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通四海,实干兴广东。今日,2025世界粤商大会上,近千名全球粤商代表齐聚一堂。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委、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其深耕智能制造近二十年的历程与思考,为广东乃至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来自一线的新思路。
企业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企业应如何应对?”吴丰礼的答案简洁而有力:练好内功,增强“韧性”。
自2007年在广东创业起,拓斯达便锚定智能制造领域。“我们18年以来,其实就坚持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践行‘让工业制造更美好’的使命。”吴丰礼表示,公司始终专注于工业机器人、注塑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并掌握了控制、伺服、视觉三大核心技术。从2017年成为创业板首家机器人上市企业,到如今拥抱人工智能,拓斯达的发展印证了“专注主业”的长期价值。
广东制造底气何来?
“制造业强大的背后,是工业装备的强大。”吴丰礼用一组数据展示了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底气:2024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能56.6万台,广东一省便贡献24万台,占全国44%,连续5年稳居第一。
他指出,广东不仅规模领先,而且产业体系完善、政府支持有力、集群效应显著,尤其是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六个与智能制造紧密相关,“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验证场景”。在“制造业立省”鲜明导向下,广东已成为智能装备企业发展的沃土。
从工业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
只是一场“自然的进化”?
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有何不同?在吴丰礼看来,二者并非替代,而是互补与进化。
“工业机器人追求的是功能价值——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稳定性更好”;而人形机器人则侧重“能力的建设”,最终目标是从专用机器人走向通用机器人。他指出,人形机器人正经历从“玩具级-教育级-工业级-家庭级”的演进,而现在,“它们已经开始学会进厂打工”。
他透露,拓斯达基于超过160家制造企业的调研发现,“如果机器人不能干活,就无法真正创造价值”。因此,公司推出的首款轮式人形机器人“小拓”,正是基于注塑行业真实工艺需求研发,“真正能干活、懂工艺”。
如何才能打造出一款能为制造业所用的机器人?吴丰礼的体会是:一定要把能力建在“手”上。
“人能干活大部分靠双手。”他说。拓斯达将过去20年在工业领域积累的“力控技术”注入人形机器人研发,并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三分之一,已取得专利超900项。
与此同时,工艺闭环同样关键。团队深入工厂验证了13种工艺,最终将成功率从95%提升至工业可用的99.5%,并收敛出码垛、检测、搬运等5类制造业最需要的工艺场景。“制造业最看重品质稳定性,95%的成功率远远不够。”
如何走向全球?
“中国制造的水平跟我们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吴丰礼提到一个细节:在拓斯达全球开放日上,来自墨西哥、印尼的客户在看到实际解决方案后,当场恳请“多派工程师来我们国家”,会议甚至为此临时增设签约环节。
目前,拓斯达产品已进入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优质合作伙伴超22个,上半年海外销售同比增长48%。在吴丰礼看来,这不仅是市场拓展,更是广东制造业实力被全球认可的标志。
“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融合,可以说解锁了工业升级的新思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当其时。”吴丰礼强调,未来的机器人将是“硅基大脑”与“钢铁躯干”的结合。
从2021年起,拓斯达便与华为、阿里、智谱等企业合作,构建技术生态圈,推动机器人从“编程执行”走向“自主决策”。他判断,机器人落地的场景将“从标准化走向非标准化、从单一任务走向综合任务”,而广东正在这场变革中扮演关键角色。
文 | 记者 孙晶
图 | 记者 蔡嘉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