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耶穌會中華省JesComCHN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十月廿二日┃給德行加把勁就會帶來救贖

    2 GIỜ TRƯỚC

    十月廿二日┃給德行加把勁就會帶來救贖

    “幫助他人提升品德, 就是關心近人的救贖。" 您喜歡和近人分享信仰嗎?目的是什麼? 在內容上是信仰知識或是祈禱、靈修方面的經驗? 通常得到的回應是什麼? 對方渴望多知道一些或是認為您說的高不可及? 信仰有「影響力」,但不是要說服人接受教義, 而是人內心的觸動和認同, 不只是認識更是天主進入了他/她的生命。 耶穌召喚門徒跟隨他,不是用教條規矩使他們順從, 而是身體力行用愛及治癒, 在日常生活中為天父做見證,他如此愛門徒, 教他們傳福音就是以生命帶動生命, 使他人的生命更圓滿。 這句智語說「每當你給德行加把勁, 你便同時關心鄰人的救贖。」重點在德行和救贖, 當你和他人連結在一起時,彼此就成為生命共同體, 你讓他成為你的近人。 個人的修德行,會因時空的不同而浮現, 對生活在充滿謊言的世界非常重要,這是活出真我的基礎。 確定個人的生命價值,德行自然會培養出來, 在人云亦云的環境中能成為指標, 當我有影響力自然會為近人帶來救贖。 加把勁是內在的動力引導人向前走,重點在自己的渴望, 德行帶動我和鄰人同行,至於他要走多少或走到哪裡? 未必是我能夠規定的,有內在的渴望和動力才是重點。 我可以感受自己在哪需要加把勁?才能讓動力出來, 例如,經驗十字架的大能, 讓自己在犧牲中感受到與耶穌同在,加把勁就會出來了。 對他人的影響力是無形而且多元的, 德行的經驗會帶來生命的轉化, 當一個行為影響了人,他的學習能力就產生了。 所以當你為徳行加把勁, 就等於你為鄰人帶來耶穌的救贖。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的辦公室 Ignatius' Office Church of the Gesù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phút
  2. 十月廿一日┃自願喜愛貧窮使人的生活內外一致

    1 NGÀY TRƯỚC

    十月廿一日┃自願喜愛貧窮使人的生活內外一致

    “安貧樂道者猶如塑像, 披上殘布破衣或綾羅綢緞,皆從容自若。" 您常用耶穌教門徒的天主經/主禱文祈禱嗎? 對於經文的字句是否默想其中的道理, 禱文中最觸動內心的是哪一句? 向天主祈求的第一句是 「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 為所有的人來說這是基本的需求, 為了每日溫保而努力的人是那麼實際, 為生活富裕的人則根本不必思考。 箴言的作者給予非常實用的警語, 教人在祈禱時向天主祈求兩件事, 就是貧乏或富裕勿賜與我, 只供予我必需的食糧,免得我吃飽了,背叛你說: 「誰是上主?」 或是過於貧乏,因而行竊,加辱我天主的名。(箴30:8-9) 在瑪竇福音耶穌宣講真福, 首先指出神貧是是擁有天國的基礎,路加福音寫的更具體 「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路6:20) 要進入天國對神貧或實貧不只是認知,也是要身體力行。 這句智語說「自願喜愛貧窮的人,該如一座雕像, 不論身披破舊或講究的衣著,面容始終如一。」 這是神操「原則與基礎」的延伸意, 相似婚姻誓詞的許諾, 無論貧窮或富貴都要忠信地活出承諾。 就人性而言,沒有人會喜歡過得貧窮, 除非被更高、更大、更有意義的價值所吸引, 這時不只是有神貧的精神,同時也會活出實貧。 貧窮不只是外在的表現也是內在的涵養, 所以聖依納爵認為穿著破舊或講究不是重點, 而是內在有一顆自由的心。 活出貧窮在信仰上是專注的表現,如同希伯來書所說的, 「雙目常注視著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耶穌」(希12:2), 在貧窮的精神中,讓我一輩子都活的真實和自由。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羅馬耶穌堂.耶穌會的母堂 Church of the Gesù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phút
  3. 十月廿日┃愛天主總能愈來愈更趨圓滿

