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男了|自我成长 生活观察

三个男人也是一台戏 节目立意:观察社会、体验人生、感受生活,分享观点,与你一同寻求成长! 我们的期待: 做生活的参与者,做自己的观察者 主播团队: 李诺 - 热爱音乐、喜欢聊天、关注热点的小伙子 张凡 - 跑步进入中年,努力抗拒油腻 刘辉 - 喜欢一本正经地说废话,热爱和平且安静,周身关刀冇张利

  1. 4D AGO

    205:好好说话,就那么难吗?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说话,却未必人人都在“对话”。当我们用同一套语言系统打字、发音,却发现彼此越来越难听懂对方——是语境错位?是信息茧房?是懒得解释?还是我们早已习惯了“不好好说话”?自诩现代文明掌握者的我们,为什么还会出现“鸡同鸭讲”的现象。也可以试图追问:当我们追求效率、隐藏真实、拒绝解释,我们是不是也在拒绝真正意义上的“相遇”?或许,沟通的本质不在于说完,而在于听懂;不在于结束,而在于继续。 【时间轴】01:15——电影解说到底有没有必要?我们真的“看懂”电影了吗?04:05——网络聊天中的沟通困境:我们是否越来越不会“好好说话”?13:38——沟通成本:我们是否越来越不愿意花时间解释?23:54——“抓马游戏”与聪明人陷阱:我们是否在通过语言划分圈层?28:07——“读大冰的书就是没品位?”——偏见是如何被轻易塑造的?35:31——畅销书≠好书,热门播客≠好内容:我们如何跳出数据陷阱?43:49——为什么我们有时宁愿不说破?礼仪、面子与沟通底线56:51——沟通的本质:是听懂,还是被听懂?01:04:20——写说明书、拍视频、画图示:我们真的在降低沟通成本吗?01:07:32——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沟通是为了继续,还是结束? 【本期感悟】我们每天都在说话,却未必每天都在沟通。当语言成为效率的工具、身份的标签、圈层的壁垒,我们是否也在失去真正听懂与被听懂的能力?沟通不是语言的游戏,而是心灵的相遇。它需要时间、耐心,甚至勇气——去解释、去提问、去承认“我不懂”。也许,“好好说话”不是四个字的总结,而是一种选择的开始:选择不轻易判断,不轻易放弃,不轻易相信“所有人都应该懂”。无论是与父母、与朋友、与陌生人,还是与自己——真正的沟通,从来不是为了结束对话,而是为了让它继续。 【联络方式】微博ID:李诺就是Me即刻ID:This.is李诺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h 10m
  2. AUG 20

    204:卷出来的松弛,不要也罢!

    当松弛感成为新赛道,新时代的人们该何去何从?“人字拖是松弛标配?可连发呆都要比赛的时代,谁敢真躺平!从赛里木湖到埃及金字塔,现代人用精修图证明‘我在休息’的悖论,本质是自我较劲的升级版。当商家把‘无所事事’标价出售,当苏轼的豁达被解构成朋友圈文案,我们尝试拿掉‘卷松弛’的面具:真正的松弛,或许始于停止向世界证明你有多松弛。” 【时间轴】02:18——从楼梯间抽烟到打飞滴喂鸽子的松弛阈值膨胀,我们只会越来越跟自己较劲儿!07:13——地铁刷旅游网站是当代人的精神麻药?12:09——看电影必须写影评?休假必出九宫格才算“没白过”19:28——天幕桌椅烧烤架——装备竞赛如何吞噬自然感25:54——被贬岭南吃荔枝的诗人,如何成小红书松弛偶像?31:54——发呆大赛冠军是当代最卷“躺平”证书39:02——江边刷手机比家里刷贵三倍,但“氛围感值了”49:25——汽车后排装屏幕冰箱——把“松弛感”塞进钢铁牢笼55:12——试图表现松弛时,你已离它最远62:19——真正的松弛始于对“是否显松弛”的漠不关心 【本期感悟】当晒书房摆拍取代了真实阅读,当露营装备鄙视链碾压了草地打滚的快乐,“松弛感”早已异化成新型KPI。当我们越想放松,就越紧绷,我们越是表演举重若轻,越暴露灵魂的如履薄冰。或许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从未想过被赞豁达,广东阿伯的人字拖也无需证明慵懒——需要证明的松弛,本身已是拧紧的发条。放过赛里木湖的定位,忘掉朋友圈的点赞,真正的安息或许在承认:那个为拍日出熬通宵、修图三小时却骂自己“不够松弛”的你,本就值得一场毫无愧疚的深眠。 【联络方式】微博ID:李诺就是Me即刻ID:This.is李诺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h 11m
  3. AUG 14

    203:祛魅存真?慕强不过是自我崇拜的外衣!

