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心理学 | 每天听一遍,改变你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
勇气心理学 | 每天听一遍,改变你人生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去爱的勇气就是变得幸福的勇气”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本专辑内容来自《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两本书随书附赠的金句集,摘抄了两本书里最精华的内容,每读一遍都让人醍醐灌顶、充满力量。因此制作了有声专辑来供自己和需要的朋友每天听一遍! 如果还未读过这两本书,建议先阅读这两本书。

Episodes

  1. 每天听一遍,勇敢去爱、勇敢生活(合订配乐版)

    11/23/2021

    每天听一遍,勇敢去爱、勇敢生活(合订配乐版)

    被讨厌的勇气 金句集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阿德勒心理学纲要 l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l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l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 l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阿德勒的核心观念 l 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 l 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 l 常常为诸事烦恼的现代人不是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 l 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最难的课题) l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l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人的主观世界 l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l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l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l 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l 困恼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l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过去、现在与未来 l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l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l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了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人际关系 l 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l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 l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l 也有一种人,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l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l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步入了权力之争。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l 人就是这样一种任性和自私的动物,一旦下定决心,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 l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不是为了他人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所以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人生的课题 l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l 如何决定课题是谁的课题: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l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l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l 在意你的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l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l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因为“对自己的执著”,而非“对他人的关心”。 l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那样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而是应该鼓励。 其他 l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l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l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l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l 工作狂是谎言:“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 l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只要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了。 幸福的勇气 金句集 去爱的勇气就是变得幸福的勇气 过去的自己 l 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l 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之类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l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l 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 教育是什么 l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l 假如抛开“自立”这一目标,教育、心理咨询或者是工作辅导都会立即变成一种强迫行为。 l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恶作剧or扮演无能)、权力争斗(反抗or不顺从)、爱的复仇、证明无能。 l 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l 如果“批评”这种手段在教育上有效的话,那么最多是开始的时候批评几次,之后问题行为应该不会再发生才对。为什么“总会”发火呢?为什么需要“总是”黑着脸,“总是”大声训斥呢? l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l 你厌烦了用语言与学生们交流,继而想通过批评直截了当地令他们屈服。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态度。 l 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关于这一点,孩子们也十分清楚。遭到斥责的时候,除了对暴力行为的恐惧,他们还会在无意识中洞察到“这个人很不成熟”。这是一个比大人们想象得更加严重的问题。你能够“尊重”一个不成熟的人吗?或者,从暴力威慑自己的对方那里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吗?伴随着发怒或者暴力的交流中根本不存在尊重,而且还会招致轻视。 l 周围的大人们为了把孩子们置于“未成年人状态”之中,想方设法灌输自立如何危险以及其中的种种风险及可怕,为了让其出于自己的支配之下。 l 如何才能回避这种责任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支配孩子。不允许他冒险,只让其走无灾无难、不会受伤的路。尽可能将其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 l 希望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就用赏罚这种形式来束缚孩子。准备一些“都是为了你着想”或者“全是因为担心你”之类的理由企图让孩子永远停留在未成年状态。……大人们的这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尊重,也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 人的归属 l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定义。 l 人类因为身体的脆弱才创立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常常渴望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所有人心中都存在着共同体感觉。 l 人类最具根源性的欲求是“归属感”。 l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关于自立 l 孩子们有一天会察觉到:“我”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孩子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l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l 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 l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 l 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我们”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 l 我们通过爱他人能够渐渐成熟起来。 爱 l 人想起闹翻的恋人之时,往往很长时间内脑海中浮现的净是对方讨厌的地方。这是因为你想要令自己认为“分开真好”,其实也正证明了自己依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如果不对自己说“分开真好”,心就会再次动摇。另一方面,如果可以平静地想起昔日恋人的优点,那就意味着你已经不需要特意去讨厌,已经从对那个人的感情中解脱出来了……总之,问题不在于“喜欢还是讨厌对方”,而是在于“是否喜欢现在的自己”。 l “被动坠入的爱”其实就是拥有欲和征服欲,本质上和物欲一样。 l 获得他人的爱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好几倍的课题。 l 爱并非兼顾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是两者都排除。 l 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为爱寻求担保,是认为“肯定会受伤”,基本确信“一定会伤心”。 l 为什么很多人在恋爱中追求“命中注定的人”呢?为什么对结婚对象抱着浪漫的幻想呢?关于其中的理由,阿德勒认为是“为了

