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物流」。
如果問你:「全世界產值最高的產業是什麼?」你會怎麼猜?能源?科技?製造?
答案讓人意外——是「物流」。
根據麥肯錫(McKinsey)與 Statista 整合報告顯示,全球物流產業的年產值早已突破9兆美元,穩居世界第一。而第二名是石油與天然氣產業(約4.6兆美元),第三名則是金融服務(約4.2兆美元)。對應比較下,2024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約為6,270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達6,970億美元,2030年有望突破1兆美元。
面對這樣的排名資料,透露出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訊號:
「這個世界運轉的本質,可能不只是製造了什麼,而是還包含了運到哪裡。」
物流的關鍵早已不是距離,而是——如何把每一個「1公里」的效率極大化。這就帶我們進入今天的兩層啟發:
✨第一層啟發:真正的難處,從來不在距離,而在能不能「標準化」
你有沒有發現,大部分跨國物流、倉儲中心、甚至冷鏈系統,早就可以自動化處理、準時發貨?
但偏偏就是在「最後一哩」——也就是從物流中心送到你家門口的那一段,仍是整體成本最高的部分。
為什麼?因為那段路無法被完全標準化。社區地形、收件人狀況、交通動線、甚至天氣與電梯壞掉都可能影響一趟配送。
正如《富足 Abundance: The Future Is Better Than You Think》(作者:彼得・戴曼迪斯 Peter H. Diamandis)中所說:
「最後一哩,是技術最難以駕馭的混沌地帶,因為它牽涉的不只是科技,而是人性。」
所以重點不是物流的距離,而是這件事情能否被預測、編碼與重複執行。也正因為「最後一哩」難以標準化,它才是當今物流最大的挑戰與創新源頭。
你可能注意到超商店到店、便利商店即時物流、Uber Eats 結合民間騎士的彈性配送,這些其實都是在解「最後一哩」的變化問題。
🌐第二層啟發:AI 是否能取代物流?不如說,是改寫我們「對工作」的理解
當許多人擔心 AI 來襲會不會讓物流人員失業,或許我們該思考的不是「是否取代」,而是:
AI 會不會讓我們重新定義什麼叫「送達」?
像是:無人機投遞、機器人上樓、智慧路線分配……這些不再只是科幻,而是逐步商業化的實驗。
不過這些技術再聰明,也還需要「人的判斷」、「人的處理」來應對突發與非標準情況。
就像《必然》(作者:凱文・凱利 Kevin Kelly)中所描述的:
「AI 並不取代我們,而是重塑我們定義工作的方式。」
物流未來會改變,但人類角色也會轉型:從搬運者變成流程設計者、服務體驗的編劇、與機器協同的創新節點。
—
親愛的你呢?
你曾想過我們每天在便利商店收個包裹,背後其實牽動著一場全球規模的產業競賽嗎?
你又曾經在哪個時刻,對這個看似平凡的產業,產生過敬意或思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今天收到的不只是包裹,而是某種新的理解與啟發。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ción
- Programa
- FrecuenciaCada día
- Publicado13 de agosto de 2025, 10:00 p.m. UTC
- Duración7 min
- Temporada1
- Episodio47
- ClasificaciónAp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