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立法會選舉的提名期前後,出現了顯著的體制內洗牌現象。九十個議席當中,有約三分之一(35名)的現任議員選擇不尋求連任或被動「棄選」。
此一高比例的汰換被視為北京方面透過港澳辦與中聯辦定下的一條「紅線」;其目的並非僅是換血,而是要對香港的權貴階層進行一次深刻的紀律整頓。
結構性汰換:危機意識的建立
這種大規模的換人策略旨在向香港精英灌輸強烈的危機意識,防止其在既有體制內安逸度日、尸位素餐。北京要求被祝福的權貴不僅要獲得身份,更要持續「作出貢獻」,執行艱鉅的任務。然而,這亦帶來一個內在矛盾:部分為北京揹鑊、承擔「粗重功夫」的人士,最終可能淪為「用完即棄的Condom」。
在權力核心眼中,香港精英階層被視為其體制之外的附庸,其政治地位甚至被貶低至「奴才都不如」,只能擔任政協常委等虛職,永遠無法觸及真正的權力核心。
溝通斷層與權力的不確定性
香港權貴的焦慮源於自2007年曾慶紅淡出,以及習近平掌管港澳事務以來,本地精英與北京核心之間的 communication breakdown。特別是過去在統戰時期擁有直接對話渠道的「地產黨」,被迫轉而依賴中聯辦傳遞資訊。然而,中聯辦的資訊往往不夠清晰,導致本地權貴在揣摩上意時感到無所適從,進一步鞏固對北京中央權力的絕對依賴。
選舉的指標化:對外展現的KPIs
在「指標治國」的邏輯下,本次立法會選舉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政治KPI。本地政府及財團被要求全力催谷選舉氣氛,並公開宣導員工及市民極力支援,以確保最終的投票率和參與程度能夠達到北京預設目標」(例如恢復至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水平)。
這條死線的意義,在於向國際社會宣揚,在實施《國家安全法》和「完善選舉機制」之後,香港已實現「由治及興」,從而建立其體制的認受性。
在推動選舉熱度的過程中,亦出現了政治操作生硬的跡象。例如,像香港劍擊運動員江旻憓(Vivian Kong)這類體育界明星(被視為中共大外宣的工具)參選,因其加拿大居留權問題處理不當,直到臨急臨亡才轉向功能組別,顯示出即使是所謂「獲得祝福」的人士,其政治前途的鋪排亦可能缺乏周詳的計劃與頂層設計。事件間接印證本地權貴在不確定性中,仍需自行摸索、爭取政治籌碼的窘境。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المعلومات
- البرنامج
- معدل البثيتم التحديث شهريًا
- تاريخ النشر٨ نوفمبر ٢٠٢٥ في ٥:٤٢ ص UTC
- مدة الحلقة٢٢ من الدقائق
- التقييمملائ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