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唠嗑局

豆豆姐MM和豆豆哥MM

我们是豆豆姐和豆豆哥,生活在新西兰,工作在新西兰,旅游,交友,打麻将,喝小酒,爱生活,爱故事。 和你一样,有烦恼,有快乐 – 每月准时,我俩陪你一起唠唠嗑! 英文精华版 🔍 Minds Between

  1. قبل ٤ أيام

    EP36. 对死亡的恐惧成了她说脱口秀的动力:四川女孩的双语喜剧人生

    在锅铲顶着话筒 🎤 的录音现场,我们请来了四川女孩、现居新西兰的喜剧演员 Summer。她从未在中国尝试过喜剧,却在新西兰小镇陶朗佳开启了人生喜剧之路:老外观众,英文调侃,第一次尝试她就赢了“最受欢迎演员奖”。而三年后,她站上国际喜剧节的专场舞台!Summer 用英文写段子,用幽默打破偏见,也重塑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她说:“我上台不是因为勇敢,而是因为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喜剧成了她对生活最本能的回应。00:40|锅铲顶着话筒,我们开聊啦~Summer 自我介绍 + 脱口秀副业的日常 04:01|第一次登台的现场氛围是怎样的?她怎么“赢”了一份披萨 09:07|讲段子的素材都从哪来?观察生活的“搞笑雷达”是如何开启的 13:40|喜剧给她带来了什么?除了表达,还有自信、关系、和连接 16:40|现场演砸怎么办?喜剧演员的心理调节术 18:59|新西兰观众会起哄吗?她如何用一句话“反杀”白人观众的质疑 21:48|为什么说不能向下嘲讽(Punch Down)?喜剧的伦理边界和文化敏感 23:55|中英文两种表达模式:喜剧演员的“人格切换”现场演示 26:00|白人职场的闲聊(Small Talk) 模拟,中文和英文的社交风格差多远? 30:58|她是 I 人还是 E 人?Summer 用“敬酒”成长史解释如何变得外向 32:30|从小被妈妈“训练”敬酒,社交型人格是后天习得的吗? 39:16|关于节奏(timing)与风格,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喜剧方式 43:30|回忆那场讲 IBS(肠易激综合征)的段子,听众竟然一年后还记得 44:50|她的第一场专场演出,是怎样亲力亲为打造出来的? 48:50|节目最后的祝福:“希望更多华人、尤其是女性,也能站上麦克风” ✨谢谢Summer,谢谢你的勇敢和自信,谢谢你让我们看到,表达可以很勇敢。也谢谢那把默默支撑麦克风的锅铲,一起见证了这场好笑又真实的对话。 ❤️感谢收听,感谢支持,喜欢这期的话,欢迎点赞、转发,也记得要去支持Summer吆:www.comedy.co.nz/comedians/profiles/summer-xia/

    ٥١ من الدقائق
  2. ١٨ أكتوبر

    EP35. 高敏感、自我怀疑、不配得感、爱内耗:为什么越努力的人,反而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项目明明做得不错,却总觉得是因为团队靠谱、领导厉害,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升职加薪、获得认可,心里反而有点慌,觉得自己早晚会被“看穿”;甚至会默默想——是不是这一次只是我运气好而已?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这个扎心又真实的话题:冒牌者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 为什么越是优秀的人,反而越容易怀疑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隐藏不完美?以及——我们如何学会和这份“冒牌感”长期共处,而不是被它打倒? 时间轴: 01:26 主播亲历:英文写稿焦虑、不敢开口提问、对成功归因他人 03:25 冒牌者综合症和不配得感,两个常被混淆的概念:能力焦虑 vs 存在价值焦虑 08:36 心理学视角:从认知失调到比较陷阱,冒牌感从哪来? 10:27 聊聊成长型 vs 固定型思维、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完美主义”的代价 13:40 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些冒牌瞬间:语言焦虑、完美主义、归因型成功恐惧、跨行身份、文化不适应如何与“冒牌感”共处? 17:01 主播亲测有效的4个方法:建立事实清单、自我复盘、建立反馈循环、寻找支持系统 21:48 一个让人释怀的瞬间:当“强者”也说出他们的冒牌感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共情才是最强的解药 💛 这一期送给每一位“正在变好路上”的你。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正在成长。 真正的自信,从来不是“毫无怀疑”,而是“即使怀疑,也继续选择前进”。 真正的自信,是在怀疑中仍然选择前行 “你不是混进来的,而是一步步走进来的。”

    ٢٨ من الدقائق
  3. ١٠ أكتوبر

    EP34. 景观、减排、设计、理想:当每一张图纸都关乎地球的呼吸,设计师还能画出理想的世界吗?