    2 NGÀY TRƯỚC

    十月廿日┃愛天主總能愈來愈更趨圓滿

    “既然愛的對象無限, 我們總能愛得更多也更趨圓滿。" 誰是您愛的對象? 您如何讓內心的愛自由流向對方,達到圓滿? 人間各種的愛引領我們認識愛的根源~天主, 並且對祂以愛還愛,這超越人類理解的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實行出來。 聖依納爵在自述小傳中向我們分享他豐富的經驗, 「既然我們所愛的對象為無限, 我們總能愛得愈來愈多,更趨圓滿。」 為所有的人,不論你有多少的愛、多麼努力, 事實上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說無法和天主相比, 因為我們所愛的對象是無限的愛, 雖然你永遠趕不上,可是可以抱持著更的精神, 在愈來愈愛中走向圓滿。 活出愛要抱持更的精神,但是小心避免走向兩種極端, 一種是認為一切都要依靠自己努力; 另一種則是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給天主。 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就是靠自己蠻幹; 後者就是不用大腦、聽天由命。 聖依納爵是更的代表,剛開始時是處於第一種極端, 他捨棄了世俗所有的一切, 努力在「自己身上」做克苦, 甚至曾經瀕臨餓死, 在人的世界求助無門他才找到天主, 因為那時候不懂天主的愛,造成他瞎整自己, 卻以為這是潔淨自己, 後來在祈禱中得到許多恩寵, 覺察分辨後才發現這些都是不對的方法, 這是他在愛天主上所付的學費, 幫助我們以他的方法愛天主時不會犯同樣的錯。 學會愛天主, 愛的愈來愈真、愈來愈深是生命的功課, 也是一個內化的歷程, 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並且用時間操練學習。 生活中的苦難會幫助人和耶穌相遇, 在十四處苦路,耶穌幫助跟隨者經驗獨特愛的方式, 苦難中你永遠不孤獨,因為他早已做出示範。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在此去世:現爲小教堂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 phút
  4. 十月十九日┃神慰的經驗及功效

    3 NGÀY TRƯỚC

    十月十九日┃神慰的經驗及功效

    “天主神慰沛然莫之能禦, 甘甜不只沁入人靈,更滿溢全身。" 您有神慰的經驗嗎? 在什麼時候發生? 您如何形容在神慰中自己所領受的恩寵? 這次神慰改變了您的生命觀或既有的生活方式嗎? 聖依納爵很重視祈禱後的回顧, 覺察在祈禱操練中及祈禱後內心的各種動態, 重點不是我得著或領悟了什麼? 而是內心出現的情境如何? 在祈禱中經驗到什麼? 對於天主臨在於祈禱中的經驗,他稱之為「神慰」, 給予的定義是:一切信、望、愛三德的增進, 一切內心的歡樂情緒,凡是能引人嚮往天上事, 專務救靈魂,使人安息於造物真主的,都是神慰。《神操》316號 在這句智語中他分享神慰的美好是, 「天主圓滿的神慰如此浩大, 以致其甘甜觸及人靈,甚至滿溢全身。」 因此論及領受神慰的恩寵, 常常要回到個人的祈禱經驗, 如同描述天堂的美好,必須先有耶穌所講的 「天國就在你們中間」的經驗, 有了這個天堂就不難明白了。 「神慰」是與主同在的經驗, 當我有了這經驗就擁有永恆, 當下的時空中我就成為一個新人。 如果個人沒有這個經驗,就是擁有再多的信仰知識, 為天主也不會有什麼大用,或有什麼成就, 因為沒有和祂相遇。 耶穌說這個世代會過去,但是他的話不會過去, 在某些人眼中教會曾有不堪的歷史及限度, 從人間的結構來看,她已經持續這麼久, 並且可以預期她還會繼續維持下去, 因為倚靠的不是人也不是制度,是聖神的臨在。 教宗方濟各說:教會的聖在哪裡? 是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那一位身上; 最有力量的教會在哪裡? 是在那些教友是少數並且受到迫害的地方。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的鞋子 Ignatius' shoes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phút
  5. 十月十八日┃愛幫助人看清真相並且事在必行

