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月亮上看书

雪精灵的成长笔记
坐在月亮上看书

如果月亮挂在遥远的天上,至少我们还有书籍可以追寻。与我一起读书,增智慧,长见识,陶冶情操,驱散迷茫。

Episodes

  1. 01/22/2023

    坐在月亮上看书|《皮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

    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无法抵达远方的人。文展代表的是心比天高的理想主义者,不缺聪慧与努力,奈何命比纸薄,曾经想象的理想生活与之越拉越远,后来再也接受不了与现实和解的心理落差,甚至因此把对自己命运的抱怨转移到其他过着这样生活的身边人。阿达代表的是脚踏实地的追梦人,也许没有所谓的天才名头,却也是努力上进的赶路人。一路学习赶考工作,去了村里人难以想象的大城市,也留在了光鲜体面的大公司里上班。也许阿达与文展之间的差距,不乏运气加成的因素,但阿达也绝不是被运气推着走的庸碌之辈,而是时刻努力准备着,以便随时都能抓住突然降临的好运与机会。阿达就像一个长期主义的普通人,从不自我定义为天才,反而可以卸下思想的包袱轻松上阵。不给自己过高预期,反而可以一点点变得更好,而随着时间推移,当某一天再回头看,发现自己已走出了很远。这样的人其实很难被社会现实打败,因为现实总在打击无法接受自我、无法自我和解的人。或许自我和解真的是一个贯彻一生的命题,没有人可以真的达到理想状态。既是如此,那我们还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很喜欢一句话“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致满手污泥”,与它有着异曲同工的另一句话是说“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目标总归要有,也可以设置得高一点,但即使最终结果不够如意,人也终归要学会与自我和解。毕竟人生里并不只有追求,还有关于自我和解的必修课。自我追求与自我和解才真正构成了完整的你我

    4 min
  2. 09/22/2022

    东野圭吾《祈祷落幕时》:守望女儿的成长和成功是他仅有的意义

    “守望着女儿的成长和成功是他这一生仅有的意义吗?而女儿越成长,越成功,对浅居忠雄来说就越是对自己命运的诅咒。自己的存在如果曝光,女儿就会身败名裂。换句话说,他本身就是潘多拉的魔盒。”这是一种怎样的亲情纠葛,让人不禁为之攥紧了手指。为了女儿可以幸福轻松地活下去,父亲甘愿扛下女儿失手杀人的一切罪名并让自己从此抹去名字苟活于世上。而为了不让别人认出影响女儿的话剧事业,他甚至选择了每个月在一座日本桥上以电话通话的形式远远的看着女儿安好便好。·一个是为了隐瞒真相必须隐姓埋名活下去,一个是为了话剧事业发展注定了要声名远播。这样截然相反的走向,注定了是一场让人心碎的悲剧。·可是,这就是一位父亲对于女儿最朴实的爱,甚至可以说是极具牺牲价值的爱。也许我们很难说全天下的爸爸妈妈都是无私的,毕竟这对父女原本也是生活在幸福的小康家庭里,只因为母亲的滥赌加出轨私奔导致倾家荡产,才会引发后续父女俩的外逃躲债以及女儿无奈之下想挣外快招惹了流氓工人从而错手杀人的举动。·但我们却从不否认每一个想要为自己的孩子铺好人生路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是充满了多少爱意与期盼,热望与心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走一步就要看三步,走三步就要看五步。在一个孩子还未完全长成社会人之前,成年的父母都会承担着孩子一步步长大的教育、独立生活、有能力面对社会与现实世界的任务,所以他们放弃了自己的部分时间与自由,与大好青春年华做着最大力量的对抗,直到目送孩子可以走入社会,独立生存,才能彻底的放手随他们远去。·《目送》里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陈年喜在《微尘》里说:“所谓母子一场,不过是她为你打开生命和前程,你揭开她身后沉默的黄土。”·也许亲情才是我们最深的误解。小时候我们习惯了父母的付出,成年后又开始抗拒原生家庭的不幸和影响,然而我们却忘了最初也是他们牵着我们的手一步步开始认识并迎接这个世界……

