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23 小時前

    啟發日記D72 『湖濱散記--閱讀』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這週我們來試著跟您分享一本從小就聽過,但坦白說小時候看覺得有點沉悶,但最近來看似乎有一點感觸的一本名著『湖濱散記』。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閱讀」。 — 在《湖濱散記》中,梭羅住在湖邊那間小木屋裡,日子過得非常簡單, 但他從未讓自己「簡化」到只剩下勞作與吃飯。 他說:「閱讀真書是一種高貴的鍛鍊,比世俗任何運動更需努力。」 即使生活簡樸,他也每天翻讀《伊利亞德》、《奧義書》、《聖經》與詩集, 彷彿在向這些古老的靈魂致敬,讓思維保持清醒與高貴。 他認為,人不該只靠肉體活著,也應當用閱讀來喂養心靈。 住在森林裡,依然要讀經典; 沒有人陪伴,更該與古人為友。 — 第一層啟發:閱讀是心靈的深呼吸 現代人讀很多東西,卻不一定在「閱讀」—— 我們刷新聞、滑影片、聽 podcast,資訊如洪水洶湧而來,卻無暇沉澱。 閱讀,應該像湖水那樣,讓人慢慢安靜下來, 讓我們願意放下手機、打開一本書、靜下心來聽一句話的重量。 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一個深夜,一本書中的一段文字,竟讓你鼻頭一酸。 那不是學習知識,而是你與某個靈魂深處的自己相遇。 — 第二層啟發:在忙亂的世界中,給自己一間小屋 我們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像梭羅一樣,在湖邊蓋一間木屋, 但我們可以為自己每天留出一段時間—— 哪怕只有十五分鐘,靜靜地坐下來讀點什麼。 這十五分鐘,是你內心的湖濱。 沒有通知聲、沒有打擾,只聽見書本翻頁時的沙沙聲, 讓我們在紛擾的生活裡,不至於迷失方向。 這樣的閱讀,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社群炫耀, 只是單純地,想要與更深層的自己對話。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好好讀完一本書? 不是跳著看、不是為了蒐集,而是讓自己安靜地,走進另一個世界。 願你今天,也能為自己蓋一間小屋—— 不在森林裡,而在你的心裡。 用閱讀,養出你自己的湖水清明。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分鐘
  2. 2 天前

    人生千百問 您會怎麼答?W15 『工作強度高到影響健康,要暫停嗎?』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的工作強度越來越高,幾乎天天加班,身體開始出現狀況。 醫生提醒我要休息,但我又擔心一旦放慢腳步,機會會被別人拿走。 我到底應該咬牙撐下去,還是先為健康暫停? ——在掙扎中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工作與健康的拉扯,幾乎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兩難。 我們都知道健康重要,但在現實裡,總會覺得「等這件事做完再休息」。 但在歷史裡,有些人真的遇過類似的選擇,他們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1️⃣ 司馬遷——承受完成型 在《史記》誕生之前,司馬遷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受宮刑、受羞辱。 他原本可以選擇放棄生命,卻決定忍受痛苦,留下這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他的選擇,是把「個人健康與尊嚴」放在次要,把「志業」放在最高位置。 他提醒我們:有時候,咬牙承受,是為了完成一個超越個人生命的目標。 但同時,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這樣的代價極其沉重,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背負。 2️⃣ 稻盛和夫——調整持續型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年輕時同樣拼命工作,幾乎不眠不休。 後來,他體悟到:如果身心垮掉,事業再大也無法長久。 於是他開始實踐「身心合一」的哲學,強調自律、規律作息,以及將工作視為修行的一部分。 他選擇的不是完全暫停,而是調整節奏,確保自己能長期持續下去。 他提醒我們:健康不是與事業對立,而是讓事業能夠延續的基礎。 3️⃣ 陶淵明——放下安定型 陶淵明曾任縣令,但面對繁瑣政務與不自由的生活,他最終選擇辭官歸隱,回到田園。 他沒有繼續耗費生命去追逐功名,而是把健康與心安擺在第一位。 他寫下:「不為五斗米折腰」,那是一種勇敢的放下,不是失敗,而是找回自我的選擇。 他提醒我們:如果一份工作讓你失去了身心安適,那麼停止本身就是答案。 親愛的你, 工作與健康,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有的人像司馬遷,把使命看得比生命更重; 有的人像稻盛和夫,懂得調整,以健康支撐長久; 有的人像陶淵明,乾脆放下,選擇心安與自在。 你的答案,要根據你的價值排序來決定: 是使命優先?長期持續?還是當下安定? 重要的是,別忘了:你還有選擇的權利。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分鐘
  3. 3 天前