    张凡坚持认为“祛魅”是理性思考的觉醒,李诺却质疑过度祛魅会让人成为冷漠的旁观者。当偶像塌房、学历贬值、婚姻幻灭成为常态,我们高喊的“祛魅”究竟是清醒的独立,还是另一种自我标榜?当社会鼓励我们撕掉所有滤镜时,是否也撕碎了热情与信任的能力?本期撕开“祛魅”的包装:如果成长的代价是看破一切,我们最终会走向理性,还是沦为虚无? 【时间轴】00:32——塌房针对他人,祛魅指向自我06:10——祛魅个体 vs 祛魅整个群体12:56——基于人类慕强的本能,才导致我们不得不祛魅25:26——公共人物的完美滤镜:我们为何总被欺骗?32:01——健康祛魅的边界:理性思考 vs 过度怀疑39:25——祛魅者是否在不断为自己造神,最终将自己捧上神坛!49:19——魅与不魅,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循环59:05 三方共识:冷漠才是祛魅的最大陷阱 【本期感悟】祛魅像剥洋葱,撕掉一层滤镜又见新幻觉。当我们在塌房现场高喊“看清了”,可能只是把崇拜从名人移向“清醒人设”的自己;当我们嘲讽婚姻制度时,或许在掩盖经营关系的无能。真正的理性不是看破红尘的冷漠,而是明白偶像会跌倒、学历会贬值、爱情会变质后,依然愿为值得的人、事、物而热烈投入。撕掉滤镜不是为了证明世界丑陋,而是练习在复杂真相中,用更坚韧的方式相信——信值得信之人,爱具体而非完美之物。祛魅的终点不该是虚无的荒漠,而是穿越幻象后,找到能锚定人生的真实土壤。 【联络方式】微博ID:李诺就是Me即刻ID:This.is李诺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 hr
  4. AUG 6

    202:如果高情商不存在,那我们血肉之躯将如何建立关系?

    我们这代人,踏入社会多年才回头审视“情商”,是否已经错过了最佳学习期?它是圆滑世故的“会来事儿”,是八面玲珑的社交技巧,还是被误解的生存智慧?节目中,我们撕开“高情商”的华丽标签:从媒婆到酒桌陪客的民间智慧,到黄渤、徐志胜的明星切片;从测试分数的尴尬自曝,到职场崩溃、师生冲突的真实案例。我们争论:委屈求全的“高情商”是否值得?保持棱角是否就是“低情商”?当传统“随心所欲不逾矩”撞上现代社会的复杂关系网,答案或许不在技巧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那个被“情商”概念包裹的、有血有肉的自己与他人。 【时间轴】00:38——从前,人们用“会来事儿”、“懂规矩”形容情商07:13——对高情商也有刻板印象?幽默、机智、老好人?22:25——做完情商测试题发现自己其实情商一般33:28——当我们称赞高情商时,是否该质疑制造尴尬者?48:08——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是祝福吗?61:32——是人,就有情绪,有情绪,就需要宣泄,最重要是找到合理的边界!83:30——高情商核心是超越技巧的生命智慧,以信仰/根基管理情绪,主动打破隔阂,以修复关系为目标,是在真理中活出爱、智慧与勇气的生命境界 【本期感悟】这场关于情商的讨论,始于“是否太晚”的自嘲,终于对“人”本身的回归。它撕开了“高情商”被包装成的社交魔术,也戳破了“低情商”作为逃避成长的借口。我们发现,情商的真谛或许不在于测试分数的高低,不在于能否在镜头前妙语连珠化解尴尬,更不在于委屈自己换取所谓“人缘”。它关乎“情绪”——如何认识自己的火山与冰山,如何体察他人的暗流与暖流;它关乎“选择”——在愤怒边缘是点燃引线还是按下暂停,在关系裂痕前是筑墙还是搭桥;它更关乎“理解”——理解那个被“父亲”、“老师”、“领导”角色包裹的,同样会脆弱、会犯错、需要宣泄的普通人,也包括理解那个不想被标签定义、渴望真实活着的自己。最终,情商不是一套取悦世界的公式,而是我们在复杂人际中,努力活出爱、智慧与勇气的生命练习。当剥离了所有技巧与标签,剩下的,或许就是那句朴素的智慧:把人当人看,把自己也当人看。 【联络方式】微博ID:李诺就是Me即刻ID:This.is李诺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h 28m
  5. JUL 30

    201:在标签满天飞的世界中,自洽做自己!

