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17小时前

    人生千百問 您會怎麼答?W22 對突然被拉上台報告,要怎麼克服恐懼與表現自己?

    📩 讀者來信 親愛的小書房: 上週開會時,主管突然說:「這段就請你來說明吧!」 我愣了一秒,站起來時手心都是汗,腦子一片空白,只能努力撐完。 為什麼我每次一被點到就會這麼慌?我是不是太沒自信了? ——馬克白 💌 回信 親愛的 馬克白您好: 你不是一個人。 臨時被點上台,是許多人都會感到不安的時刻。 你不是沒自信,而是那一刻太突然,沒有心理準備,也在擔心說錯被評價。 但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 有些人即使也緊張,卻能站穩台上,甚至轉危為機。 我們從歷史與人生裡,選了三位風格各異的人物, 他們的經驗,也許能帶給你不同的啟發。 🧘 一、臨危沉著型:王陽明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被貶至貴州龍場時,沒有驚慌失措, 反而利用那段時間整理心法,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學。 他認為:恐懼來自內心的不穩,而非外在的刺激。 就算臨時上台,他會提醒自己: 「只要心中正直、誠實說出理解,錯也不可恥。」 因此,即使身處亂軍叢中,他仍能鎮定, 因為他選擇信任自己的判斷。 ✨ 啟發:面對突如其來的舞台,不必立刻完美,先讓心穩下來。 穩住了,話自然會穩。 🔧 二、平時備戰型:林肯 「我將準備好,機會總會來臨。」 林肯的演講看似即興,其實他是著名的「準備狂」。 他曾寫信說:「我經常在腦中演練每一個可能被問到的問題, 如此才能在關鍵時刻不慌不亂。」 他並非天生反應快,而是把準備變成習慣。 🧠 啟發:我們真正害怕的,不是突發狀況,而是平時就沒準備。 你讀的每一頁書、想的每一個問題, 都會在那個突如其來的時刻派上用場。 🎭 三、幽默轉化型:莫札特 「就算緊張,也要用自己的方式上場。」 莫札特從小站在舞台上,經常演出即興段落。 有一次演奏時琴鍵壞了,他沒停下,反而臨場模仿聲音,引全場大笑。 他從不怕出錯,因為他相信真誠與自然的力量。 🎵 啟發:如果無法控制全場,不如控制氣氛。 放過自己、帶著笑意上場, 反而會讓你更放鬆,也讓觀眾更靠近你。 💬 那你呢? 下次再被臨時點名時, 你會選哪一種策略? 王陽明式的內心穩定法:我不怕不知道,只要真誠就好。 林肯式的平時儲備法:我早已準備好,來吧。 莫札特式的風格突圍法:做自己,帶著幽默也很好。 或許你可以試著培養一個「台上人格」, 當那束燈光忽然亮起時, 你不再只是「害怕的自己」, 而是那個準備好迎接此刻的自己。 舞台的燈光很強,總讓人看不清觀眾的表情。 但請記得——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有人聽見。 先聽見自己,也許就不再那麼害怕了。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8 分钟
  2. 1天前

    啟發日記D106 『樂感』

    啟發日記|樂感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樂感」。 哲學家李澤厚曾說過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音樂的樂,和快樂的樂,是同一個字。」 也許正因如此,我們才會覺得—— 音樂不只是聽覺的享受, 更是一種生活的情緒,一種感知世界的方式。 當我們在音符之間找到共鳴時, 那份「樂」不只是旋律的節奏, 更是情感的回聲。 第一層啟發|樂感,是讓理性有了溫度 在資訊與數據主導的時代, 我們越來越擅長分析, 卻也漸漸失去了「感受」。 我們能精確算出節拍、頻率與分貝, 大數據甚至能製作出最容易傳唱的曲子, 但依然無法解釋—— 為什麼有些歌,會讓我們回想起某段時光, 甚至讓人想落淚。 李澤厚說:「人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體。」 音樂之所以動人, 是因為它讓我們在規律中, 找到一種不易言說的美感; 在秩序裡,感受到生命的流動。 那份「樂感」,其實就是生活的節奏感—— 知道何時該緩、何時該快、 何時需要暫停並聆聽。 音樂教我們:節拍不是束縛,而是容器; 而真正的享受, 也許是懂得與世界合拍, 並學會接納差異中的和諧。 第二層啟發|生活,也需要一點「樂感」 所謂的「樂感」,不只是音樂家的天賦, 也是每個人與生活相處的能力。 當我們懂得在忙碌裡留白、 在失落裡聽見轉調、 在平凡的一天裡聽出內心的旋律—— 那就已經是生活的樂感。 我們或許不會作曲、不會演奏, 但也能在洗碗時哼一首老歌; 在雨天裡,聽出窗外的節奏; 在談話的停頓裡,感覺到溫柔的默契; 在一首熟悉的曲子裡,重溫某個片段的光陰。 那會不會,其實就是我們與世界之間, 最自然的一場合奏? 親愛的你呢? 最近,有沒有聽到什麼讓你心裡柔軟的聲音? 也許是一段旋律、一句話,或是一場靜默。 願你在日常裡,找回那份屬於自己的「樂感」, 讓生活的節奏,剛剛好。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分钟
  3. 2天前

