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周一就中国的教育刊出文章表示,教育,原本应该是通往知识与成长的桥梁,可如今,在中国,教育却成了家庭支出的无底洞,甚至成了阻碍生育的“隐形杀手”。
文章表示,在中国,父母们大多都背着一只沉甸甸的“教育背包”,无论是家境贫寒还是中产殷实,父母们都被裹挟进了孩子们的学业竞赛。
在山西大同,一所私立学校的一群七岁的孩童身穿“帝王服”,额头上点着朱砂,在孔庙前举行“开笔礼”,场面非常庄重。可这份“仪式感”的背后,是家长每年4200欧元的学费支出。其中一个孩童的父母是月薪大约900欧元的煤矿双职工家庭,对他们来说,每年4200欧元的学费,已是相当可观的投入。这名孩童的母亲说:“公立学校一个班六十人,老师管不过来,私立学校人少、管得细,还能帮忙托管到晚上七点。”她的语气中既有骄傲,也有一丝无奈——毕竟,孩子的未来得靠“烧钱”来铺路。
文章援引北京育娃研究院2024年数据写道,中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平均花费6.45万欧元,是人均GDP的六倍多。如果算上课外班、艺术培训、搬迁学区房,数字则更令人咋舌。家长们一边抱怨成本太高,一边咬牙投入,因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早已成了全民信条。
文章还描写了非常典型的北京陈露茜夫妇的情况。这对夫妇两人都是环保部的公务员。他们为了让孩子进入名校,离开了自己的房子搬到了海淀区的学区房,每月的房租是1440欧元,比他们出租自己房子的租金收入高出一倍。陈露茜苦笑着说:“我们是独生子女那一代,被教导要争第一,如今也把这套精神传给孩子。”为了上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她的孩子们周末不是补习数学,就是上英语小课。英语老师每小时收费120欧元,堪比国际顾问的价格!
除了课外班,兴趣班也成了“烧钱竞技场”。芭蕾、钢琴、游泳、乒乓,一个都不能少。陈露茜家两个孩子每个孩子的年花费都超过1.4万欧元,光是女儿芭蕾比赛的服装就要3000元!商场也都顺势而为——在北京朝阳门的U-Town购物中心,整层楼被改造成“潜能开发基地”,广告词是“释放冰山下的天赋”!
年轻人望“娃”却步
教育支出高企,让年轻人望“娃”却步。根据育娃研究院的报告,教育成本已成为中国生育率骤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女性的生育意愿已跌至全球最低的行列,2024年的妇女生育率只有1.01。专家表示:“想让年轻人生孩子,得先让他们敢生。”然而,当职场女性发现,生育意味着职场“升职的梦碎”,而养猫养狗既可陪伴又无后顾之忧后,许多人干脆用养宠物来代替养娃了。
为应对人口下滑,中国政府正使出浑身解数。各地纷纷发放生育补贴:内蒙古呼和浩特最慷慨,第一胎奖励1200欧元,二胎每年补贴1200欧元连续五年,三胎则是在十年内每年1200欧元!中央政府也宣布,自2025年起,每个新生儿每年可取432欧元,持续三年,且不论贫富,人人有份。此外,产假天数延长,幼儿园学费逐步减免,计划2025年起公立幼儿园大班全面免费。
但是,看似暖心的政策却难抵家长们的现实计算:补贴能顶几节英语课?
于是,在钢琴声、题海战和房贷压力交织的日子里,中国父母继续奔跑在教育的跑道上。
Информация
- Подкаст
- Канал
- ЧастотаЕжедневно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13 октября 2025 г. в 23:40 UTC
- Длительность6 мин.
- ОграниченияБез ненормативной лексик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