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耶穌會中華省JesComCHN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十月十九日┃神慰的經驗及功效

    HÁ 17 H

    十月十九日┃神慰的經驗及功效

    “天主神慰沛然莫之能禦, 甘甜不只沁入人靈,更滿溢全身。" 您有神慰的經驗嗎? 在什麼時候發生? 您如何形容在神慰中自己所領受的恩寵? 這次神慰改變了您的生命觀或既有的生活方式嗎? 聖依納爵很重視祈禱後的回顧, 覺察在祈禱操練中及祈禱後內心的各種動態, 重點不是我得著或領悟了什麼? 而是內心出現的情境如何? 在祈禱中經驗到什麼? 對於天主臨在於祈禱中的經驗,他稱之為「神慰」, 給予的定義是:一切信、望、愛三德的增進, 一切內心的歡樂情緒,凡是能引人嚮往天上事, 專務救靈魂,使人安息於造物真主的,都是神慰。《神操》316號 在這句智語中他分享神慰的美好是, 「天主圓滿的神慰如此浩大, 以致其甘甜觸及人靈,甚至滿溢全身。」 因此論及領受神慰的恩寵, 常常要回到個人的祈禱經驗, 如同描述天堂的美好,必須先有耶穌所講的 「天國就在你們中間」的經驗, 有了這個天堂就不難明白了。 「神慰」是與主同在的經驗, 當我有了這經驗就擁有永恆, 當下的時空中我就成為一個新人。 如果個人沒有這個經驗,就是擁有再多的信仰知識, 為天主也不會有什麼大用,或有什麼成就, 因為沒有和祂相遇。 耶穌說這個世代會過去,但是他的話不會過去, 在某些人眼中教會曾有不堪的歷史及限度, 從人間的結構來看,她已經持續這麼久, 並且可以預期她還會繼續維持下去, 因為倚靠的不是人也不是制度,是聖神的臨在。 教宗方濟各說:教會的聖在哪裡? 是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那一位身上; 最有力量的教會在哪裡? 是在那些教友是少數並且受到迫害的地方。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的鞋子 Ignatius' shoes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min
  2. 十月十八日┃愛幫助人看清真相並且事在必行

    HÁ 1 DIA

    十月十八日┃愛幫助人看清真相並且事在必行

    “自戀私愛壞事無數; 往往蒙蔽心眼,使我們誤信事不可為。 一旦看清,其實事簡又必行。" 生活中面對一些重要大事在做抉擇時, 我會選擇犧牲自己還是放棄助人? 在什麼情況下,我選擇伸出援手,犧牲自己成就他人? 什麼時候認為沒有把握,就放棄努力? 人際關係互動時對他人溫暖或冷淡, 基本原因就是「他/她」是否已經成為我的一部份。 會愛人表達自己心靈的富足, 對別人付出是滿全自己的行為 , 在愛中我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你如何界定人我的關係? 當你把他人視為我的一部份, 也就能夠把自己視為他人的一部份, 在助人時就可以體會到其實自己得到的更多, 不是物質上增加了什麼?而是生命得到充實。 當你和他人產生連結,把他視為自己, 就能夠感同身受,在內心產生共鳴, 在他遇到困難時,我會毫不猶豫地給出自己、提供幫助, 不是為自己得到利益而付出。 依納爵靈修幫助人肯定「我受造的目的是什麼?」 釐清後,就不再活在封閉的自戀和小小的自愛中, 那不是我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我要活出更大的我, 因為天主愛了我。 換句話說,選擇跟隨耶穌, 我就會放下自己的利益或認為重要的事, 踏上天主渴望我走的那條道路。 聖依納爵分享了自我給予就是和天主一起成就祂的工程, 「私愛影響很大,往往迷惑我們的心眼,以為事不可為, 而我們一旦看清,就會顯得容易甚至事在必行。」 接受聖神帶領會揭開人的自我矇蔽, 也是教宗方濟各不斷講的「看清楚」, 個人主觀認為不能做或不好做的事, 需要去默觀它,帶著深深的愛去凝視, 就會看清並且用心完成。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寫給夥伴的親筆信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min
  3. 十月十七日┃覺察身體的狀況做出正確的回應

