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怎麼想?

【台灣怎麼想】探討光電被汙名化的根源

主持人王家軒邀訪天下雜誌主編劉光瑩一同探討台灣光電產業發展引發的諸多爭議。

王家軒首先點出,台灣的能源轉型,特別是光電議題,已成為充滿政治爭議的焦點。近日丹娜斯颱風吹毀大量光電板,怵目驚心的畫面讓民眾質疑其結構安全與廢棄後是否具有毒性。更核心的問題在於,光電產業似乎存在不公平的現象,導致傳統農漁民生存空間受擠壓,都加深了外界對光電汙名化的印象。

劉光瑩表示,首先,遭颱風損毀的光電板泡在水中並不會釋放毒素,其材料經過固化處理,需在極端條件下才會分解。結構脆弱的問題,則反映了成本與效益的權衡,若要求所有案場都抵禦最強颱風,成本將高到不切實際。

而針對更複雜的制度問題,劉光瑩認為,漁電共生是政府為了解決土地稀缺而推出的政策,卻衍生出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許多業者選擇可覆蓋八成面積的室內型,表面上養殖高經濟價值的龍膽石斑或蝦類,實則重心全在賣電,真正的養殖效益微乎其微,導致原本養殖虱目魚的漁民被迫離開,間接造成魚價上漲,這些行為多半是在鑽制度的漏洞。

劉光瑩總結,這些現象的根源在於政府有達成再生能源佔比的急迫壓力,但在土地、饋線等稀缺資源的分配制度不夠透明的情況下,就給了地方勢力、人脈深厚者上下其手的空間,這不僅是台灣的問題,也是許多國家在能源轉型初期會面臨的挑戰。

本集節目重點:

◎颱風引發的疑慮

◎漁電共生的原意

◎農漁爭電的現象

◎資源稀缺導致的問題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