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怎麼想?

今天的台灣已經成為世界的焦點,無論是政治發展、地緣衝突、貿易戰,台灣下一步的選擇是什麼,世界都在關注。然而,台灣人怎麼看待自己的歷史、認同,與內部多元的組成,尤其是在中國的壓力下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 節目主持人王家軒將邀請不同背景的台灣人來與您一起探討「台灣怎麼想?」。 2024年起,「台灣怎麼想?」節目每週五晚間9點30分到10點,在中央廣播電臺中短波頻道、官網同步播出。 您也可以在以下podcast平台搜尋、下載「台灣怎麼想?」: Spotify https://reurl.cc/j3GQL1 SoundOn https://reurl.cc/Xqj0qE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L4ApE7 歡迎與我們分享你收聽節目後的感受,來信請寄: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1. -22 Ч

    【台灣怎麼想】中共四中全會提出十五五規劃,中國要全面回歸計畫經濟?救得了中國經濟嗎?

    主持人王家軒訪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張國城教授,一同探討中共解放軍高層大清洗對台灣安全的實質影響。王家軒指出,外界對此事的看法已從最初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權力不穩的樂觀,轉為另一種擔憂,這或許證明習近平權力異常穩固,才能如此大動作整肅親信。但他質疑,高階將領頻繁落馬,難道不會衝擊解放軍的作戰能力嗎? 對此,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張國城分析,習近平是靠鬥爭上位的,也相當善於此道。此次清洗雖顯示其權威,但也暴露軍中存在重大問題。張國城表示,這對中共攻台的軍事準備必然造成影響。因為大規模作戰計畫的擬定、批准與跨戰區演練,高度依賴穩定且有經驗的高層將領,如今人事動盪,新上任者需要時間熟悉,加上中共內部當中,下屬不敢展現主動,凡事等待上級指示的政治文化,都將會嚴重影響作戰效率。 至於四中全會提出的「十五五」經濟規劃,王家軒談到,這種計畫經濟模式看似過時,為何中共至今仍堅持?張國城回應,此規劃的政治意義大於經濟實質。在全球經濟動盪、美中貿易戰持續的背景下,中共意圖用此規劃塑造穩定形象,並搶佔話語權。然而,張國城也強調,這無法解決中國內部像是人口老化、內需不振、國進民退等深層結構性問題。 本集節目重點: ◎軍中清洗的背後原因? ◎人事動盪將會衝擊對台攻擊能力 ◎十五五規劃的意涵 ◎經濟規劃難以解決深層問題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2. 31 ОКТ.

    【台灣怎麼想】中共四中全會閉幕,九位上將落馬,習近平陷信任危機?

    王家軒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張國城教授,一同探討中共二十大四中全會前後,解放軍高層出現劇烈動盪,多達九位上將落馬,這場軍隊內部的大清洗背後原因何在?以及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權力穩固性的影響性。 張國城表示,中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體制,軍隊的穩定與忠誠至關重要。習近平選擇在此時機點公佈高層將領的腐敗問題,是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策略。他寧可向外界暴露軍隊不穩、自己識人不明的負面形象,也必須清除這些人,這意味著這不僅是貪腐問題,更是嚴重的政治忠誠與權力鬥爭問題。 王家軒還提到張國城曾分析六四屠殺,認為當時調動軍隊進京,表面是鎮壓學生,實則是為了掩蓋中共高層的分裂與內鬥。張國城回應,這個邏輯與現況相似。將領們貪腐的鉅額財富,並非為了個人享受,而是為了擁兵自重,也就是建立自己的派系與勢力,這對極權統治者是最大的威脅。目前軍委空缺遲遲未補,並非無人可用,而是無人可信。張國城認為,這波軍隊清洗恐怕還未結束,後續動盪值得持續觀察。 本集節目重點: ◎軍隊內部大清洗是政治忠誠問題 ◎貪腐的目的是什麼? ◎高層職缺空缺並非無人可用? ◎清洗是否還會持續?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3. 24 ОКТ.