    HÁ 2 DIAS

    十月十七日┃覺察身體的狀況做出正確的回應

    “身體的抗議,要持之懷疑, 因為身體慣以體力不濟逃避吃苦。" 隨著社會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世代, 每個世代都面對不同的生活方式, 所以不能用過去的經驗來衡量不同世代的人的思維與價值觀, 例如說:現在的年輕人不能吃苦、不敬業,每個工作都做不久, 卻忽略了他們不是活在經濟起飛、終身雇用的時代; 說不會「把吃苦當作吃補!」 因為沒有理解他/她不是不能吃苦, 而是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在沒有尊嚴的環境, 或不懂人性的主管下面吃苦。 這句智語的背景是十六世紀, 當時的人生活不像現在那麼複雜, 那個時代需要的是好好鍛鍊身體,讓它發揮功能。 聖依納爵所說的身體包括肉體和靈魂, 所以在祈禱、省察後,他要人繼續操練做回顧, 以得到真實的效果, 他分享的經驗是「對於身體加諸我們的控訴,常常要存疑, 因為他慣以假冒體力不濟為由而掩蓋逃避艱辛的願望。」 換句話說,對於身體的狀況,他以主體性的方式告訴我, 他太累或是受不了等的控訴, 不是不要聽他,或是一定是不對, 聖依納爵只是要人弄清楚是什麼? 因為人都有好逸惡勞的惰性, 但本句也不是指所有的人,有的人可能剛好相反是工作狂。 回到個人的覺察,意識省察不是思考推理的靈修操練, 省察時你會注意自己身體的反應嗎? 例如靜下來祈禱時,沒有一會兒就打瞌睡, 更好說你的身體發出了訊息,但是你給他適切的回應嗎? 這個時候不是怠惰順勢補眠, 而是要改變祈禱的姿勢讓自己清醒過來。 當你對身體的呼求有回應就會有整合的靈修, 就生命的機制而言就是對於刺激都有反應, 這樣才能活出真實的生命。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的辦公室 Ignatius' Office Church of the Gesù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min
  4. 十月十六日┃在渴望基督十字架中得到真的滿足

    HÁ 3 DIAS

    十月十六日┃在渴望基督十字架中得到真的滿足

    “人間逸樂與基督十字架的差別: 前者令人吃膩,後者卻令人更加渴望。" 美國經典電視科幻影集《迷離境界》(The Twilight Zone), 當中一段描述有一個黑道死亡了, 但是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居然處在天堂, 他擁有權力、金錢、美女等等,他非常的享受, 但是日子一天天的過去, 這種沒有目標的生活讓他開始感到無聊, 並且厭倦這個看似快樂的地方。 有一天他找到了門口的警衛,問他自己能不能夠去地獄看看。 沒想到警衛告訴他,這裡就是地獄。 生活中什麼是虛假,什麼是真實, 只有在永恆中才能看清真相。 正如耶穌給門徒的教導「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 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瑪16:26)。 這句話的二分法與對立的張力, 如果沒有在祈禱中仔細地默想,是不能了解靈魂的意義。 方濟各·沙勿略原本一心想在巴黎取得學位後在大學任教, 過名利雙收的生活, 聖依納爵帶領他做神操時, 這句褔音深深地觸動他使他放下夢想, 認同福音上的一句 「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 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16:24) 他對十字架的渴望讓他在印度、馬六甲、印尼、日本 滿足更多人對基督的渴望。 這句智語是聖依納爵自己的經驗, 因為他品嚐過「人間的幸福與基督十字架的差別 在於前者令人嚐而生膩,後者卻令人愈喝愈渴,更加渴望。」 當我們經驗了神聖和高貴,才能明瞭什麼是俗不可耐, 能夠認識生命的常與無常、 什麼是永恆的或短暫的、是淺的還是深的。 在靈修生活中藉著十字架品嚐我的渴望得到滿足, 如同奧斯丁所說的「祢為自己創造了我們, 主啊!我們的心不會安寧,直到他們安息在祢內。」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link.chtbl.com/CIbalmEu 圖/羅馬耶穌堂.耶穌會的母堂 Church of the Gesù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min
  5. 十月十五日┃基督肢體是有生命力的奧體