    4 NGÀY TRƯỚC

    十月十八日┃愛幫助人看清真相並且事在必行

    “自戀私愛壞事無數; 往往蒙蔽心眼,使我們誤信事不可為。 一旦看清,其實事簡又必行。" 生活中面對一些重要大事在做抉擇時, 我會選擇犧牲自己還是放棄助人? 在什麼情況下,我選擇伸出援手,犧牲自己成就他人? 什麼時候認為沒有把握,就放棄努力? 人際關係互動時對他人溫暖或冷淡, 基本原因就是「他/她」是否已經成為我的一部份。 會愛人表達自己心靈的富足, 對別人付出是滿全自己的行為 , 在愛中我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你如何界定人我的關係? 當你把他人視為我的一部份, 也就能夠把自己視為他人的一部份, 在助人時就可以體會到其實自己得到的更多, 不是物質上增加了什麼?而是生命得到充實。 當你和他人產生連結,把他視為自己, 就能夠感同身受,在內心產生共鳴, 在他遇到困難時,我會毫不猶豫地給出自己、提供幫助, 不是為自己得到利益而付出。 依納爵靈修幫助人肯定「我受造的目的是什麼?」 釐清後,就不再活在封閉的自戀和小小的自愛中, 那不是我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我要活出更大的我, 因為天主愛了我。 換句話說,選擇跟隨耶穌, 我就會放下自己的利益或認為重要的事, 踏上天主渴望我走的那條道路。 聖依納爵分享了自我給予就是和天主一起成就祂的工程, 「私愛影響很大,往往迷惑我們的心眼,以為事不可為, 而我們一旦看清,就會顯得容易甚至事在必行。」 接受聖神帶領會揭開人的自我矇蔽, 也是教宗方濟各不斷講的「看清楚」, 個人主觀認為不能做或不好做的事, 需要去默觀它,帶著深深的愛去凝視, 就會看清並且用心完成。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寫給夥伴的親筆信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phút
  6. 十月十七日┃覺察身體的狀況做出正確的回應

    5 NGÀY TRƯỚC

    十月十七日┃覺察身體的狀況做出正確的回應

    “身體的抗議,要持之懷疑, 因為身體慣以體力不濟逃避吃苦。" 隨著社會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世代, 每個世代都面對不同的生活方式, 所以不能用過去的經驗來衡量不同世代的人的思維與價值觀, 例如說:現在的年輕人不能吃苦、不敬業,每個工作都做不久, 卻忽略了他們不是活在經濟起飛、終身雇用的時代; 說不會「把吃苦當作吃補!」 因為沒有理解他/她不是不能吃苦, 而是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在沒有尊嚴的環境, 或不懂人性的主管下面吃苦。 這句智語的背景是十六世紀, 當時的人生活不像現在那麼複雜, 那個時代需要的是好好鍛鍊身體,讓它發揮功能。 聖依納爵所說的身體包括肉體和靈魂, 所以在祈禱、省察後,他要人繼續操練做回顧, 以得到真實的效果, 他分享的經驗是「對於身體加諸我們的控訴,常常要存疑, 因為他慣以假冒體力不濟為由而掩蓋逃避艱辛的願望。」 換句話說,對於身體的狀況,他以主體性的方式告訴我, 他太累或是受不了等的控訴, 不是不要聽他,或是一定是不對, 聖依納爵只是要人弄清楚是什麼? 因為人都有好逸惡勞的惰性, 但本句也不是指所有的人,有的人可能剛好相反是工作狂。 回到個人的覺察,意識省察不是思考推理的靈修操練, 省察時你會注意自己身體的反應嗎? 例如靜下來祈禱時,沒有一會兒就打瞌睡, 更好說你的身體發出了訊息,但是你給他適切的回應嗎? 這個時候不是怠惰順勢補眠, 而是要改變祈禱的姿勢讓自己清醒過來。 當你對身體的呼求有回應就會有整合的靈修, 就生命的機制而言就是對於刺激都有反應, 這樣才能活出真實的生命。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的辦公室 Ignatius' Office Church of the Gesù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phút
  7. 十月十六日┃在渴望基督十字架中得到真的滿足