    16 min
  2. 幸福的勇气 金句集 | 去爱的勇气就是变得幸福的勇气

    11/22/2021

    幸福的勇气 金句集 | 去爱的勇气就是变得幸福的勇气

    过去的自己 l  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l  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之类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l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l  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 教育是什么 l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l  假如抛开“自立”这一目标,教育、心理咨询或者是工作辅导都会立即变成一种强迫行为。 l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恶作剧or扮演无能)、权力争斗(反抗or不顺从)、爱的复仇、证明无能。 l  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l  如果“批评”这种手段在教育上有效的话,那么最多是开始的时候批评几次,之后问题行为应该不会再发生才对。为什么“总会”发火呢?为什么需要“总是”黑着脸,“总是”大声训斥呢? l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l  你厌烦了用语言与学生们交流,继而想通过批评直截了当地令他们屈服。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态度。 l  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关于这一点,孩子们也十分清楚。遭到斥责的时候,除了对暴力行为的恐惧,他们还会在无意识中洞察到“这个人很不成熟”。这是一个比大人们想象得更加严重的问题。你能够“尊重”一个不成熟的人吗?或者,从暴力威慑自己的对方那里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吗?伴随着发怒或者暴力的交流中根本不存在尊重,而且还会招致轻视。 l  周围的大人们为了把孩子们置于“未成年人状态”之中,想方设法灌输自立如何危险以及其中的种种风险及可怕,为了让其出于自己的支配之下。 l  如何才能回避这种责任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支配孩子。不允许他冒险,只让其走无灾无难、不会受伤的路。尽可能将其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 l  希望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就用赏罚这种形式来束缚孩子。准备一些“都是为了你着想”或者“全是因为担心你”之类的理由企图让孩子永远停留在未成年状态。……大人们的这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尊重,也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 人的归属 l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定义。 l  人类因为身体的脆弱才创立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常常渴望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所有人心中都存在着共同体感觉。 l  人类最具根源性的欲求是“归属感”。 l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关于自立 l  孩子们有一天会察觉到:“我”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孩子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l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l  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 l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 l  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我们”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 l  我们通过爱他人能够渐渐成熟起来。 爱 l  人想起闹翻的恋人之时,往往很长时间内脑海中浮现的净是对方讨厌的地方。这是因为你想要令自己认为“分开真好”,其实也正证明了自己依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如果不对自己说“分开真好”,心就会再次动摇。另一方面,如果可以平静地想起昔日恋人的优点,那就意味着你已经不需要特意去讨厌,已经从对那个人的感情中解脱出来了……总之,问题不在于“喜欢还是讨厌对方”,而是在于“是否喜欢现在的自己”。 l  “被动坠入的爱”其实就是拥有欲和征服欲,本质上和物欲一样。 l  获得他人的爱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好几倍的课题。 l  爱并非兼顾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是两者都排除。 l  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为爱寻求担保,是认为“肯定会受伤”,基本确信“一定会伤心”。 l  为什么很多人在恋爱中追求“命中注定的人”呢?为什么对结婚对象抱着浪漫的幻想呢?关于其中的理由,阿德勒认为是“为了排除一切候选人”。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 l  我们可以爱任何人。“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l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儿信念的人只能爱一点点儿。” l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l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l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保持单纯很难。 其他 l  假如有人自称“自己明了一切”,继而停止求知和思考,那么不管神是否存在或者信仰有无,这个人都已经步入了“宗教”。 l  火把照亮的范围最多也就是半径数米,也许感觉像是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夜道上。但是,你所举的火把数百米之外的人也可以看到。大家就会知道那里有人有光,走过去有路。不久,你的周围就会聚集数十数百盏灯光。数十数百的人们都会被这些灯光照亮。 l  “无法信赖他人”其实是因为你不能彻底信赖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存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l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

    9 min
  3. 被讨厌的勇气 金句集 |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11/22/2021

    被讨厌的勇气 金句集 |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纲要 l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l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l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 l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阿德勒的核心观念 l  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 l  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 l  常常为诸事烦恼的现代人不是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 l  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最难的课题) l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l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人的主观世界 l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l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l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l  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l  困恼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l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过去、现在与未来 l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l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l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了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人际关系 l  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l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 l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l  也有一种人,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l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l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步入了权力之争。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l  人就是这样一种任性和自私的动物,一旦下定决心,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 l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不是为了他人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所以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人生的课题 l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l  如何决定课题是谁的课题: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l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l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l  在意你的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l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l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因为“对自己的执著”,而非“对他人的关心”。 l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那样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而是应该鼓励。 其他 l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l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l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l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l  工作狂是谎言:“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 l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只要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了。

    6 min

About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去爱的勇气就是变得幸福的勇气”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本专辑内容来自《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两本书随书附赠的金句集,摘抄了两本书里最精华的内容,每读一遍都让人醍醐灌顶、充满力量。因此制作了有声专辑来供自己和需要的朋友每天听一遍! 如果还未读过这两本书,建议先阅读这两本书。

You Might Also Like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