    你每天经过的公园、街道和城市步道,为什么有时候觉得修建的“刚刚好”,有时候却很不方便?那些看起来随意的坡度、树影、座椅、石阶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职业的浪漫与硬核:景观设计师。他们用一张图纸,让人与自然和解,让一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 本期,我们邀请到有12年从业经验、从新西兰到迪拜的景观设计师 Erin,带你走进一个“看似文艺,实则超硬核”的职业。 🌉时间轴: 1:08景观设计师到底在干什么? 4:10跟甲方撕扯的真实日常:方案被改三次、预算被砍一半、还得笑着说“没问题” 7:11法律里的美学:为什么“文化诠释”在新西兰是法律义务, 外国开发商来新西兰应该注意哪些设计问题? 12:30 为什么新西兰搞个建设这么慢?文化、生态、社区意见要被听见以及设计的“民主化”过程又是什么? 21:32 哪些软实力是景观设计师需要的? 26:13 迪拜的甲方爸爸不喜欢我的设计怎么办? 28:13 从入行小透明到总设计师,她如何用十二年跑完了设计师成长的所有关卡 32:15 这个行业的当下与未来 42:55 何为“好设计”:让人忘记设计本身的存在吗? 47:25 AI能取代设计师吗?“情感共鸣”这一关谁也过不去 52:28 如何读好景观设计这个专业? 59:38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当孩子在自己设计的公园里奔跑是种怎样的幸福感 🌇如果你正在学景观设计,或正打算报考这个专业,你可能也想过:毕业后我能做什么?国外的设计行业到底什么样?这期节目,或许能让你提前看见未来的样子。 感谢收听,记得点赞转发收藏哟!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١ س ٩ د
  4. ٢٩ سبتمبر

    EP33. 在裁员潮里,为什么有的商业分析师更抢手?

    项目延期、预算超支、会议扯皮……很多时候,问题不是没人干活,而是没人能把问题问清楚。 这就是商业分析师(BA)的价值所在:不是写代码,不是拍板,而是在混乱里找到秩序,在繁杂信息中寻找规律,用分析结果辅助商业决策,协调各方意见促成一致。 在这一期里,我们对话 Westpac 高级商业分析师 Sophie。她从半导体销售到维大商分硕士,再到入行做到高级商业分析师,在新西兰职场一步步把各种软技能修炼成了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为什么在裁员潮里,她反而成了“被抢”的人才? 时间轴 1:01 嘉宾自我介绍:从半导体销售到维大商分硕士,再入行做商业分析师 2:10 真实项目拆解:发现问题 → 访谈搜集 → 结构化呈现 → 推动决策 → 落地追踪 18:07 软技能深挖:倾听、表达、提问、主持工作坊、冲突协调 24:15 新人踩坑与自救:听不懂、问不出?先补行业与系统的“语境” 27:24 T 型人才成长:横向底层能力 × 纵向行业深耕;警惕“分析瘫痪” 31:13 简历与面试策略:关键词、相关性、让简历有活人感 35:02 华人商业分析师的能见度:向上沟通、阶段汇报、可复制的分享会 39:17 远程在皇后镇:生活方式 vs 职业发展取舍 43:04 行业现状:新人难进?为何资深跨域商业分析师仍然稀缺 51:34 给学生与转行者:课外 > 分数;人脉 > 闭门苦学;先做出“可展示的样本”金句 “定位问题,就是成功的一半。” “提问像黑暗里的手电筒——你指到哪,对方就看到哪。”感谢 Sophie 的分享,如果你对商业分析师这个职业感兴趣,或者正在准备转型,别错过本期节目。也请关注 Sophie的小红书’曦爷的肆意人生’和她创办的BA Career Meetup。 ❤️ 喜欢这期的话,欢迎点赞、转发,或者在评论区聊聊:你最想锻炼的 BA 技能是哪一个?

    ١ س ٣ د
  5. ١٩ سبتمبر

    EP32. 如何好好听话?三步倾听法则,让ta听懂你的心!

    “我还没说完,你就急着给我方案。”“我不需要你的意见,我只想被好好听完。”这一幕,是我们生活里最常见的崩溃时刻:你想被听见,却被打断;你想表达感受,却只被当作问题来解决。 那么,为什么倾听这么难?怎样才能把一句“我很累”,变成一次“我被懂了”的连接?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把“倾听”从本能拆成方法, 跟你分享为什么我们总“听不进去”;倾听的五个层次,从忽视到同理心;三个立刻可用的积极倾听技巧。希望无论你在职场、亲密关系还是友情里,都能找到立即能用上的沟通武器。 时间轴: 00:01 一段真实对话,为什么我们总越聊越崩? 01:52 三个让我们“听不进去”的原因:选择性注意,自我中心偏差,认知负荷 06:45 五个常见的倾听层次:忽视,假装倾听,选择性倾听,专注倾听和逻辑同理心倾听 14:12 三个立刻可用的倾听实用技巧:创造专注环境,复述确认,开放式提问 20:08 低层次的倾听让关系降温;高层次的倾听让关系❤️升温。 下次,当你想急着打断或回应时,先给自己两秒停顿。那一刻,你可能就送出了最珍贵的礼物——被听见的感觉。 ❤️ 豆豆工厂感谢您的收听,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转发、评论! 也请记得关注我们的英文精华频道《Minds Between》- 同样内容,精华英文版本!