    啟發日記D105 『電腦』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電腦」。 最近看到一句話,讓我們印象很深: 「以前的工作,是給人一台電腦; 現在的工作,是給電腦一個人。」 短短一句,卻道盡了時代的轉變。 過去,電腦是工具; 現在,電腦開始決定我們的位置; 未來,在 AI 成為工作結構核心的時代, 人與電腦的關係,會變成什麼模樣呢? 第一層啟發|當電腦開始「雇用」人,我們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 近來國際科技大廠接連裁員, 許多人擔心:AI 是否正在取代人? 答案或許更微妙——它不只是在取代, 而是重新組合了工作的邏輯。 過去,一個人搭配一台電腦就能完成任務; 現在,一台電腦能同時調度 成千上萬個人的資訊、行為與成果。 人工智慧不只是運算, 更可能是一種新的分工方式: 它開始決定誰被看見、誰被分配、誰被優化。 演算法推給我們想看的東西, 這或許令人焦慮, 卻也提醒我們—— 人最不可被取代的, 可能不是「效率」,而是「意義」。 電腦能處理複雜, 卻無法回答: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而人類的價值, 或許就藏在那個思考「為什麼」的瞬間。 第二層啟發|AI 時代的生存之道,不是比快,而是比思考與提問 AI 會越來越聰明, 但它的聰明建立在「模式」裡。 它擅長找規律、預測趨勢、總結資料, 卻不懂矛盾、猶豫、理想與愛。 人類的智慧,不在資料,而在洞察。 一台電腦能學會寫詩, 卻寫不出「為什麼要寫這首詩」; 它能模仿情感,卻體會不了思念。 在 AI 時代,最值得培養的能力, 不是操作技巧, 而是思考那些 AI 無法思考的事。 當我們問:「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 就在提醒自己—— 別讓電腦定義我們的人生座標。 親愛的你呢? 當電腦越來越會「工作」, 你希望自己留下的, 是哪一種「人」的價值? 也許我們無法比電腦更快, 但我們可以比它更溫暖、更有方向。 祝願你, 在思考的光裡,保留一份屬於人類的溫度。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分钟
  4. 3天前

    啟發日記D104 『理想』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理想」。 前幾天跟認識半輩子的朋友聊天, 他忽然提出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 是關於理想和慾望的。 很多人對「理想」這個詞有誤解。 他們以為理想是——我要賺很多錢、當科學家、換個更好的工作、 走遍世界、買一座海島、住進大房子。 但這些,仔細想想,其實更貼近於欲望,而不是理想。 「欲望」是關於我們想擁有什麼樣的未來, 而「理想」是關於——這個世界應該成為什麼樣子。 只不過,那個理想的世界,需要有「我們」的參與,才會慢慢出現。 第一層啟發:理想,不是擁有,而是參與。 有時我們會把理想誤當成夢想清單, 好像只要完成那些願望,就算實現理想。 但真正的理想,其實是一種「願意一起改變世界的想像力」。 一位老師的理想, 也許不只是升官加薪,而是讓更多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 一位醫生的理想, 可能不只是開刀成功,而是希望有一天,不再有人需要這場手術。 理想不是「為了我變得更好」,而是「希望這個世界因我變得更好」。 它不一定華麗,也不必轟動, 但它會在心裡留下方向,讓人願意多走一步。 第二層啟發:理想不在遠方,而在當下的行動裡。 許多人在尋找理想時,總是抬頭望向遠方, 覺得那是要有巨大目標、崇高使命的人才配得上談的事。 但理想不是遙遠的旗幟,它是我們每天選擇的方式。 當你拒絕冷漠,願意傾聽一個人; 當你在忙碌中仍堅持閱讀、學習; 當你花時間放下手機,帶著孩子一起重回文字的世界—— 這些都是理想的樣子。 理想不一定改變世界,但我們的每個選擇或許都在為他投票。 它讓人不僅問:「我能得到什麼?」 而是再多想想:「我能留下什麼?」 親愛的你呢? 如果「理想」不是一個要完成的夢想,而是一種正在進行的參與, 那你希望這個世界,因你的存在,有什麼不同呢? 祝願你, 在今天的努力裡,留下一點理想的光。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分钟
  5. 4天前