    啟發日記D71 『尋寶』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尋寶」。 最近我們在整理一批新進的二手書時,意外翻出一本泛黃卻保存極好的《白話大字水滸傳》。 頁邊還夾著一張不知名孩子的塗鴉,一隻胖胖的魚,旁邊寫著:「我最喜歡宋江!」 這種發現,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就像走進書堆裡挖寶的探險家,從紙頁縫隙中,撿拾一段段微小卻溫熱的記憶。 我們想,在二手書店的每次開箱都有著一種好像尋寶的感覺,特別的有趣! — 第一層啟發:人生需要尋寶者的眼睛 有人走進二手書店是為了更經濟的找一本書,有人是為了找回童年舊書, 但也有一些人,是抱著「不知道會找到什麼」的好奇走進來的。 有點像是進入未知洞穴的冒險者, 每一本書、每一張插圖、每一頁落款, 都可能是通往另一次生命重逢的密道。 這樣的形象或思維,或許很像我們在童話故事中都會出現的尋寶者。 透過他們我們也在思索自己。 在生活中,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擁有明確的目標、昂貴的裝備,或者看似穩當的路線圖。 但只要保有尋寶的眼睛,就能在不經意中發現美好。 有一天你走進街邊巷口的小書店,也許只是躲雨,卻可能遇見一本改變你人生的書; 有一天你搭錯了一班車,卻在車上結識了一位朋友; 有一天你多看一眼窗外的天空,就發現今日雲朵長得像一隻貓…… 人生有時不需要總是追問「值得嗎?」 會不會尋寶者們其實知道不確定本身就是樂趣;未知,本身就值得一試。 — 第二層啟發:不要只當「選擇者」,要學會當「發現者」 我們從小被訓練要做出好選擇—— 選好學校、選好科系、選好工作、選好對象。 彷彿只要選對了,人生就會一路順風。 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 有很多的事情會發生在預料的軌道之外, 很多好書、好人、好機會,其實不是「選來的」,而是「發現的」。 賈伯斯在史丹佛畢業典禮上曾說: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 我們無法預知每一個選擇會帶我們去哪,但只要帶著尋寶者的心情走在路上 在二手書店裡,書本沒有排列成最熱門排行榜, 它們靜靜躺在書架上,等待有緣人翻開。 有個朋友教我們說,這個叫做書緣。 你不能「預訂」驚喜,只能「碰見」它。 真正有趣的人生,或許不是從一開始就看見目的地, 而是一路上,從看似雜亂無章的選項中, 不斷挖出屬於自己的寶藏。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遇見什麼意料之外的小驚喜? 你是否願意放下「只買自己想找的書」,而試著讓一本陌生的書來找你? 祝願你今天,也能像個尋寶者那樣, 用好奇的眼睛,看見世界為你藏起來的小驚喜。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1 分鐘
  4. 4 天前

    啟發日記D70 『大叔』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大叔」。 前段時間,陪媽媽去聽了一場懷舊演唱會。 舞台上登場的,是某個當年紅極一時的男子偶像團體。 但他們的出場卻出乎意料——穿著極為樸素,球鞋、T恤、牛仔褲,沒有特別造型、也沒有明星光環的排場。 伴隨著令人放鬆的歌聲,媽媽湊過來小聲說:「你知道他們以前多紅嗎?」 我一時說不出話來,忽然意識到—— 眼前這個坐在燈光下彈吉他的中年男人們,如果在街邊擦身而過,大概會被誤認成誰的小孩家長、或便當店前等餐的騎士。 除非我原本就知道他們是誰? 而且我還記得他們的臉. 對於有臉盲症的我們而言,實在太難了! 但這件事也帶來給我們了兩個思考的角度。 — 第一層啟發:不要用「外面的衣著」識人 我們有時太習慣從表面去判斷一個人—— 穿得體面的,是有品味的;講話溫吞的,是沒想法的;穿著樸素的,是沒有故事的。 但其實,你永遠不知道,那個「看起來普通的大叔」, 是不是曾經也站在舞台中央、是誰青春的偶像、是某段歷史的主角。 演唱會現場,那位前男團唱起熟悉的副歌, 燈光暗下,全場一起跟唱,空氣裡忽然就有了記憶的濕度。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 不是他變得平凡,而是我們太容易用外表來記憶,但有沒有可能我們看到的每一個人都不只是一張現在的外表,而是一整段活過的過程。 — 第二層啟發:當不再依賴別人的評價時,才是真正的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史考特·派克說過: 「當一個人開始真正成熟,他將學會承擔自我評價的責任, 而不是依賴他人對他的看法。」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在意「別人怎麼看我」—— 衣服夠不夠新、照片夠不夠好看、說出來的話會不會被喜歡。 但走隨著年歲漸長,有些人開始明白: 我的樣子,似乎無需誰認可才算數。 這些大叔,也可能不是從沒被眼光刺痛過;他們只是—— 學會了不再讓他人的目光左右自己的姿態。 他們不再穿得講究,是因為他們不需要透過外表去證明什麼; 他們不再解釋,是因為他們知道真正懂的人,根本不需要解釋。 這樣的「不在意」,有沒有可能不是冷漠,而是一種解脫。 不是不想被喜歡,而是不再害怕不被喜歡。 — 親愛的你呢? 你是否也曾錯過一位「看起來很普通」的人,卻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發現他其實不凡? 你是否也正在走過那段,從在意外界評價,慢慢學會不為他人目光活著的路?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無論穿什麼樣的外衣,都能走出屬於自己的從容與溫度。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分鐘
  5. 5 天前

