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66 『視野』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視野」。
前幾天和孩子一起看了一本介紹動物的圖鑑,我們注意到一件很有趣的事——動物的眼睛位置不太一樣。有的長在臉的正前方,比如老虎、貓、貓頭鷹;有的則長在臉的兩側,比如馬、羊、斑馬、鴨子。
我問孩子:「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
她想了一下,說:「是不是為了看得比較清楚?」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隱藏著一個大自然的智慧:

  • 兩眼朝前的動物,多半是掠食者。 牠們需要精準判斷獵物的距離與位置,因此雙眼重疊出的立體視覺(binocular vision)對牠們來說至關重要。
  • 兩眼長在兩側的動物,多半是被獵者。 牠們需要留意四面八方的風險與動靜,因此更寬廣的環顧視野(panoramic vision)才是生存之道。

這些視覺上的差異,也許正是牠們在演化過程中對環境做出的回應。

第一層啟發是:視野的位置,透露了你在世界的位置。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也像這些動物一樣,因為角色不同,而調整我們「看事情的方式」。
當我們是主動出擊的那一方,比如談判、創業、追夢、創作,我們會更聚焦、往前看,像是獵人;而當我們處於不確定的情勢中,比如轉職、育兒、搬家,可能就像被獵者一樣,得更審慎、關注周邊變化,保護自己。
沒有哪一種視野比較高明或厲害,它們只是回應不同局勢的必要選擇。
而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意識到自己的視野正在怎麼運作,或是說我們正在怎麼樣受到自己視野的影響?

第二層啟發是:人類的視野,其實遠比我們以為的有限。
在書籍《五感之外的世界》(An Immense World)中,作者艾德.楊(Ed Yong)指出——每一種生物,其實都活在自己特定的「感官泡泡」裡。
人類能看見的光,只佔電磁波頻譜中極小的一段。我們聽得到的聲音,也只是頻率上的一小條帶狀。
  • 鳥類能看見紫外光,發現花朵上的導引圖案;
  • 大象能用我們聽不到的低頻聲音,在遙遠距離傳訊;
  • 鯨魚能用聲波「看見」整片海洋;
  • 蝙蝠與海豚依賴回音定位,在黑暗中也能導航。

也就是說,我們以為的「完整世界」,其實只是我們感官能感知到的一小塊區域。而這塊區域,甚至還會因我們的習慣、情緒、文化框架而更加窄化。
那麼,要拓寬我們的視野,可能有什麼方法呢?
  • 可能是閱讀。透過他人的經驗與觀點,讓我們看見未曾想像的世界;
  • 可能是旅行與對話。當我們走進不同的社會與語言,世界會變得更寬廣;
  • 也可能是傾聽與反思。當我們暫停自己的聲音,會聽見別人眼裡的風景。


所以——
視野,或許不只是「你看見了什麼」,
更可能是「你選擇怎麼看」。
當我們看見的越多,越懂得欣賞差異、理解多樣;
當我們學會轉換視角,就不再輕易對他人下判斷。
有時候,縮小自我,也是一種拓展視野的方式。

你呢?
你最近有因為角色不同,而改變看事情的角度嗎?
你最近讀到或聽到哪個觀點,讓你的視野變得更寬?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的每一個眼神,都能多看一點溫柔與可能。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