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热财经冷观察,新资讯深观点

  1. 1H AGO

    广州“五停”应对台风!记者走访多家商超:生活物资供应充足

    超强台风“桦加沙”正步步逼近,广州进入严阵以待状态。面对市民关心的“菜篮子”是否有保障,记者走访发现,目前生活物资供应总体平稳。 今天下午,广州市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发布关于实施“五停”的通告: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预计在9月23日夜间至25日裹挟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严重影响我市,为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市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五停”措施。 在市区多家生鲜超市,记者看到蔬菜、肉类、鸡蛋等生活必需品供应正常,货架上仍然整齐充足。不少商超和线上平台表示,正加快调货、补货,以保障市民需求。 “我只买了一些蔬菜,理性来说肯定不会缺货,但台风要来了,心里还是想多备点。”一位正在购物的市民告诉记者。亦有市民表示,“台风见怪不怪啦,买两三个人吃的就够了,没必要囤货。” 钱大妈一社区门店的店员吴先生告诉记者,他并未感受到市民有明显的“抢货”行为,但23日当天的蔬菜确实卖得更快了,“台风来了,学校停课了,家里多了小孩在家吃饭,肯定要多买点菜。”有农贸市场商户则表示,会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整经营,“采购一两天的菜就够了,我觉得台风不会持续太久。”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的订单量明显增加。截至发稿,小象超市、朴朴超市等线上平台提示,由于订单较多,当前运力已满,可于明日继续下单。 针对个别市民担心的“抢菜”现象,广州市商务局回应:目前全市主要生活必需品商业库存充足,价格总体平稳,供应渠道畅通,完全能够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提醒广大市民理性采购、适度储备,无需过度囤货。 事实上,广州在保供体系建设方面已有多年经验,批发市场、商超、电商之间形成了互补机制,具备较强的供应链韧性。即便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也能通过多渠道调配,保障市民生活物资不断档。 与此同时,广州市商务局还提醒,欢迎市民积极参与市场监督,如发现囤积居奇、操纵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可拨打12345热线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文|记者 詹淑真 廖梦君 视频|记者 廖梦君