    啟發日記D69 『李白和孫悟空』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李白和孫悟空」。 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對比,是拿李白和孫悟空來對應。 一位是真實存在的詩人,一位是神話傳說裡的妖猴; 一個吟詩作賦、天馬行空;一個翻江倒海、鬧天宮。 他們看似毫無交集,人生或故事中的軌跡卻走著一條相似的路: 從渴望被賞識,到選擇被誤解;從追求入世發光,到甘願成為孤獨之火。 — 第一層啟發:他們起初追求的是肯定,後來轉而追求的是意義 李白年輕時三入長安,滿懷志氣,渴望才華能換來任用,參與國政、施展抱負。 他希望自己被理解,被接納,被安放在體制中的正當位置。 孫悟空也一樣。當他初登天庭,被封為「弼馬溫」時,他是滿心喜悅的。 他沒想造反,只想成為天庭的一員,一個有名有分的存在。 但他們後來都發現—— 這個世界可能只是要恰好合規矩的才華和忠誠的表現,而不是全部的你。 當真誠遇上體制,往往成了麻煩;當個人特質太強烈,往往就要看共事的雙方。 於是,在故事中,他們放棄了追求被認可,轉而開始創造自己的價值。 李白以詩為道,縱酒山水,自成千古風流; 孫悟空踏上取經之路,從鬧事者轉為守護者,把力量轉為承擔。 他們最終可能沒有融入主流,但也很難說最後沒有在主流的道路上留下痕跡。 過程呢? 可能也是辛苦的,其實我們也不確定故事後來的走向是不是符合他們的想像。 只能說在跨越時空當中無意間竟然找到了相似的對比。 — 第二層啟發:名士不是神話,而是一種你也能練習的姿態 李白與孫悟空,不是英雄的典型,而是有個名詞叫做「名士氣派」的縮影。 余英時老師曾經有提過一個相關的概念,所謂的名士精神是一種「不入庸俗權力結構,也不自外於文化核心」的存在。 他們不以功名為念,但有自己的風骨;不主動爭權,但也不願俯首。 他們在人群中與眾不同,不是為了張揚,而是寧可被誤解,也不願違心。 他們不靠職銜說話,但讓人無法忽視。 這種氣質,在中國歷史裡反覆出現:竹林七賢、陶淵明、嵇康…… 他們或許未曾主導歷史的方向,卻在歷史的縫隙裡,照亮了人該如何做自己。 其實説説是簡單的,但現實或許是很有骨感的。 我們當然知道,現代人沒辦法都成為李白或孫悟空。 我們還要交帳單、應付上司、處理人際、照顧家庭。 但也許,我們或是可以提醒自己來練習——在現實中保留一點名士氣場。 我們可以試著: 在會議中平靜地說出一個真誠的觀點,即使它不夠「圓滑」; 在不合拍的圈子裡,少講點場面話,多一點沉默的誠實; 在被誤解或否定的時候,默默記住:「我不是太奇怪,只是這裡的頻率和我不同。」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傳說,但每個人都可以努力不違心地生活。 你可以不大鬧天宮,但也許可以找個角落自在的做你自己。 — 親愛的你呢? 你是否也曾有過那樣的時刻——不是想叛逆,而是只想好好做自己? 你是否也曾在沉默裡保護著一點真誠?在妥協邊緣留住一點亮光?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即使腳踩現實,也能抬頭望見那個屬於你的不凡姿態。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 分鐘
  6. 6 天前