    本期嘉宾:三土(自由职业者) 他曾是典型的INTP人格:沉迷于“颅内高潮”的思想实验,对人际关系感到“麻烦”,是游离在人群之外的“人类观察者”。十年职场生涯在程序员与自由职业间反复横跳,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似乎与他无关。然而,在33岁这年,一场意想不到的“精力跃迁”和人格转变悄然发生。是什么让一个享受独处、害怕麻烦的“逻辑学家”开始主动关心朋友、向专家求助、甚至组织线下活动?本期节目跟嘉宾三土聊聊,深入探讨INTP如何突破自我设限,拥抱人际连接,以及这场“破圈”实验背后的心法与实践。 【时间轴】00:07——三土在“茶话不能停”社群对“孤独感”讨论的触发07:00——过去33年“活在头脑中”,是“10万米高空俯瞰人类”的观察者。今年开始“从塔上走下来”。13:17——当一个极度享受独处,精神世界丰富,会导致离群索居,朋友联系稀少。成长经历塑造高度独立性,却成为建立深度互赖关系的障碍。18:04——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可托付后背的长期挚友,联系低频但提供安全感,消解深层孤独感。AI的出现进一步缓解知识型孤独。26:30——自我改变的发生机制:“看见-实验-获益-重复”模型36:13——恐惧滑向负面状态,驱动改变意愿52:42——自由职业的自我管理哲学:深度自我认知、灵活安排时间、稳定自身内核、破除世俗标准绑架。60:55——放下自我优越感,拥抱个体差异性77:01——成长本质并非时间堆积的结果,需持续训练(如健身塑形) 【本期感悟】当一个沉浸于思想宇宙的INTP决定“降落”人间,会发生什么?三土的蜕变之旅像一场精心设计的“社会实验”:他拆解自身人格代码,观察人际运行法则,然后勇敢地在小步实验中验证、迭代。这场实验的核心,是放下“麻烦”的戒备,拥抱连接的未知。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自我认知不是标签的堆砌,而是理解自身出厂设置后,有勇气在舒适区边缘进行“可控冒险”。从害怕求助到主动给予关心,从厌恶差异到欣赏多元,从“颅内高潮”到线下主理——每一步都伴随着对“知识万能论”的祛魅和对“本自具足”的更深领悟。他的故事印证:内核稳定源于清晰的自我定义与人生战略,而人际破圈的关键,往往始于一次主动的问候、一次真诚的求助,或一次勇敢的发起。这趟旅程没有标准答案,却充满关于“成为自己”与“拥抱他者”的生动注脚。或许,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属于自己的“破圈实验”,在思想与行动的碰撞中,遇见更广阔的世界和更丰富的自我。 【联络方式】微博ID:李诺就是Me即刻ID:This.is李诺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h 28m
  6. JUL 23

    200:就算职场建树再高,不如孩子说声:爸爸真好!

    十多年资深HR经验,却在公司变革后选择主动离职,成为一位全职爸爸。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家庭选择。面对长辈无法长期帮忙、早教理念差异以及渴望亲自参与孩子成长的愿望,蒋老师踏上了全新的“职业”道路。他如何将HR的系统思维迁移到育儿?学习育儿课程、管理家庭膳食、处理夫妻育儿分歧、思考电子产品管控…八个月的全职奶爸生涯,是责任与情感的碰撞,更是对父亲角色、家庭价值和个人成长的重新定义。本期节目,我们深入对话这位“新上岗”的全职爸爸,探讨男性深度参与育儿的挑战、收获与时代意义。 【时间轴】00:54——为何决定辞职做全职爸爸?长辈难以为继、早教理念差异、公司裁员契机三重考量。05:55——夫妻如何决定由谁全职?男主内,女主外?10:35——当下社会环境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深度关系的建立意味着深度陪伴的必要性!18:48——谁都不是一开始就会做父母,学就对了!24:55——哪怕是自以为身心健全的成年人,要明白孩子的表达,除了需要有知识,最重要是细微的观察!33:38——时代不同了,老一套不够用了……37:57——不设定世俗成功标准(高官、高薪),关注能力培养、品格塑造与因材施教。47:45——做饭有什么难的?难的是用心!52:27——面对教养孩子的问题,父母如果不能设定一个基础原则,就很容易发生冲突且无力解决。58:58——道歉是因为错,错就错在没有看重彼此之间的关系!01:04:39——全人能力,对孩子来说比某些成绩更有意义!01:11:28——就算你不让孩子看手机,也无法阻挡这个汹涌的发展趋势。01:30:39——原来在生养孩子的问题上,钱并不是唯一衡量的筹码! 【本期感悟】当一个习惯了KPI、组织发展与人才管理的资深HR,将他的系统思维、学习能力和责任感倾注于方寸之间的育儿战场时,会发生什么?蒋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不仅是一次职业赛道的转换,更是一次对“父亲”角色内涵的深刻拓展。他打破刻板印象,用行动证明:养育孩子同样需要专业态度、持续学习和战略眼光。从学习营养配餐到理解婴儿行为信号,从处理夫妻育儿分歧到规划孩子的能力培养,他将职场沉淀迁移到家庭,又将育儿实践反哺对人性成长的认知。这趟旅程充满挑战——社会眼光、价值感重构、具体而微的琐碎事务,但也收获了无可替代的亲密连接与个人成长。他的故事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在现代家庭中,父职不应仅是经济支柱或威严象征,深度参与、共同成长或许才是给予孩子和自己最珍贵的礼物。当“奶爸”成为一份被认真对待的“职业”,我们看到的是男性在家庭责任承担上更丰富的可能性,以及育儿本身所蕴含的专业价值与生命意义。 【联络方式】微博ID:李诺就是Me即刻ID:This.is李诺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h 33m
  7. JUL 16