    【台灣怎麼想】搶救光復,台灣總動員(下)

    主持人王家軒邀請台灣足球發展協會理事長石明謹分享颱風重創花蓮,他在第一線的見聞及感動。 石明瑾表示,這次救災是他在921地震與八八風災之後,第三次深入災區,而民間自發的後勤能量讓他嘆為觀止。他分享了幾個動人故事:一位鳳林鎮的電動車行老闆,為了將代步車送入災區,不惜繞道四、五個小時,後續更主動為災民採買物資;還有鳳林火車站前,一位阿嬤主動敞開自家院子讓志工們的車輛停放。石明瑾認為,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後勤力量,也證明了台灣社會驚人的動員力。 王家軒談到,此次救災行動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量年輕人的投入,徹底顛覆了草莓族的刻板印象。不過,他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例如初期物資過度湧入造成的倉儲與管理困難,以及有論點認為軍方工兵部隊的清淤效率遠高於志工。 對此,石明瑾認為,資訊的統整與分流確實是未來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他解釋,救災有其階段性,初期需要飲水食物,中期需要機具與水電材料,後期則是家具家電,若能有效傳遞各階段的需求,便能讓愛心發揮最大效益。至於志工的角色,他強調,除了實質的勞力,更重要的是帶給災民「沒有被拋下」的溫暖感受。石明瑾說:「當你看著殘破的家園,你希不希望有人來幫你?哪怕只是多一個人,都能加速家園的恢復。」這種精神上的支持,是大型機具無法取代的。 本集節目重點: ◎民間後勤的驚人力量 ◎年輕世代的投入 顛覆了刻板印象 ◎救災的挑戰與未來課題 ◎志工的精神支持無可取代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4. 17 ОКТ.

    【台灣怎麼想】搶救光復,台灣總動員(上)

    主持人王家軒邀請台灣足球發展協會理事長石明謹回顧了九月下旬重創花蓮光復鄉的馬太鞍溪潰堤事件。 王家軒表示,這起因堰塞湖溢流導致的災害,最初透過網路影片傳播時,畫面震撼到讓人以為是好萊塢災難片,沒想到是台灣正在發生的真實事件。這起事件雖然可怕,但也見證了台灣社會驚人的愛心與動員力,無數年輕志工蜂擁而至,形成好幾波「鏟子超人」救援浪潮。然而,這也引發了許多值得檢討與改善的議題。 石明謹分享,他自己是鳳林人,剛開始是因為擔心住在光復鄉的親戚,才開始關注災情。他因為看到馬太鞍溪橋斷裂的直播,便在臉書分享一張標示親友位置的空拍圖,沒想到引發廣大迴響。越來越多人私訊他詢問住宿、物資捐贈等資訊,他因此開始整理、查證並公布包含教會、自救會、物資站的聯絡方式,意外成為一個重要的資訊整合中心。他的一篇整合資訊貼文,最終瀏覽量竟超過一千萬次,但也讓他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包括需不斷更新資訊、應對部分民眾的指責,以及因流量過大導致提供協助的民宿業者不堪負荷等問題。石明謹指出,儘管辛苦,但當他得知有災民家庭因為他的資訊而順利領取到嬰幼兒奶粉時,便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王家軒認為,石明謹的個人行動,意外填補了官方在災難初期資訊混亂的空缺,但也凸顯出,當民間的愛心與動員能量遠超預期時,如何建立一個有效、即時且能承受巨大流量的官方資訊平台,是未來防災體系最需要學習的課題。 本集節目重點: ◎驚人的民間動員 ◎自己成為資訊中心 ◎巨大流量帶來的問題 ◎官方未來的課題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5. 10 ОКТ.

    【台灣怎麼想】年輕人不關心民主自由,真的嗎?長輩能怎麼做?