    啟發日記D68 『鉛筆』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鉛筆」。 它可能是你每天都會使用的物品之一。便宜、簡單、不起眼——在文具店不到十元就能買到。 但如果我們真的去追溯一支鉛筆的誕生,會發現這背後其實藏著一整個世界的運作奧祕。 也跟您分享從這個小小的東西出發,帶給我們的兩個思考。 — 第一層啟發:簡單的東西,背後往往極其複雜;人人可得,卻無人能獨自完成 這個觀點最早由自由市場學者雷納德・里德提出。他寫了一篇短文《我,一支鉛筆》,用鉛筆的第一人稱訴說自己的誕生過程。 木頭來自奧勒岡的雪松林,需要砍伐、鋸切、烘乾; 筆芯由石墨與黏土混合後燒製成型,橡皮擦則需調配硫化物與礦物油; 金屬筆帽要冶煉電鍍,筆身上的品牌字樣也需經過燙金與印刷。 如果你想親手做出一支鉛筆,理論上可以,但你得學會採礦、煉金屬、煮化工、印刷、木工,還要自建供應鏈。到最後,你大概花了一年與數十萬元,也未必做出一支比文具店十元更實用的鉛筆。 所以鉛筆讓我們看見—— 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人可以靠自己完成一件看似簡單的事。 — 第二層啟發:鉛筆,是市場經濟最美的隱喻 鉛筆不只是一件商品,它是經濟學中最美的一個縮影。 這支筆牽動了木材工人、礦場工人、化工廠、包裝設計、運輸司機、財務會計、文具品牌…… 這些人彼此不認識,也沒有人發號施令指揮他們「一起來做鉛筆」,但最終,鉛筆卻出現在你手中,價格親民、品質穩定。 這正是諾貝爾經濟學家海耶克所說的:「市場是一套分散知識的系統,而價格,是那套系統裡的語言。」 當某項資源短缺,價格會上升,吸引更多人生產; 當某技術普及,價格會下跌,讓更多人受惠。 沒有人需要設計這整套流程,只要大家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選擇,整體系統就會自動協調、調整、優化。 鉛筆讓我們明白:文明,不是由中央控制,而是由每個人自由選擇所共同完成的結果。 你我每天的生活,其實都在享受這種默契的成果—— 你寫字、我種菜、他修車、她編劇,我們彼此交換時間與技能,彼此創造彼此的便利。 這就是人類社會最令人動容的地方: 我們靠合作成為文明,而非靠命令。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哪一樣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物品,讓你重新思考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或者,是否也曾想過:你做的工作、說的一句話,也許正影響著某個陌生人的生活?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寫下的每一筆、每一劃,都蘊含著世界的協作與祝福。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分鐘
  7. 9月21日