    HÁ 4 DIAS

    十月十五日┃基督肢體是有生命力的奧體

    “肢體若被扯離其身, 則不能活動也沒有感覺,更無生命可言。" 您看過戰爭電影嗎? 片中人們以各種武器相互廝殺, 血肉橫飛、哀號崩潰、斷手斷腳的場面,令人慘不忍賭。 《搶救雷恩大兵》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面對觀眾批評, 這部電影的畫面太血腥了,他回應說: 「真實的戰爭場面就是如此! 任何人為的修飾只會讓觀眾更不了解戰爭是什麼?」 聖依納爵參加過戰役,被炮彈轟炸斷腿, 養傷期間他深深了解肢體和身體的關聯性, 他將這個經驗為我們做靈修解說, 「一個被扯離身體的肢體, 不再從身體取得一點動力、感覺或任何生命。」 身體是有生命的, 肢體離開了身體得不到營養就沒有生命力。 信仰團體是生活的, 聖保祿用基督奧體說明基督和信友及信友彼此間的關係, 就像身體和肢體的關係一樣, 在具象的肢體中有不同的功能, 彼此相互關照才能發揮效益彰顯天主的光榮。 沒有活力的信仰團體,只是在一種結構中運作而已, 不會覺察和意識所行的聖事禮儀、祈禱、讀經的意義何在? 所做的只是一個形式。 電影「沉默」那些教友為堅持信仰所做的犠牲令人感動, 在迫害下以各種方式保存信仰, 在經過幾個世代後,他們的子孫已活成另外一種信仰型式, 不認識也不接受大公教會, 因為忘記就失去使徒信經所說的「我信聖而公教會」。 有活力的基督信仰團體,是所有聖者的團體, 就是使徒信經所宣發的「諸聖的相通」, 不是狹隘的制度性的教會, 而是能夠讓人感受到實質上的歸屬, 因為彼此是生活的、連結的, 就如耶穌所講的葡萄樹的比喻,枝條必須和樹幹相連, 會結果實是因為有這個關係在, 和耶穌相連,生命力自然就會源源不絕。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在此去世:現爲小教堂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min
  6. 十月十四日┃懷疑是腦袋的惡作劇

    HÁ 5 DIAS

    十月十四日┃懷疑是腦袋的惡作劇

    “惡人慣於懷疑他人, 猶如暈眩患者,認為是周遭事物在旋轉, 但問題並非外在的人事物,而是惡人常受自身的幻想困擾。" 懷疑是一種情緒, 內心被困在兩個或是多個互相矛盾的感覺中, 不知該如何選擇或是要相信或不相信之間的心理狀態。 懷疑會造成人延緩或拒絕回應, 甚至虛構一些因果關係去解釋別人的舉止言談。 情況嚴重就會成為「疑心病」,需要尋求輔導、諮商或治療。 如同在耶穌的時代, 把一切人的病症都歸咎於是魔鬼所造成, 傳統信仰也把人的不正認為是惡的影響。 這句智語說: 「惡人勤於懷疑他人,猶如一個患頭暈的人, 以為是周遭的事物在圍著他轉, 這並非出於他任何之錯,而是出於他的腦袋的惡作劇。」 聖依納爵沒有學過醫學及心理學, 但是會用人身體的狀態做比喻, 說明患頭暈症的人,以為是環境影響著他, 事實上是頭腦出現了狀況。 造成懷疑不是這個人的選擇, 所以不是他的錯,可能是由於心理或精神的原因所引發, 也可能是身體神經或某個器官出現了問題, 實際上發生時由不得人, 例如沒有一個人願意得到失智症, 這種病種類不同,也不是只有年長者才會得到。 在現實生活裏,就懐疑他人來說, 和個人成長的背景有非常大的關係。 如果人從小生長在不被信任,周圍的人都相互懷疑, 例如在專制、白色恐怖統治下的社會, 處處都可能有人會通風報信, 生活在其內的人沒有安全感, 講話時自然會四顧看看有沒有其他人在注意。 這是沒有意識的行動, 聖依納爵所講的「腦袋的惡作劇」就發生了。 這是一個痛苦的狀況, 因為環境由不得人活出生命的真實, 需要有更多的愛去同理和接納。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 如果您覺得受益,歡迎分享福音 + 圖/依納爵的鞋子 Ignatius' shoes 註:廣告爲您目前收聽的平臺提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min
  7. 十月十三日┃世物使虔敬或徒勞的人活的完全不同