    5 min
  3. 07/15/2022

    Vol.4 《蒙田随笔》:接受世界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长大

    430年后再读《蒙田随笔》,依然是:为了生活。这是一本被誉为欧洲近代三大最著名的散文经典之一的书,曾滋润过无数法国人的心田。最近我也重新拜读了一遍,读完后感觉整个人生都豁然开朗。书中说:我们不是在走路,而是在漂流;受到河水的挟制,根据潮水的涨落,时而平静,时而狂暴。我们不是总看到: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永远在探索,在寻求一片土地,仿佛能够放下他的包袱正在迷茫的人,似乎瞬间被这段话撞到了心坎上。我们行走人世间,心里隐隐装着些自己的向往,以为只要自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人生就能向着自己的方向发展,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因为我们再怎么努力也都追不上变化的步伐。终其一生,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那些经历过双减、裁员的人,是不是也曾被变化牵着走?那些因变故意外而不得不调整节奏和改变方向的人,是不是也被迫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目标?那些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的少年,是不是大部分人都在柴米油盐里度过了余下时光…其实人很难去预料未知的命运,所以对于命运才心怀敬畏。既是如此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随波逐流,任河流摆布我们的人生走向?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躺平。蒙田在“谈交往”中给出了答案。他说我们主要的本领在于懂得适应不同的活动,只囿于一种生活方式而无法摆脱,仅够称得上生存而非生活。越是出众的人越是多姿多彩灵活善变。其实就是告诉我们随时拥抱变化学会自我更新迭代的重要性。而这样的道理放到当下尤为应景。如今职场早已不是一个以一种姿态和本领就能一直立足的地方,想在职场有所作为那就必须懂得职场规则并适应它。然而事实上,懂得规则的人不少,忧思现状的人却更多。究其原因,无非是大脑无所事事的结果。书中说:大脑无所事事,就会胡思乱想。它就像脱缰的野马,成天有想不完的事,要比给他一件事思考时还要多想一百倍。没有安排时给自己找点明确的事干。生活就是做具体的事,爱具体的人。抽象那根本不叫生活。而如果你懂规则,讲道理,拥有人生智慧,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不是算失败?蒙田说:我以为最美满的生活是符合常人范例的生活,井然有序,但不带奇迹,也不超越常规。我想明白这样道理,人生就会少了很多烦恼。平常人,平常心,平常事。

    5 min
  4. 07/15/2022

    Vol.3《自卑与超越》:人人生而自卑,但仍有超越自卑的勇气

    “无论年长或年幼,还常常脱口而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客观的说,人只有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才会问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是被誉为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下的文字。事实上,只有当我们的生活变得痛苦不堪,质疑、犹豫、纠结、迷茫的声音接踵而至,这时的我们才会被人生的哲学问题所困扰。这些声音就是干扰你生活的“判决的声音”,它会前来哄你睡去,一睡不醒。究其根源,我们的人生之所以会痛苦会不堪,往往是在于它不在你的掌控之中,总会有超出你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让你没有办法解决,而这就是人生的不确定性,也由此产生了作者所提出的“人人都生来自卑”的心理。当你遇到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时,那你很难不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那问题来了:该如何克服呢?——找出解决事情的方法,摆脱自卑。即使人人都生来自卑,但我们仍然拥有超越自卑的勇气,迸发出无穷的前进的动力。罗翔老师说,人生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一面是愈加坚韧,一面是自我放弃。前者带来勇气,可抵挡一切不确定引发的风险,后者被变化打压,缩在生活的角落。既然不确定不可避免,那就不妨选择大大方方迎接。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你越退缩,它就越猖狂,而你越勇敢,它便开始畏惧,甚至对你心生敬佩之意。朋友,我们同样都不喜欢变化,可变化依然会来;我们同样都喜欢稳定,可稳定从未将至。世界并非如你所愿,甚至常常事与愿违,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变化,接受不确定性,接受事与愿违,但接受的同时,去坦然面对,去大胆迎接,去敢于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法,才是生活的核心,也是摆脱自卑的根本。愿你我都不再迷茫,不再自卑,不再逃避,不再做生活的逃兵。

    3 min

About

如果月亮挂在遥远的天上,至少我们还有书籍可以追寻。与我一起读书,增智慧,长见识,陶冶情操,驱散迷茫。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