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 TALK电台节目|辛爽:刀子与面团
吕彦妮·电台节目·Ni TALK Vol.12
嘉宾|辛爽
采访者|吕彦妮
全场谈话实录
吕彦妮:从上回见到现在,你都在干嘛?
辛爽:拍完《隐秘的角落》之后一直到年底,其实在间歇性地和编剧聊新的项目。但去年那个项目停滞了,从今年开始在做新的项目,一直在工作。
吕彦妮:是不是有意要「稳」一下?
辛爽:我没有刻意要停。因为确实《隐秘的角落》之后也在不停地、认真地挑选项目、看本子。第一,没有看到特别想表达的东西。第二,有很多能表达的机会,但是时间和各方面条件限制,我做不了。
吕彦妮:你们原来做乐队,有唱过别人的歌吗?
辛爽:有翻唱,但翻唱只是玩。在真正的创作上,不会把翻唱的东西放在专辑发表。
「joyside」时期的辛爽
吕彦妮:咱们上次聊的时候,没有多去聊《隐秘的角落》。整部剧最后的呈现效果,你是到最后才定的吗?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还会再调整吗?
辛爽:对,你可能给我一生的时间,我能改一辈子,我能一直改,他们因为这个老说我。后来知道我的套路了,也不给时间了,「就到这儿了」,再给时间还会改。
吕彦妮:在这一年多,你还有再去看《隐秘的角落》吗?
辛爽:没有。
吕彦妮:不碰了?
辛爽:不碰了。看太多遍了。你写一篇稿子,你不可能反复去读。但那不是一种「否定」的意思。其实特别像你去一个游乐场玩儿,觉得挺好玩儿,景色也不错,再过一段时间也可以和别人谈论这个地方,但是你不会再去了。因为它拆掉了,这个地方对你来说不存在了。
《隐秘的角落》剧照
吕彦妮:外界给你的「帽子」,会不会也是你某种价值的体现?
辛爽:任何职业都会给社会创造价值,不光是导演,大家都在创造价值。我在做的没什么特别,没有什么特值得夸耀的、炫耀的。
吕彦妮:但是你想要实现价值,难道不主要通过这个职业吗?
辛爽:我觉得实现价值这个事,它不是直接目的,它是你做导演这个行为本身带来的一个结果。就像你去做记者,你的目标不会是「我要创造什么什么价值」。你只是喜欢记者而已。
吕彦妮:好像都会有一个所谓「自身价值的困惑」:我到底是干什么的?我怎么样能证明自己?我是不是可能是无用的?等等。
辛爽:我觉得有用和无用都挺好,你不会对世界造成伤害就可以。如果你恰好有用,那就好好用这个「有用」,好好给大家创造价值。假设说有一天,我不会拍了,我拍不好了,创造不了价值了,那我觉得也挺好。
吕彦妮:这怎么能做到?它不是一种自暴自弃吗?
辛爽:肯定不是自暴自弃。我觉得追求价值这件事本身就挺拧巴的。比如地上的树叶,你说它有什么价值?它就在那待着,安安静静地挺好看的,这就是它的价值。它没有伤害别人,它没有去干坏事,这不挺好的嘛。
吕彦妮:你现在再去做一个新的剧,一定有很多人期待。比如你的合作者们会有商业层面上的期待,观众也会有一些「追剧」的期待,包括媒体也期待「太好了,我们又可以有一个东西来谈论了」。你自己是抱着什么样的期待开始这件事的?
辛爽:我不抱期待。我能做的就是我把我能做到的事都做了,能带来什么结果,我也不知道。
吕彦妮:过了这么久,为什么现在手头的这个项目吸引了你?让你动起来了?
辛爽:刚好在这个阶段,在所有可能的选择里,综合觉得这个项目,从我想表达的东西上,从可以创作的时间上面,从主观到客观各个层面是最适合的。
吕彦妮:但你又不想说出来,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对吧?
辛爽:那就是一个特别模糊的东西,在创作初期会特别模糊。其实就是非常朴素的、原始的动力。但很有可能等做出来之后,你会发现和最初的那个冲动是两个东西。
吕彦妮:《隐秘的角落》就是这样的是吗?