    HÁ 6 DIAS

    十月十三日┃世物使虔敬或徒勞的人活的完全不同

    “虔誠與虛榮之人的差別就在於, 前者對世俗榮華不屑一顧,卻充滿心神慰藉; 後者沉浸於感官享樂,內在卻飽受煎熬。" 在生活中您有什麼期待? 是否檢視過自己的種種期待和生命終點的期待有所關聯? 抱持對永恆的期待, 能夠幫助自己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考驗, 使每天都活得真實, 並且在人、地、事、物上都看到希望。 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聚焦在對自己有吸引力的事物上, 有位講道者在證道時揮著手上的一疊鈔票問台下的信眾說: 你們看到什麼? 當大家都異口同聲回答,你手上的大鈔時, 他酷酷地回答: 那是因為你們看不到我另一隻手上的聖經。 追求靈性成長, 幫助人從尋求外在物質的満足進入生命更深的靈性滿足。 聖依納爵分享了他的追求經驗及不同的結果是: 「一個虔敬的人與一個徒勞之人, 在於前者戒避世物而富於神慰, 而後者樂衷於感性的事物而為內在的事物所折磨。」 在歷史上,信仰的虔敬者不勝枚舉, 路加記載西默盎這位典範, 他在聖殿中等待救贖之主的到來, 當他在這個被奉獻的嬰兒身上認出他來時, 強烈的神慰使他說出: 「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 在信仰中他得到完全的滿足。 這句智語的實踐者是聖方濟各·博日亞, 他是西班牙瓦倫西亞的總督, 奉派前往為意外去世的伊莎伯爾皇后驗明遺體的身分, 當他開棺時目睹昔日皇后美麗的臉龐已經腐朽得不成人形, 深感震撼並且領悟生命的意義,這是他生命的轉捩點。 數年後在配偶過世、安頓好子女後他拋棄公爵的地位, 加入耶穌會,後來他被選為耶穌會的總會長, 因其諸多聖德被教會列為聖人。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寫給夥伴的親筆信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min
  8. 十月十二日┃清澈的目光會看清世物的黑暗

    11 DE OUT.

    十月十二日┃清澈的目光會看清世物的黑暗

    “以清澈的目光仰望天堂, 更能看清塵世的黑暗:天堂的燦爛令萬物的光彩黯淡失色。" 在生活中我們熟悉世界的各種光彩, 天堂對我們而言是遙遠、抽象及模糊不清的, 直到有一天我們和聖依納爵有了相似的經驗, 我們就會明白他所說的這句智語: 「以清澈的目光凝視上天的人, 會將世物的黑暗面看得更清楚, 因為世物雖然散發某種的光彩, 天上的光華則令其黯然失色。」 您如何理解生活中的「常與無常」, 聖依納爵在養病期間閱讀聖人傳記,因此在思想上起了變化, 他開始注意到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沒有價值的, 什麼會吸引他去投身努力奉獻、什麼又是讓他感到無趣? 這是信仰悔改和皈依的開始,之前他還迷迷糊糊的, 閲讀騎士小說和聖人傳記對他來說並沒有分別, 可是當他開始凝視窗外的天空,並且持續注意內心的變化, 他就覺察這些東西的分別。 什麼是虛假的,只給你一時的感官快樂,很快地帶來失望, 另一方面開始好像並不吸引人,但是自己漸漸就沈醉在裏面。 他學會區分短暫和永恆,什麼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 如同你看慣了真貨,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冒牌的, 那些冒牌貨雖然散發光彩, 可是只能夠欺騙那些沒有經驗的人。 天上的光華令世界之物黯然失色, 為一個享受過天主神聖經驗的人, 會把世俗的東西視為廢棄物。 換句話說,除非你嚐到跟天主在一起的喜樂、平安, 你就不會看出世界上事物的虛假、有限性和相對性, 只能夠短暫的滿足你想要擁有的欲望。 要懂得真正的做基督徒,否則只是擁有基督徒的名稱而已。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的辦公室 Ignatius' Office Church of the Gesù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min

Trailer

Classificações e avaliações

4
de 5
4 avaliações

Sobre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