    3 min
  2. 2H AGO

    从“广州三会”样本,解码广州经济背后的商协会力量

    “四十年来,我们见证了广州经济的腾飞,见证了无数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企业家敢为人先、务实创新、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近日,在广州工业经济联合会、广州市企业联合会、广州市企业家协会成立40周年大会上,会长王泽新这样讲述着商协会与广州经济同频共振的历程。 如果说“广州三会”是观察广州经济生态的一扇窗,那么推开这扇窗,我们看到的由成百上千家商协会构成的生态网络,他们非政府机构,也非企业个体,却在广州经济版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第三种力量”。以独特的“广派”风格,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运作高效的经济治理新生态。让政府决策更科学,让市场竞争更有序,也让企业成长更有活力。 与改革同频:“三会”四十载的演进之路 广州“三会”的成长轨迹,与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度交织。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千年商都的历史血脉。1980年,广州个体工商户数量、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在这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来管理活跃的经济细胞。 于是,广州市企业联合会、广州市企业家协会、广州工业经济联合会相继诞生。它们承担起评优表彰、政策传达、行业调研等职能,成为政府的“助手”和“传声筒”。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普及,企业的需求从“被管理”转向“要服务”,商协会的角色也随之转变,从行政体系的“辅助之手”蜕变为服务企业的“市场之手”。 2000年1月,经市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上述三个机构合署办公,简称广州“三会”。“三会”积极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搭建起桥梁纽带,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三会’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政府关注为重点,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王泽新介绍,仅去年一年,广州“三会”共举办企业家早茶会、走进上市公司、经贸考察等品牌活动共334场,服务企业超12000家次,为企业提供多元化、高价值的精准服务。目前,广州“三会”覆盖了全市60 多家行业协会,服务6万多家企业,成为广州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组织机构。 在近日的40周年大会上,广州“三会”的品牌活动——“广州企业家日”也迈入了第30届。会上成立人工智能专委会、举办产学研战略合作签约、开展人形机器人趋势专题宣讲等一系列举措表明: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广州产业迈向高端化、数字化、国际化,“三会”的角色,也正在向产业资源的整合者、创新生态的构建者进化。 “广州模式”:商协会赋能产业的创新路径 广州的商协会,究竟是如何为广州的经济提供精准服务、构筑创新生态的?从广州“三会”成立40周年大会和配套活动上,可以清晰看到四条赋能路径。 首先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大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对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宏观解读,云蝶科技和视源股份的AI赋能实践案例,以及广汽集团对人形机器人应用的分享,构成了从“宏观趋势”到“中观路径”再到“微观实践”的完整知识链。这种设计有助于降低了企业获取创新信息的成本,激发了产业融合的“化学反应”。 其次是双循环的“链接者”。在此次大会上,越南、印尼经贸合作会客厅的揭牌,国际合作专家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广州“三会”的国际链接从临时性组织出访,升级为常态化、机制化的合作平台。与此同时,与各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企业联合会的签约合作,则打破了地域壁垒,为广州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资源开拓市场打开了便捷通道。这一“外”一“内”的组合拳,为企业搭建起立体化的合作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环境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时当下,商协会还是企业信心的“稳定器”。它们能提供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宝贵的信心和清晰的预期。会上,中金公司等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权威分析,为企业提供了理性的决策参考。而青年企业家代表发出的 “提信心、拼经济”宣言,则展现了广州商业精神的代际传承和新一代企业家的担当。 广州“三会”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商协会促进经济的“广州模式”精髓:它以知识赋能催化产业升级,以网络构建链接双循环市场,以信心支持稳定企业预期,以渠道价值优化营商环境。 生态全景:金字塔结构与“广派”风格 截至2024年11月底,广州市行业协会商会有512家。它们主动服务广州市21条重点产业链建设,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建设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用不断凸显。这些商协会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运作高效的经济治理生态。 位于塔尖的,是像“广州三会”这样的综合平台。它们的服务对象跨越行业界限,其价值不在于服务某个特定企业,而在于塑造整体环境。如通过发布“广州企业100强”等权威榜单树立标杆,举办“广州企业家年会”等活动凝聚顶尖商业力量,它们代表广州企业界整体,向政府建言献策,参与营商环境优化等顶层设计,其声音往往能直达决策层,影响城市经济政策的走向。 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是遍布各行业的专业性行业协会。在广州“制造业立市”的战略下,广州市软件行业协会、广州市汽车服务业协会等机构,深度嵌入产业链之中。它们的工作极为专注和深入:制定行业标准、组织技术培训、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发布行业白皮书。 当一家新材料企业不知如何对接高校实验室时,当一家传统工厂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困惑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这些行业“娘家”。它们的存在,极大地加速了技术创新在同一产业集群内的扩散和应用,是广州打造战略性产业集群不可或缺的支撑节点。 而生态的基石,则是深入区、街、园的基层商会,如天河区工商联、白云区皮具商会、天河软件园商会等。它们是直接触达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毛细血管”,服务最为精准和接地气。企业门口的马路是否需要修缮?园区里的员工通勤班车如何解决?一家小公司如何申请一项区级补贴?这些看似琐碎却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的问题,正是基层商会日常工作的核心。它们构建了一个基于地域和密集人际关系的信任网络,反应迅速、灵活高效,真正将服务送到了“最后一百米”。 这个生态还在持续进化。在广州“三会”40周年大会上,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大健康等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服务从“普惠式”向“精准化”升级。这些“新节点”能够更精准地凝聚细分领域企业,提供前沿技术交流、跨境投资解析等深度服务。 横向观察,广州商协会展现出独特的“广派”风格——务实、嵌入、开放。它们少搞华而不实的活动,多办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接会、研讨会;与汽车、电子、商贸、美妆等优势产业共生,形成“一行业一协会”的格局;借助侨乡网络,组织“广货出海”,推动广州与全球市场的双向奔赴。 “广州的商协会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当好政府参谋助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内部治理和规范化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广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锐这样寄予商协会的未来。我们也期待,在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商协会这个纵横交错的网络,持续以其独特的“广派”风格,助力企业成长,助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 | 记者 孙晶 文 | 记者 陈泽云 图片 | 记者 扶贝贝

    9 min
  3. 2H AGO

    抢收鳗鱼、加固竹排、科技预警,保险行业抢跑迎战风王“桦加沙”