    啟發日記D103『尋寶』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尋寶」。 很久以前聽了得到的萬維鋼老師有一篇尋寶者思維的文章, 覺得非常地開腦,也觸發了後面的很多想法。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概念和帶給我們的啟發。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當個「優等生」—— 每門功課都好還要更好,考試要減少粗心, 做十件事要有九件成功,剩下那一件還要檢討還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 這樣的心態,讓我們在生活裡追求完美,也害怕犯錯。 這種思維在某些工作裡確實必要。 飛行員不能出錯、老師要善待每個學生、廚師得讓每道菜都達標。 但當你要做的,不是被安排好的工作,而是必須自己探索方向—— 當我們離開既定或是有固定標準的軌道後, 這樣的「優等生心態」也許就不再夠用了。 因為這世界不是成績單,而更像一場尋寶。 第一層啟發:優等生在追求穩定的對,尋寶者在探索稀有的值。 摩根・豪瑟在《致富心態》中寫到一個現象—— 在投資世界裡,大部分的收益, 都來自極少數幾次成功的「長尾效應」。 也就是說,你投的一百個項目, 可能有九十九個都失敗,真正創造價值的只有那一個。 藝術收藏家海因茨・貝格魯恩就是這樣的例子。 他收藏了無數作品,99%默默無聞, 但那1%的傑作——例如畢卡索—— 讓他的整個收藏價值超過十倍翻漲。 就連巴菲特一生中賺錢的股票也不超過十支; 查理・芒格說得更直白:「如果把我們最成功的幾筆拿掉,我們的成績就很普通。」 世界的真相或許不是把每件事做對做好,而是我們在前進的路上可能碰到的真實是錯誤是普遍的,成功是罕見的。 而尋寶者心態可以鼓勵我們,錯誤並不可怕, 只要控制損失,那幾次正確,就足以改變命運。 第二層啟發:尋寶者的關鍵,不是眼光,而是「放量」。 許多人以為成功的關鍵是準確判斷, 但在這個「好東西極度不均」的世界裡, 除非我們都有回到未來的能力, 不然或許更重要的是願意嘗試夠多。 正如書中所提依據創投統計顯示,2萬多起投資案裡, 只有0.5%的公司能創造50倍以上的報酬。 那100家公司的成功,撐起了整個行業的榮景。 「放量」不是盲目灑網,而是持續探索的勇氣。 華特・迪士尼拍了400多部動畫,幾乎都賠錢, 直到《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上映, 一部作品就讓公司起死回生。 成功與失敗之間,差的可能只是一個機會—— 但前提是,你得願意先試出那399次,然後還能保持不陣亡。 人生或許也是如此。 後見之明是簡單的, 但我們仔細想想,真正影響你最深的,也許只有幾本書、一兩項技能、 或幾個人——但你不會一開始就知道是哪一個。 尋寶者也是如此:我們不知道哪次嘗試或努力會閃光, 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不停止尋找和探索這個世界的精彩之處。 親愛的你呢? 你現在是在做一份「優等生式」的工作, 還是在進行一場「尋寶者式」的探險? 在錯誤與不確定之間,你能不能給自己一點耐心, 繼續挖掘那些還未閃光的礦石? 祝願你,在平凡與嘗試中, 找到屬於你的那一顆寶石。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5 分钟
  6. 5天前