    主持人王家軒邀請台灣青年世代共好協會理事長張育萌一同探討當代年輕人面對政治參與的困境與世代溝通的挑戰。許多長輩擔心年輕一代對臺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無感,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年輕人真的是對民主冷漠嗎?還是另有隱情? 張育萌表示,對許多年輕人而言,民主已非抗爭目標,而是如同空氣般的日常。他指出,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年輕人不想參與,而在於參與後強烈的效能感不足。他以兒少代表制度為例,許多青少年滿懷熱情提出務實建議,卻常遭遇政府部門以官僚語言回應,或因程序繁瑣而石沉大海。這種努力無法帶來實質改變的無力感,才是導致其政治冷漠的主因。 針對「18歲公民權」修憲案未能通過的現象,張育萌也提出,除了世代間對成熟度的認知歧異,年輕群體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分享校園中高三生因自身無法參加畢業旅行,便投票反對學弟妹舉辦的案例,說明不同年齡的年輕人之間也存在利益衝突。他強調,促進世代溝通的根本,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對方制度與歷史背景上的平等對話,年長者應理解年輕人面對的新課綱與社會壓力,年輕人也需理解長輩在威權時代背景下形成的思維,唯有如此才能化解隔閡。 本集節目重點: ◎政治冷漠的根源 ◎年輕族群並非鐵板一塊 ◎世代對民主的認知存在差異 ◎用平等的對話化解隔閡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6. 3 ОКТ.

    【台灣怎麼想】台灣有世代衝突嗎?究竟是誰的錯?

    主持人王家軒邀請台灣青年世代共好協會理事長張育萌一同探討關於台灣不同世代的衝突。 對於近期多所高中成立「共產黨」社團引發社會譁然,許多意見領袖批評這是教育的失敗,張育萌首先解釋,高中校園出現「共產黨」的現象,其實是學生民主實踐的創意展現。他說明,高中學生會選舉規模龐大,自然會形成理念相近的政黨來爭取支持。這些學生政黨名稱常富含趣味及KUSO性質,例如板橋高中有「裙眾黨」,臺南一中有「全糖黨」等等。而「共產黨」的名稱,是取其團結的核心理念,轉化為學生要團結爭取權益的訴求,無須過度緊張。 針對青年參政的困境,張育萌分析,過去青年投票率偏低,部分原因是台灣缺乏不在籍投票制度,返鄉投票成本高,所以他曾發起青年返鄉專車,成功降低投票門檻,也讓政治人物意識到青年選票的重要性。而談到關於18歲公民權修憲案時,他分享民調發現,反對聲浪最大的反而是40至60歲的中年世代,因為他們常覺得孩子不夠成熟,反倒是年長者多半支持,認為未來是年輕人的,這也顯示了世代間的認知落差。 張育萌認為,要打破資源分配不均的惡性循環,關鍵在於建立制度性的溝通管道,讓青年能實質參與公共事務。他們正推動《青年基本法》立法,並透過設立「青年諮詢委員會」等方式,確保各年齡層的聲音都能被聽見,讓民主真正落實在生活中。 本集節目重點: ◎高中共產黨並非政治,是學生創意與民主的展現 ◎青年參政的惡性循環 ◎世代衝突並非只有老青對立 ◎建立制度化的溝通管道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7. 26 СЕНТ.

    【台灣怎麼想】大罷免後民進黨該如何重建人民的信心?