    迎战台风“桦加沙”,保险行业在行动。记者23日从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中华财险等保险公司了解到,各险企已经启动应急响应,跑在了风雨前。这些应急响应包括启动大灾互认、巡防城市易涝点、疏通农田沟渠、铺设防风设施、调配救灾人手物资……从城市街道到田间地头、企业工厂,用预警、排查与守护,织就一张覆盖民生保障的“防护网”。 台风来临前,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持续推进科技赋能防灾减灾,依托“鹰眼系统DRS3.0”的相风与河图能力,推出“车险水淹黑点”精准预警服务,通过深度整合历史“赔案黑点”与“实地黑点”,结合实时数据治理,实现点对点精准预警推送。 人保财险广州市分公司农险服务人员重点检查低洼田块、排水系统、养殖塘增氧设施、大棚结构等,协助农户加固棚架、清理沟渠、储备应急物资,并在风险巡查后结合农户实际养殖环境提供具体的防灾改进建议,协助制定应急预案。9月22日上午,向南沙区养殖户发出台风预提醒后,南沙养殖户周先生的鳗鱼养殖场开始紧锣密鼓抢收水产。当天成功抢收并销售十余吨鳗鱼,对应价值近百万元。 在可能重点受灾的茂名地区,太保财险深入茂名市电白区香蕉、柑桔、百香果、木瓜等易受台风影响的果园,争分夺秒帮助农户抢收果实、加固果树、疏通沟渠,为电白区的果园筑起一道“保险防护墙”。累计抢收木瓜1000多斤,加固果树1300多亩,其中香蕉500多亩,百香果200多亩,柑桔600多亩。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农险专干赶赴化州市笪桥镇、南盛街道等区域开展灾前风险排查,为甘蔗种植户、花卉苗木种植户派发化肥、农药、加固绳等应急物资,并协助当地村民加固大棚、稳固甘蔗,从物资保障到技术支持,全方位降低台风对农作物的破坏风险。 国寿财险全面启用“理赔大灾工具包”,依托智能定位技术协助客户及时转移低洼易涝地区车辆。针对农业保险客户,公司组建专业防灾减损团队,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投保农田进行风险勘查,指导农户加固设施、抢收作物,落实防灾措施。理赔勘查人员深入市政隧道、公共广场、住宅小区等三类易涝区域开展风险排查,提前设置警示标志、悬挂防灾横幅。 文 | 记者 程行欢 图 | 受访者提供

    3 min
  4. 2H AGO

    广东电网Ⅰ级响应持续,做好防御台风“桦加沙”各项准备

    据预测,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将在24日以台风级或强台风级在湛江至珠海沿海登陆,23日至25日给广东造成严重风雨浪潮影响。 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保持高度警惕,按照“沿海防风、全域防汛、全体总动员”的要求,加强监测预警,做好台风 以及强降雨防范各项工作,努力将灾害带来的影响损失降至 最低。截至23日14时,广东电网公司防风防汛Ⅰ级应急响应持续,累计出动人员19792人次,车辆5236台次。 科技赋能,保障对澳供电稳定 作为内地对澳门供电的主要电源,南方电网广东珠海供电局通过数字化手段完成了涉澳关键输电线路、变电站的特巡特维。 9月23日,珠海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技术人员杨昊林远程下达了“一键起飞”指令,布设在对澳供电重要变电站、线路走廊的23个无人机机巢同步启动,对2400余公里的对澳供电输电线路全链路和5个站点的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开展精细化巡视。 “目前,特巡发现的飘移物、遮阳网、防护网及树障等隐患均已排除,内地对澳供电网架运行正常。”杨昊林说,珠海供电局与澳门电力公司也持续保持密切沟通,做好应急联动各项准备。 争分夺秒,应急力量跨海驰援 在远离大陆的上下川岛,南方电网广东江门供电局提前部署抢修资源,抢在封航前调派精干抢修队伍、抢修物资和应急发电设备,通过渡轮紧急运抵上下川岛等岛屿。 “固定好缆绳,发电车先下!”9月22日深夜,随着台风登陆前最后一班货船缓缓靠岸,3台应急发电装备依次驶下甲板。100名抢修队员、8台应急发电设备及大量抢修物资已全部到位。 江门台山供电局下川供电所党支部书记陈宜就在码头紧盯着应急设备卸载的每一个环节。“装备和人员提前到位,我们对抗台风更有底气了。”目前,陈宜就已带领全所员工完成了台风前的线路走廊通道清理、特巡、加固拉线等作业,抢修队伍、装备随时待命。 直面袭击,全力守护电网安全 “桦加沙”来势汹汹,将给广东阳江带来狂风暴雨。南方电网广东阳江供电局全员进入临战状态,全力以赴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为将台风影响降至最低,阳江供电局紧抓“窗口期”,提前组织一线运维人员对电网设备线路完成全面特巡特维,全面排查存在水浸风险的场所。 广东电网公司从各地调派1900人的抢修队伍和25台发电车驰援阳江。作为电力“特种兵”,在历次抗灾抢险中表现突出的国家级电力应急特勤队75人携带排涝、通信、发电、勘灾、抢修等400余台高科技设备已赶赴阳江一线。 “我们提前调配应急资源,应急队伍和装备已做好随时出动、应急抢修的准备。”阳江供电局生技部副总经理程子专说,一旦发生线路故障,阳江供电局能够以最快速度响应,在具备抢修条件后全速推进复电。 广东电网公司温馨提醒大家,密切留意天气信息,台风天气尽量减少外出,远离电线杆、配电变压器台架等设施,及时对家里的线路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家中电器泡水、受潮,一定要将电器彻底干燥后再使用。各社会用电主体要做好产权所属设备检查,发现隐患请及时排除。如发现供电线路断落、供电设备浸水,请立刻远离并及时拨打供电24小时抢修服务热线95598。 文、图|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沈甸

