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IN新聞

喝茶不是老人專屬 坪林白俊育:須迎合年輕人 #白俊育 #台灣茶 #茶路 #講茶學院 #艾瑞克IN新聞


以產地到門市的連續觀察,直面「喝茶是老人專屬」的刻板印象。在最新一集《艾瑞克IN新聞》節目中,茶路掌門林承志與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Tommy),邀請坪林茶農白俊育暢談,現在年輕人喝不喝茶,關鍵不在年齡,而在產品與場域的設計。

「以小份量作為入門門票、把標示做得一看就懂,並讓空間與活動回到年輕人的生活節奏。」白俊育認為,當可信度與可理解度同時上架,20–35歲從手搖飲回到熱泡不再是口號,而是正在發生的市場現實;節目以現場案例證明,只要入口被設計對了,嘗試率與回購便會自然上升。

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Tommy)在節目中直言:「台灣的年輕人對茶是有興趣的,但一開始多數是手搖飲。」他補充,入門門檻若仍停留在傳統溝通與大包裝思維,年輕客群就會停在觀望;反之,讓人「一次就懂」的訊息與份量,才能把好奇轉為嘗試。

主持人、茶路掌門林承志指出,食安陰影曾讓一批人轉向咖啡;要把人帶回茶席,證據與語言要能看得懂:無毒友善與批次可追溯不只在產地故事,而要上到標示層級;風味描述需要與使用情境對齊(花果香、焙火層次、發酵強度對應到適合的飲用場合與簡明參數)。當可信與可操作同時到位,嘗試率才會明顯提升。

節目回顧北中「像咖啡館一樣」的精品茶館的共同困境:「空間漂亮、選茶不差,卻常被租金與人力成本壓垮。」湯家鴻提醒,關鍵不只在好茶,更在生活連結:「它跟你的生活非常近,近到本來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從動線、客單到音樂與社交節奏,都要回答一題:年輕人下班會不會想走進來。

白俊育笑稱:「不是年輕人變多,是我們這些年輕人老了。」這句玩笑話折射了真實問題:「茶不是老人專屬,難的是把門檻設計得友善。」用小包裝打開第一次,用「看得懂」的標示與語言建立信任,讓空間與活動回到生活節奏;當年輕人可以在自己的日常裡自然地遇見、理解、分享一杯茶,「誰在喝茶」的答案,就會自己改寫…

喜歡「艾瑞克IN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lif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