    啟發日記D67 『複雜』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複雜」。 最近,在閱讀萬維鋼的《人比AI凶》時,有一句話特別讓我停下來深思—— 「人真正的價值,其實在於 微決策。」 我們常以為能下大決策的人才叫聰明,但其實我們每天正在進行成百上千個微小決定。早上要穿什麼?午餐吃哪一間?看到朋友不開心,是要安慰還是保持距離? 這些決定看起來無足輕重,卻一點一滴拼湊出我們是誰,也形塑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 第一層啟發:AI無法取代的,是人對「複雜情境」的直覺判斷 AI很會算,但不會「感覺」;它能預測趨勢,卻難以理解一個人眼神中的猶豫、一句話背後的未說出口。 就像有天在小書房,有位熟客進來翻著二手書,翻到一半忽然靜了下來。那本書是《活著》,我本來想說:「這本很經典。」但轉念間我沒說話,只是遞上了一杯熱咖啡。 她後來告訴我:「這幾天我爸剛走,這本書我年輕時陪他一起看過……」 我想,如果那時我硬是多講幾句,可能就打斷了她與記憶的重逢。 人之所以難以取代,不在於能否處理數據,而是能不能在「沒有明確標準答案的情境中」,做出帶有體貼、責任與倫理的選擇。那不是最優解,而是「最合時宜」的回應。 這或許就是萬維鋼所說的:人真正的價值,在於這些複雜微妙的 微決策。 — 第二層啟發:微決策,是我們活著的證明 AI的決策,是基於大量資料的演算;而我們的決定,則揉合了記憶、情感、文化與歷史。 AI無法做複雜的決策, 人類本身的決策可能是充滿任性和冒險的。 我們之所以「想要某些東西」,常常不是因為計算,而是因為某個故事早已在心中發芽。 你喜歡閱讀,也許不是因為哪本書的分數高,而是小時候那個獨自在書堆中感到安全的午後。 你選擇不回嘴,也許不是因為怕輸,而是因為你曾在某個關係中深知「話出口後就收不回來」。 萬維鋼說:「我們跟AI的確有至少四個區別。 並不是說我們有什麼比AI強的地方,但是作為碳基生物,我們有一些特殊情況…… 而有意思的是,正是因為這些特殊情況,碳基生物,比矽基智慧,更應該做主。」 我們有——我們每一刻的選擇,都是對人生敘事的延續與補充。 我們的矛盾、躊躇、彷徨,都是因為「我們在意」。 正是因為我們會死,會失去,會害怕,所以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彌足珍貴。 也因為我們無法完美預測自己下一秒的情緒與想法,所以每一個「當下的決定」,都是真正獨一無二的行動。 — 所以,複雜不該令人畏懼。 它不是一種混亂,而是一種證明——證明我們還是人,還在思考,還在選擇。 我們會在某些瞬間,明知不理性,卻仍選擇相信一個人; 會在某些夜晚,拋開成本效益,只因想陪孩子多說一句晚安。 這些選擇,在AI看來,也許毫無效率;但正是它們構成了我們「為何活著」的答案。 — 親愛的你呢? 你今天做過的微小選擇,有哪一個讓你特別記得? 又是哪一個決定,雖然沒有最合理的答案,卻讓你覺得「這就是我」?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的每一個複雜,都帶來一點清明與踏實。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2 分鐘
  8. 9月19日

    人生千百問 您會怎麼答? W14『被朋友無意中戳到傷心事,還能坦然相對嗎?』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前幾天和朋友聚會時,他一句話不小心戳到了我的痛處。 對方可能沒有惡意,但那瞬間我心裡很受傷,也忍不住疏遠了他。 我不知道,面對這種「無心的傷害」,我該裝作沒事嗎?還是該說清楚? 我不想失去朋友,但也不想每次都悶在心裡。 ——有點受傷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友情裡的無心之傷,其實比惡意更讓人難受——因為我們在乎對方,所以才會被觸動。 但同樣因為對方不是存心傷害,這份關係還有修復的空間。 我想到三位人物,他們的選擇各不相同,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1️⃣ 孔子——引導理解型 孔子在教導弟子時,經常遇到言辭不周到、甚至有誤解的情況。 他很少選擇當場斥責,而是用提問與引導的方式,讓對方意識到話語的分寸。 他說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他的意思不只是提醒別人,也是在提醒自己:要給對方學習體諒的機會。 他教我們:如果朋友無心冒犯,也許可以坦然說出:「這句話讓我有點難受。」 不需要責備,只是幫助對方學會體貼。 2️⃣ 喬(《小婦人》)——柔性克制型 在《小婦人》中,喬常常因為不符合「淑女」期待而被親友取笑。 比如被問到婚嫁、被批評言行,她常常瞬間感到受傷,情緒差點爆發。 但她會努力克制,先維持場面,之後用寫作與行動去證明自己。 她的選擇不是隱忍,而是將情緒轉換為動力。 她用實際的努力告訴對方:你以為的傷口,其實會成為我走得更遠的力量。 她教我們:如果還沒準備好正面表達,可以先把情緒收下,後來用行動回應。 3️⃣ 海明威——直接表達型 海明威在友情與交往中,以直率著稱。 如果有人冒犯了他,他往往會直接回應,有時甚至過於尖銳。 雖然不圓滑,但這種坦率讓朋友清楚知道界限,也避免了傷口積累成更大的隔閡。 他的人生告訴我們: 「真誠,有時比禮貌更重要。」 他教我們:如果這份友情足夠重要,那麼直接讓朋友知道你的感受,反而是一種信任。 親愛的你, 友情不是完美的,但正因為我們在乎,才值得用心處理。 你可以像孔子那樣溫和提醒,像喬那樣暫時收起情緒,也可以像海明威那樣直白劃界。 最重要的是:不要忽視自己的心。 如果這份友情值得,就找到一種方式,讓傷痛轉化成更深的理解。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8 分鐘

簡介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