    4 min
  5. 2H AGO

    设备“趴臂”“抱梁”加固、人转移!广云、广肇改扩建全力迎战超强台风“桦加沙”

    面对即将到来的超强台风“桦加沙”,广东交通集团所属广云、广肇高速改扩建项目迅速行动,对全线施工设备采取“趴臂”“抱梁”等加固措施,做好施工人员安全转移,通过各项针对性措施,全力保障施工人员与司乘行车安全。 项目根据属地相应启动防风I级、防汛I级应急响应,全线105个工点目前已全部停工。项目同步牵头启动全域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围绕占道施工区域、高处作业平台、临时用电设施、吊装作业设备、水上作业区域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关键环节进行排查、整治。 在施工现场,项目已将管桩机、旋挖钻机等高耸设备下放,进行“趴臂”加固;龙门吊已锁紧夹轨器,拉设好缆风绳;架桥机已做好与预制梁锚固的“抱梁”防风措施,并切断控制器电源。多措并举让各类施工设备“身板”更加固牢。 在控制性工程新建金马大桥,项目通过智能监测仪掌握水位、风速变化。塔吊已将吊钩升至最高限位处,起重臂变幅进行限位;3艘运输船舶、1艘混凝土搅拌船舶和1艘交通船舶,均已全部按要求撤至防台锚地。 针对全线临时交通安全设施,项目逐一核查并落实加固措施,清理施工现场堆放的各类施工材料,对可能影响交通安全的横幅、宣传标牌等设施进行加固或拆除。同时,加大道路隐患的排查力度,重点对可能发生的线外泥石流侵袭和泥水上路的路段进行排查,并依托高低位视频监控系统对全线路段开展加密视频轮巡,实现对路面、边坡、重要工点的24小时实时动态管控。 在做好设施设备加固的同时,项目对19个居住在板房等简易房屋或存在风险隐患驻地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转移。目前,项目共排查出需撤离工作人员1504人,从9月23日12时开始逐步撤离至11处安置点,计划18时前完成撤离。 目前,项目已组建10支应急抢险队伍,共367人应急待命。共储备彩条布1.6万平方米、木桩44余根、沙袋1250个;挖掘机17台、推土机6台、吊机16台、工程车辆17台、抽水泵19台、卫星电话41部等应急物资、设备全部调配到位。同步做好与属地的预警联动,加强对施工驻地叫应机制的检查和调度,落实好防台风各项措施。 广云、广肇高速改扩建项目是广东省“十四五”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将改扩建为双向八车道,预计2027年底建成通车。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粤西高速公路网布局,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 文、图 | 记者 王丹阳 通讯员 粤交集宣 陆桥轩

    3 min

About

热财经冷观察,新资讯深观点

More From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