    6 NGÀY TRƯỚC

    十月十六日┃在渴望基督十字架中得到真的滿足

    “人間逸樂與基督十字架的差別: 前者令人吃膩,後者卻令人更加渴望。" 美國經典電視科幻影集《迷離境界》(The Twilight Zone), 當中一段描述有一個黑道死亡了, 但是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居然處在天堂, 他擁有權力、金錢、美女等等,他非常的享受, 但是日子一天天的過去, 這種沒有目標的生活讓他開始感到無聊, 並且厭倦這個看似快樂的地方。 有一天他找到了門口的警衛,問他自己能不能夠去地獄看看。 沒想到警衛告訴他,這裡就是地獄。 生活中什麼是虛假,什麼是真實, 只有在永恆中才能看清真相。 正如耶穌給門徒的教導「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 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瑪16:26)。 這句話的二分法與對立的張力, 如果沒有在祈禱中仔細地默想,是不能了解靈魂的意義。 方濟各·沙勿略原本一心想在巴黎取得學位後在大學任教, 過名利雙收的生活, 聖依納爵帶領他做神操時, 這句褔音深深地觸動他使他放下夢想, 認同福音上的一句 「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 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16:24) 他對十字架的渴望讓他在印度、馬六甲、印尼、日本 滿足更多人對基督的渴望。 這句智語是聖依納爵自己的經驗, 因為他品嚐過「人間的幸福與基督十字架的差別 在於前者令人嚐而生膩,後者卻令人愈喝愈渴,更加渴望。」 當我們經驗了神聖和高貴,才能明瞭什麼是俗不可耐, 能夠認識生命的常與無常、 什麼是永恆的或短暫的、是淺的還是深的。 在靈修生活中藉著十字架品嚐我的渴望得到滿足, 如同奧斯丁所說的「祢為自己創造了我們, 主啊!我們的心不會安寧,直到他們安息在祢內。」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link.chtbl.com/CIbalmEu 圖/羅馬耶穌堂.耶穌會的母堂 Church of the Gesù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phút
  8. 十月十五日┃基督肢體是有生命力的奧體

    14 THG 10

    十月十五日┃基督肢體是有生命力的奧體

    “肢體若被扯離其身, 則不能活動也沒有感覺,更無生命可言。" 您看過戰爭電影嗎? 片中人們以各種武器相互廝殺, 血肉橫飛、哀號崩潰、斷手斷腳的場面,令人慘不忍賭。 《搶救雷恩大兵》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面對觀眾批評, 這部電影的畫面太血腥了,他回應說: 「真實的戰爭場面就是如此! 任何人為的修飾只會讓觀眾更不了解戰爭是什麼?」 聖依納爵參加過戰役,被炮彈轟炸斷腿, 養傷期間他深深了解肢體和身體的關聯性, 他將這個經驗為我們做靈修解說, 「一個被扯離身體的肢體, 不再從身體取得一點動力、感覺或任何生命。」 身體是有生命的, 肢體離開了身體得不到營養就沒有生命力。 信仰團體是生活的, 聖保祿用基督奧體說明基督和信友及信友彼此間的關係, 就像身體和肢體的關係一樣, 在具象的肢體中有不同的功能, 彼此相互關照才能發揮效益彰顯天主的光榮。 沒有活力的信仰團體,只是在一種結構中運作而已, 不會覺察和意識所行的聖事禮儀、祈禱、讀經的意義何在? 所做的只是一個形式。 電影「沉默」那些教友為堅持信仰所做的犠牲令人感動, 在迫害下以各種方式保存信仰, 在經過幾個世代後,他們的子孫已活成另外一種信仰型式, 不認識也不接受大公教會, 因為忘記就失去使徒信經所說的「我信聖而公教會」。 有活力的基督信仰團體,是所有聖者的團體, 就是使徒信經所宣發的「諸聖的相通」, 不是狹隘的制度性的教會, 而是能夠讓人感受到實質上的歸屬, 因為彼此是生活的、連結的, 就如耶穌所講的葡萄樹的比喻,枝條必須和樹幹相連, 會結果實是因為有這個關係在, 和耶穌相連,生命力自然就會源源不絕。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在此去世:現爲小教堂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phút

Trailer

Xếp Hạng & Nhận Xét

4
/5
4 Xếp hạng

Giới Thiệu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ó Thể Bạn Cũng Thí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