辛爽:《隐秘的角落》有一部分是这样的,但有一部分还保留了原始的冲动。它吸引我的是,我小时候的一些感受和那个故事的某些东西是相通的,与我小时候放假的时候,和我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有一些感受和它是很像的。
吕彦妮:是那些「只有我们看到了,只有我们知道,我们共同保守一个秘密」的感觉?
辛爽:对,那个东西就是能连通你的记忆的东西。
吕彦妮:小时候共同保持秘密这件事,你觉得它是珍贵的,对吗?
辛爽:挺珍贵的,这个感受很私人。而且不光是个人的感受,我跟好多人聊,发现好像很多人都有那个感受。
《隐秘的角落》剧照
吕彦妮:你对那种超级放飞自我的,有幻觉的、有想象的、有理想的东西是什么态度?
辛爽:看你在做的是什么事情吧。比方说你如果是个诗人,你可以「放飞」,因为成本是你自己的;但你如果是和一个团队工作,那你的「放飞」不能让别人背锅,不能让别人替你买单。
吕彦妮:你有那一面吗?
辛爽:哪一面?
吕彦妮:诗人那一面。
辛爽:诗人那一面,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只要你看到一个美的东西,你心里升起了感动,你想表达点什么,你想说句话,你想喊一声,我觉得可能都是我们诗人的一面。
吕彦妮:跟你过去或者小的时候比,你对事物的接纳程度有变化吗?你有过那种超级愤世嫉俗的时候吗?
辛爽:有啊,小时候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我现在看什么都特别顺眼。
吕彦妮:怎么发生转变的?
辛爽:可能就是单纯的岁数大了,变老了。
吕彦妮:你身边现在一定还有依旧愤世嫉俗的人。
辛爽:有。之前有一次采访,跟记者都快吵起来了,他非得让我去表达一些「你看什么不顺眼,你觉得什么东西有问题?」的内容。我说,「我真的没有」。
吕彦妮:然后他不信你为什么不愤怒是吗?
辛爽:他问我「为什么不愤怒?」我说「为啥要愤怒?」大家都对我挺好的,观众也挺喜欢我的作品的,我愤怒什么?
吕彦妮:我之前觉得,在你之前作品里,有很多细节的东西能看得出来,你是至少要追求与人不同的,但现在想想,其实你不是为了追求和别人不同,你只不过是把你想的东西做出来而已。
辛爽:对,我追求过与人不同。比如说有句台词或者某场戏的感受,我在别处看过,我非常熟悉,我就会把它变掉,让它看起来不熟悉。但这纯粹是一个技术性的举动,不是为了与别人不同,恰好是因为你与别人表达了相同的东西,你的那个东西就没那么有意思了。我们还是应该更有独创性。
吕彦妮:所以独创性在你看来,不是那种下结论的、再也不会变的东西?
辛爽:对。写书也好,拍东西也好,我不希望重复看到一样的表达,我觉得挺无聊的,这个世界最好还是有趣一点。
《隐秘的角落》剧照
吕彦妮:我想起前几天,我的一个朋友让我看《偶然与想象》,这个电影你看了吗?
辛爽:我没看,我看了《驾驶我的车》,是同一个导演。
吕彦妮:我就想,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是偶然组成的,但还是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来。
辛爽:对,还是会不一样,非常不一样。前一天有个哥们儿还问我说:「你说这个音乐,一共就那么多种组合,是不是早晚有一天它要被用尽了?」我说,音乐它除了旋律还有节奏,除了节奏还有音色,它可以组合的方式无穷无尽,不太可能有穷尽的那一刻。
吕彦妮:这个确实是,音乐也是,任何都是,其实很多艺术作品都在模仿,借鉴,再超越,再创造。
辛爽:对,我老觉得其实创造的好多东西,你的认知里的那些「新」的东西,其实是来自于一些「老」的东西。
电影《偶然与想象》海报
吕彦妮:我之前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日一更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7日 UTC 21:36
- 长度52 分钟
- 单集8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