    ٢٢ من الدقائق
  6. ٩ سبتمبر

    EP31. 如何让ta好好说话 - 非暴力沟通与情绪管理

    “我没生气,我只是觉得你根本不爱我。” 你是不是也说过这样的话?其实你不是生气,而是有点失望,有点孤单,或者只是想被好好听见。但很多时候,这些感受,我们都不太知道该怎么表达。 本期节目,我们想聊聊一种听起来温柔、但其实特别有力量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 我们从自己的真实经历出发,聊了聊: 为什么我们常常“想好好说”,却不小心吵起来了为什么表达感受这么难,为什么说出口的总是“你不尊重我”,而不是“我其实有点难过”如何用更温和但更清晰的方式,让别人听懂你,也让你自己不再压抑。这期节目我们不讲理论,也不是来教你“说话技巧”的。我们一起拆解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也聊了聊情绪管理、表达障碍,甚至中文语境下我们说“感受”时面临的独特挑战。 语言不是武器,它是连接。愿我们都能慢慢练习,在关系里,变得更靠近,也更安心。 时间轴: 00:02 “你是不是一点儿都不在乎我?” “你能不能不要总胡思乱想?” —— 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对话模式。 02:02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它不仅适合恋人、同事、朋友之间的对话,更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表达练习”。 02:47 “观察”是什么?“你总是迟到” 不叫观察,“你今天迟到了15分钟” 才是。 05:39 “感受”为什么最难?“你不尊重我”其实不是感受,而是一个判断。 7:07 为什么东亚文化的表达更难“讲感受”?因为我们的语言习惯,更擅长描述行为、判断,而不是情绪。 8:27 情绪管理:表达感受前,先找到自己的情绪。“情绪词轮”其实是个超实用工具。 10:33“需求”背后,是你没说出口的渴望:“我希望你认真地陪我吃完这顿饭”。 13:09 “请求”不是命令,而是一种真诚邀约:“你愿意把手机先放下,吃完饭再看吗?” 15:40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好好说话”,它是一种结构性的对话方式,也是一种自我练习。 20:09 为什么“讲道理”讲不通?因为你大脑已经被情绪劫持了 25:45 先开口的人,并不是在道歉,而是在表达在乎。 这一期我们没有吵架,但聊得挺深 ❤️。非暴力沟通听起来像心理学理论,实践起来其实也就是——“看清楚、讲明白、说出来、请一请”。 如果你也有一些表达上的困难,或者你在某段关系里总觉得“没法好好说话”,欢迎留言告诉我们你最共鸣的那一刻。

    ٢٨ من الدقائق
  7. ٣١ أغسطس

    EP30.花少看风景,我们聊真相:非洲的旅行,职场和生活 -为什么一辈子一定要去趟非洲!

    🌅 一棵孤树立在草原尽头,长颈鹿与斑马从树影边缓缓走过,天空被夕阳染成橘色——这是很多人对非洲的第一印象。可在落日与野生动物之外,那里也藏着真实的城市日常、职场节奏和中国人的生活故事。 🦒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在肯尼亚做过旅游服务的Summer, 以及我们的《南半球唠嗑局》创始人兼主播 豆豆哥(曾在赞比亚担任商业关系经理和公司副总),一起聊聊非洲的风光与日常:Safari怎么玩才值、热气球早餐有多特别、两周行程该如何规划;以及更务实的部分——工作机会、薪资福利、医疗安全、文化差异与“慢节奏”的合作方式。 ⏳ 本期时间轴: 02:01初到肯尼亚与赞比亚:第一眼的城市印象,富人区的精致与普通街区的落差 11:10健康与安全:黄热疫苗、疟疾防护与当地医疗资源 13:30Safari 体验(肯尼亚):马赛马拉、安博塞利、内罗毕国家公园的“城中野”,热气球早餐与星空下的奢华帐篷 17:46Safari 体验(赞比亚):旱季清晨与傍晚动物云集河边,热气球看日出、星空下泡澡、夜间观兽与奇特动物故事,奢华与荒野并存 29:43去非洲两周行程如何规划:包车或小团的选择、时间成本,以及旱季与雨季的区别 41:35在非洲的工作真相:高薪福利背后的慢节奏、临时变更与契约精神差异 55:45下班之后的非洲:火锅、酒吧、高尔夫,以及与野生动物“不期而遇”的日常 58:00在非洲的社交:交朋友容易吗? 60:10离开非洲:因为“没有家的感觉”,但仍希望非洲越来越好 🦒 从 Safari 的体验,到职场的挑战,这里既有壮阔的自然风光,也有现实的生活节奏。非洲的真实面貌,等你来揭开 ❤️ 豆豆工厂感谢您的收听,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点赞、转发

    ١ س ٥ د

حول

我们是豆豆姐和豆豆哥,生活在新西兰,工作在新西兰,旅游,交友,打麻将,喝小酒,爱生活,爱故事。 和你一样,有烦恼,有快乐 – 每月准时,我俩陪你一起唠唠嗑! 英文精华版 🔍 Minds Between

قد يعجبك أيضً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