“创+创新五维模型”拆解这三家公司的战略内核:

1. 商创+:不只是商业模式,是生态系统的战争

- 英伟达与AMD、诺基亚、奔驰联手,构建“极限共设计”;

- OpenAI联合Spotify、Figma、Canva,打造“AI版App Store”;

- 特斯拉取消廉价车型,全力押注Robotaxi与Optimus,重塑公司价值曲线。

商业创新已从“价值链”升级为“价值网络”。

2. 科创+: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 英伟达提出“Extreme Co-Design”,将芯片、软件、冷却、电力整体设计;

- OpenAI推动“规模化定律”,从模型走向基础设施;

- 特斯拉将算力中心与物理终端深度融合,实现“AI落地最后一公里”。

创新不再是技术点的竞争,而是系统架构的战争。

3. 文创+:品牌即信仰,CEO即符号

- 黄仁勋送“金砖超算”给马斯克,上演顶流互动;

- 山姆·奥特曼以“乔布斯门徒”自居,打造AI界的苹果生态;

- 马斯克以“火星殖民”“脑机接口”构建科幻叙事。

科技品牌正在完成从“功能品牌”到“信仰品牌”的跃迁。

4. 社创+:从企业价值到人类愿景

- OpenAI发布89岁老人用ChatGPT开发11款APP的案例,展现“科技普惠”;

- 英伟达将AI定义为“新时代的登月计划”;

- 特斯拉将80%长期价值押注于“人形机器人”,指向社会结构的重构。

伟大的科技品牌,必须回答“你为人类带来什么?”

5. 创+联动:跨学科、跨边界、跨虚实

- 苹果将工程师、设计师、心理学家置于同一团队;

- 特斯拉将造车、星链、脑机接口、太空探索多维联动;

- 英伟达从游戏显卡走向国家AI基建,实现“跨界跃迁”。

未来属于“无边界组织”。

三、中美科技品牌对比:愿景的差距,还是落地的差异?

中国科技企业如华为、小米、大疆、DeepSeek,在“产品力”“供应链”“应用场景”上并不逊色,但在品牌愿景、生态构建与全球叙事上仍有距离:

- 华为以“民族复兴”为叙事,坚实但缺乏星际感;

- 小米以“雷军IP”为驱动,亲民但缺乏信仰高度;

- 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称王,却未构建“空中共生”的宏大愿景。

中国不缺技术、不缺市场、不缺资本,缺的是 “定义下一个文明阶段”的野心与叙事能力。

KEY TAKEAWAYS

1. 愿景即战略:不要只卖产品,要卖未来。

2. 品牌是生态系统:从“链”到“网”,从“封闭”到“开放”。

3. CEO即IP,但不只是IP:真实、坚定、有“big dream”。

4. 从单点创新到系统创新:学英伟达的“极限共设计”。

5. 科技必须落地物理世界:中国优势在制造、在场景、在数据。

6. 讲故事不是营销,是战略:火星计划、登月时刻、认知革命。

7. 跨学科组织是未来:工程师+设计师+心理学家+用户体验官。

8. 内容即渠道,创始人即媒体:学马斯克,省广告费,做真内容。

9. 长期主义>短期回报:特斯拉放弃Model 2,押注Optimus。

10. 全球化叙事,本地化落地:在中国做“物理AI”,在全球讲“人类愿景”。

写在最后:我们正在进入“品牌即文明”的时代

未来的品牌,不是卖给你什么,而是邀请你共同成为什么... ...

英伟达、特斯拉、OpenAI 之所以能成为“信仰品牌”,不是因为它们的技术无可替代,而是因为它们定义了人类未来的可能性。中国科技企业若想真正走向世界,不能只靠“国产替代”“供应链优势”“价格战”,而必须构建属于自己的文明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