    啟發日記D102 『前輩』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前輩」。 前幾天因為一場活動,終於有機會去拜訪了放入口袋名單許久的獨立書店。 那是間在住宅區的街口,遠遠就可以看到亮燈的場域。書架的擺設、牆上的字句、甚至書桌邊的咖啡香,都讓人覺得那裡的每一個角落都被時間細細照料過。 活動中也聽了兩位經營多年的書店前輩分享,他們談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在變化的世界裡,如何繼續與文字、與人、與地方共生的態度。 這幾年外部環境一直在變化,書店、出版、閱讀習慣都在改變。 但正因為有那麼多探索者與實踐者走在前方,小書房的一開始,才有那麼多可以學習的方向。 那些前輩,也許不一定熟識,但他們用行動留下的足跡,就像夜路中的微光,讓人知道「原來這條路真的能走」。 第一層啟發:前輩,是走在你前面的人,也是在你迷路時能看見的燈。 有些人以為「前輩」的意義在於經驗或成就,但我越來越覺得,那是一種「走過」的溫度。 他們曾經也困惑、也嘗試、也跌倒,只是比我們早幾步走進霧裡,又帶著一些故事回來。 當他們分享那一段段經歷,不只是傳授方法,更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忘了初衷,也不要害怕慢。 紙本書無法取代的價值,也在這裡。 同樣一句話、同樣一本書,在網路上看到的只是片段,但當你真正翻開它,觸摸那紙的質感、在頁邊做記號,那是一種「經過」的感覺。 就像從別人口中聽前輩的故事,和親自走進他們的空間,是完全不同的啟發。 第二層啟發:前輩的存在,不只是讓我們模仿,而是讓我們思考: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許多書店的前輩都提到:「書店不是只賣書,而是讓人有機會彼此相遇。」 透過不同的活動,讓更多人願意走進書店,也許是一場講座、一個閱讀分享,或只是一次偶然的對話。 那些小小的相遇,會在時間裡慢慢發酵,成為新的起點。 我們仰望著前輩,也在學習如何為後來的人留下方向。 也許有一天,當有人說起「曾經在那間書店聽過一場分享,讓我開始重新閱讀」,那就是最美好的傳承。 親愛的你呢? 你生命中有沒有讓你敬佩、指引或啟發的「前輩」? 又或者,有沒有哪一刻,你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他人路上的微光?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在前行的路上,遇見值得感謝的前輩,也成為別人的啟發。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0 分钟
  7. 11月7日

    人生千百問 W21『家庭介入太多,影響你們的婚姻關係』

    📩 讀者來信 親愛的小書房您好: 我想請教一個或許很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結婚之後,來自原生家庭的牽絆,常常讓我感到兩難。 有時是我家人介入太深,有時是對方的家人說得太多; 有時是我們彼此都知道不該這樣,卻不知道該怎麼劃清界線。 你會怎麼做呢? ——三明治 💌 回信 親愛的 三明治您好: 謝謝你願意寫下這些話。 「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還是兩個家庭的聯繫。」 這句話說起來合理,但在現實中,往往也變成一種壓力。 你說得沒錯,有時候問題不是誰對誰錯,而是—— 我們站在中間,想照顧好每一邊,卻慢慢失去了自己的聲音。 這種情況非常常見,我們整理了三種最容易遇見的典型情境,並從三位歷史或文學人物中,找到了他們各自的選擇與方式,也許可以帶給你一些思考與安慰。 🧨 一、【被夾進去的我】劉蘭芝:愛再深,也擋不住家族的牆 在《孔雀東南飛》的故事中,劉蘭芝是個品貌端正的女子,與丈夫焦仲卿情投意合。 但焦家的母親嫌她出身不好,處處為難,最終逼得焦仲卿與她離婚。仲卿雖不捨,卻無力抗衡母親。 最終兩人雙雙自盡,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悲傷的愛情傳說。 💔 在這段婚姻中,問題不在於他們相不相愛,而在於: 當一方無法為你設界,你會一點一滴被家庭架構吞噬。 劉蘭芝的故事提醒我們——當愛沒有立場,溫柔也會變成犧牲。 你不該一個人承擔所有的委屈。愛你的人,應該是那個站出來守住界線的人。 🌿 二、【我在中間,兩邊都是我愛的人】張綺雲:溫柔守住家庭,也守住自己 張綺雲是畫家陳澄波的妻子。 身處動盪年代,她要照顧家族,也要照顧孩子,還要承受丈夫身為藝術家在社會不被理解的壓力。 當社會動盪、家族意見紛雜時,她不曾公開衝撞,也沒有直接斷絕誰, 她選擇用「穩住小家」的方式,來安靜劃出界線。 她堅持讓孩子讀書、讓家裡保持整潔、讓丈夫有空間創作,也溫柔拒絕過多干涉。 🌸 她不高聲反抗,但她用日常與選擇,默默定義了: 什麼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她的做法告訴我們:不是每一次立界線都要撕破臉, 有時候,穩定地活出自己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界線的力量。 📖 三、【我們彼此都知道不對,卻不知道怎麼改】魯迅與許廣平:重新建立「我們的空間」 魯迅與許廣平最初的關係飽受家庭與社會壓力。 魯迅母親對許廣平的身分與背景不滿,社會輿論也不諒解他們的結合。 但他們沒有對抗、也沒有逃避,而是慢慢地,用彼此的信任建立起一個「我們的空間」。 他們透過大量的書信與日常的協作,讓彼此都感受到: 即使外在世界不理解,我們可以一起面對。 🏡 他們沒「切斷」家庭,而是「設計」生活—— 讓我們的生活有一塊,是只有我們能決定的地方。 這段關係啟發我們:有時候不是劃界,而是共同建立一塊內部的信任區。 你不一定要對抗全世界,但你們需要先站在同一邊。 親愛的 三明治: 你說的那些困難,我們都懂。 家庭的愛有時很重,而愛一個人,也會讓你忍不住想為他扛下來。 但請記得,你的婚姻不是測試你的耐力,而是應該成為你的庇護所。 或許家庭與婚姻之間的界線,從來不是一刀劃開的,而是用生活一筆筆寫出來的。 你可以選擇堅定、選擇柔軟,也可以選擇溝通。 也祝福與希望你不用一直忍耐到忘記自己。 那看這封信的讀者們呢? 你是否也曾經為了維持家庭和平而勉強自己? 你是那個被夾住的人?還是也曾站在兩邊之間無所適從? 又或者,你和伴侶也正在試圖畫出一條「不傷人」的界線? 也歡迎你留言,和我們一起說說—— 提供我們一些您的想法, 那些關於愛與距離的選擇。 祝福你們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5 分钟
  8. 11月6日