    主持人王家軒邀訪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律師,深入探討大罷免後台灣未來的執政者應關注的政策方向。 賴中強表示,普發一萬元的政策在罷免案中確實產生了影響。在選情接近時,只要有10%的選民因此改變投票意向,就足以翻轉結果。這突顯了民生經濟對政治的直接衝擊,因此,台灣若要對抗中國滲透,就必須強化內部的社會韌性。 賴中強並提出四項核心倡議,分別是救助型基礎年金、強化薪資協商、落實就業保險全面納保與窮人銀行。窮人銀行的概念是在提供合法的融資管道,防止軍人或弱勢族群因陷入地下錢莊的債務陷阱,而被中國吸收為共諜。而救助型基礎年金則是希望效法全民健保精神,建立一套保障制度,確保所有長者退休後至少能領取基本生活所需,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補足,藉此凝聚社會團結。 至於中產階級薪資停滯的問題,賴中強認為,應該強化薪資協商,立法要求雇主每年必須與員工或勞資會議討論薪資調整。即便最後不加薪,也必須啟動協商程序,目標是改變職場文化,讓薪資協商成為常態,保障中產階級的經濟權益。 而關於本土小黨的部分,王家軒表示,許多人擔心小黨會分走民進黨的選票,導致親中政黨得利。賴中強則分析,本土小黨的目標不應是從民進黨搶票,而是要去爭取對民進黨執政不滿、但又不願支持國民黨或民眾黨的選民。這些小黨能扮演疏洪道的角色,承接對執政的監督與不滿,並形成良性制衡,這對台灣的民主體制反而更為健康。 本集節目重點: ◎強化內部韌性抵抗中國滲透 ◎打造全民老年經濟安全網 ◎推動薪資協商制度 ◎支持本土小黨扮演監督及吸納不滿的角色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8. 19 СЕНТ.

    【台灣怎麼想】如何解讀大罷免的失敗?

    主持人王家軒邀訪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律師,深入探討這次「大罷免」運動的成敗與意義。 賴中強表示,評斷罷免運動的成敗,不應只看當下是否成功拉下立委。他以過去的割闌尾運動為例,當時雖然未能成功罷免任何一位立委,但被點名的六位國民黨立委,在後續的選舉中僅不分區黃昭順留立院。這證明罷免過程已成功動搖了選區的選民結構。 王家軒接著提問,為何一些傳統被視為深藍的眷村,或高所得、被認為傾向中立的地區,反而對罷免的態度出現了複雜的分歧?賴中強分析,這顯示了選民結構並非鐵板一塊。在藍營支持者中,重視政策論述的知識藍或經濟藍,當他們不認同立委在立法院的行為時,確實會選擇支持罷免,但許多民眾即使不滿在野黨,卻也對執政黨的施政有所疑慮,並且認為國會其實是需要有足夠的制衡力量,因此不願透過罷免來擴大執政黨的權力。 對於外界認為罷免失利代表抗中保台失效的說法,賴中強指出,即使是國民黨與民眾黨的支持者中,仍有相當高比例的人支持強化國防、維護主權。這次結果與其說是抗中保台的失敗,不如說是提醒了所有政黨,政治不只有單一議題,民生經濟、政治制衡等都是民眾關心的面向,不能僅靠單一訴求來贏得所有選民的支持。 本集節目重點: ◎罷免的影響是長期的非短期的 ◎罷免失利不等於支持藍營 ◎抗中保台不是萬靈丹 ◎藍營並非鐵板一塊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Об этом подкасте

今天的台灣已經成為世界的焦點,無論是政治發展、地緣衝突、貿易戰,台灣下一步的選擇是什麼,世界都在關注。然而,台灣人怎麼看待自己的歷史、認同,與內部多元的組成,尤其是在中國的壓力下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 節目主持人王家軒將邀請不同背景的台灣人來與您一起探討「台灣怎麼想?」。 2024年起,「台灣怎麼想?」節目每週五晚間9點30分到10點,在中央廣播電臺中短波頻道、官網同步播出。 您也可以在以下podcast平台搜尋、下載「台灣怎麼想?」: Spotify https://reurl.cc/j3GQL1 SoundOn https://reurl.cc/Xqj0qE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L4ApE7 歡迎與我們分享你收聽節目後的感受,來信請寄: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Еще от провайдера «Rti 中央廣播電臺»

Вам может также понравитьс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