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明星」**。
2025 年 MLB 真實的季後賽裡,大谷翔平再次打破了所有想像。
投手大谷6局10K退場 打者翔平轟出3支全壘打,根本比打電動還要更超乎我們的想像。
人們驚嘆於他的天賦,也不禁產生一個老問題:
如果一支職業球隊裡全是像他這樣的明星所組成,勝率會不會更高?
或是在怎麼樣的遊戲規則下,組成明星隊老闆會覺得更爽?
這個問題,棒球與籃球可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第一層啟發|「出局數」與「時間」:明星能否疊加的關鍵
棒球與籃球最大的差別,在於遊戲規則的時間軸不同。
棒球不是以時間為單位,而是以「三出局」作為進攻的結束。
這意味著,只要你不被三振出局、只要有人上壘,進攻就能延續。
所以,一個打擊率高、上壘率高的明星,不但不會「搶走別人的機會」,
反而能延長攻勢,讓下一個明星也上場發揮。
也因此,在棒球中,全明星打線理論上是可行的:
九個打者輪流上場,誰都不浪費機會,攻勢能一波接一波。
這是「出局數遊戲」的奇妙之處——
越強的人,會讓別人有更多表現的時間。
而籃球不同。
籃球是一個被時間切割的比賽,
每場只有 48 分鐘,每個進攻只有 24 秒。
球權有限、出手機會有限,就算球星再多,也不可能同時出手。
因此,當太多明星同時上場,就會比較容易出現所謂的「球權衝突」——
每個人都需要球在手才能發揮,卻沒有人願意退讓。
所以在籃球中,我們似乎比較容易看到明星組隊但並沒有帶來預期的勝利,
除非他們當中有人願意放下光芒,重新排列彼此的節奏。
第二層啟發|「化學效應」與「結構效應」
可能正是因為遊戲規則設計的不同,
感覺起來,籃球遊戲中化學效應的影響更大,
球員之間的默契、空間感與節奏分配,
會比單純的能力更重要。
有時候,三個超級球星反而不如一個組織型控衛+兩個穩定射手。
因為籃球是高互動的系統,
每一個擋拆、傳球、協防都需要即時反應。
明星之間若無法融合,整個系統反而崩潰。
棒球則更像是一場「分段接力」。
每個打者獨立發揮,投手輪流上場,
彼此之間不需高同步協作,
靠的是結構穩定與數據策略。
因此,只要資源分配得宜、上壘率夠高,
「平均實力強」往往比「個別爆發強」更穩定。
有人說,
籃球是「群星共舞」的藝術,棒球則比較像「孤星接力」的工藝。
前者講求節奏與信任,後者講求統計與結構。
而我們的人生,其實也在這兩種節奏間擺盪:
有時我們需要「群星的合作」,靠默契完成任務;
有時我們必須「單打獨鬥」,靠穩定與耐心延續局面。
那麼你呢?
在你現在面對的工作與生活中,
你更像是在打「籃球」——需要協作與即時互動?
還是打「棒球」——需要一棒接一棒的讓統計概率最有機會出現?
期待聽聽你的想法。
祝你在每個上場的時刻,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遊戲規則。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정보
- 프로그램
- 주기매일 업데이트
- 발행일2025년 10월 22일 오후 10:00 UTC
- 길이16분
- 시즌1
- 에피소드106
- 등급전체 연령 사용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