    啟發日記D101 『棉花糖』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棉花糖」。 你或許聽過那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在 197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讓一群 4 到 6 歲的小孩坐在桌前, 桌上放著一顆棉花糖。研究員笑著說:「我現在要出去一下,如果你能等我回來再吃,就能得到兩顆棉花糖; 但如果你現在就吃,那就只能吃這一顆。」 鏡頭拍下各種忍耐的表情—— 有的孩子摀住眼睛, 有的轉過身去, 也有的幾秒鐘後就咬了一口。 幾年後追蹤發現,那些能「等一等」的孩子,在學業、健康與事業上似乎表現更好。 於是「延遲滿足」成了成功學的象徵, 彷彿只要懂得忍耐,就能迎來未來的甜。 第一層啟發|成功,真的只是自制力的勝利嗎? 後來的研究卻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2018 年,紐約大學與加州大學團隊重新分析了上百名孩子的數據, 發現家庭經濟與父母教育背景才是更關鍵的因素。 那些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 往往不是更有意志力, 而是更有理由相信那位研究員會回來、而且真的會給他第二顆棉花糖。 換句話說,他們的「延遲滿足」其實是一種信任行為。 如果一個孩子在資源不穩的環境長大, 他學到的現實是:「機會稍縱即逝,不如趁現在擁有。」 那顆棉花糖考驗的,從來不只是耐心, 更或許可能是這個世界給出的「可不可靠」的答案。 第二層啟發|身為大人,我們也在被棉花糖測驗 當我們長大後,也一樣面對著自己的棉花糖。 只是它不再是糖,而是投資的誘惑、關係的焦慮、焦灼的等待。 許多時候,我們自認「懂得延遲滿足」, 卻忘了檢視——自己是在有意識地等待,還是被恐懼推著不敢行動? 延遲滿足,不等於一味忍耐。。 在某些情況下,太相信未來反而會讓我們錯過當下的行動。 我們等待更好的時機投資、等待完美的機會轉職、等待別人先改變, 卻忘了——未來的回報,不是只有等待,也需要我們當下的積極參與。 另一方面,這個實驗也提醒我們: 當我們成為父母、老師或領導者, 是否能創造一個讓人「願意相信的環境」? 讓孩子、同事、夥伴相信—— 只要他願意努力,回報就真的會來。 延遲的力量,不是壓抑,而是信任結出的果實。 一個社會能夠鼓勵人耐心等待, 前提是——它先要讓人看見希望。 親愛的你, 也許此刻你正面對一個「要不要先吃棉花糖」的抉擇。 也或許你正在創造一個考驗別人「要不要先吃棉花糖」的環境。 願我們都能在每個選擇中,努力看清自己的動機—— 是基於信任?還是出於恐懼? 是該等待還是該行動? 你呢? 棉花糖的考驗對你有什麼意義呢? 最近有沒有一顆你選擇要吃還是不吃的「棉花糖」呢? 祝福你我都有甜蜜幸福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5 分钟

关于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