    199:【串台】当内容创作遇上流量焦虑-自媒体人的困境与播客的救赎?

    本期嘉宾:《野蛮声长》主播景玉 上网越久越能发现自媒体圈子的怪现状:装疯卖傻的“电子宠物”横行,千篇一律的跟风内容霸屏,猎奇博眼球成了流量密码… 是平台算法扭曲了表达?还是受众的口味倒逼了创作?很多朋友正是对“活人感”和真诚表达的渴望,让大家在短视频的喧嚣之外,重新拥抱了播客这片“净土”。但播客就真的能独善其身吗?当“播音腔”成了评判标准,当“真善美”成了贬义词,当表达的空间不断被挤压,内容创作者如何在流量洪流和自我坚守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撕开“自媒体神话”的包装,直面创作的困境与内心的挣扎:是做迎合流量的“网红”,还是做忠于表达的“内容创作者”?或许答案不在非此即彼的选择里,而在我们是否还愿意相信,真诚的表达本身就有力量。 【时间轴】00:00——网络奔现录播客,景玉的紧张与兴奋。04:08——自媒体=网红?内容创作者?选择后者并“赚不了大钱”?07:35——为何现在自媒体越来越难做?“劣币驱逐良币”与“电子宠物”现象的讨论。12:55——中外表达环境差异(播音主持专业的独特性)、播客作为“收音机3.0”的轮回。17:16——听众为何关注“播音腔”?我们还需要有对“说人话”与自然表达的坚持。22:24——老一辈为何轻信自媒体?传统媒体权威性与自媒体野蛮生长的冲突。28:04——用户画像与下沉市场:创作者如何定位受众?面对下沉市场的内容困境。31:56——好的内容需要思考与沉淀(以周星驰喜剧、脱口秀为例),对抗生活的“悲情底色”。39:22——跳出舒适圈的迷思?拒绝跟风与“互联网用语”的经历。43:16——从直播带货退出的原因,内容审核的“矫枉过正”与对播客自由的期许。45:45——不追热点是能力限制还是选择?基于真诚而非蹭流量。47:46——内容创作者是否需要为受众负责?赵本山小品与“教坏人”争议的再思考。54:31——春晚的失落-语言类节目为何不再经典?审核、脱离生活、明星化与“真活人感”的消失。59:21——如何清晰表达观点?情绪与立场、观点与引导的边界探讨。01:17:15——鲜活感vs“审慎”与“内耗”。关于“阴暗面”、真善美、表达自由的深度碰撞。01:33:49——景玉预告下期爆料:直播、MCN、博主内幕、爆火背后的操作逻辑! 【本期感悟】自媒体时代,人人手握麦克风,但喧嚣之下,真诚的表达反而成了奢侈品。我们追逐流量,却可能迷失了初心;我们渴望被听见,却可能戴上了迎合的面具。景玉的经历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内容创作者在流量焦虑与自我坚持间的摇摆。李诺的“审慎”则揭示了表达背后更深层的自我对话与责任思考。这期节目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撕开了“内容创业”的华丽包装,暴露出其间的困惑、妥协与坚守。它提醒我们,无论是面对算法的裹挟,还是审核的边界,或许最重要的,是守护那份作为“活人”的表达欲——真实、有瑕疵、带着思考的温度。毕竟,在信息过载的洪流中,能触动人心、留下回响的,往往不是最精巧的表演,而是最本真的共鸣。对听众而言,是选择做被喂养的“电子宠物”,还是主动寻找有深度的声音?对创作者而言,是做转瞬即逝的泡沫,还是努力成为有粘性的经典?答案,在我们每一次的点击、收听和表达之中。 【联络方式】微博ID:李诺就是Me即刻ID:This.is李诺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h 51m
  8. JUL 9

    198:能力越大,_________越大?

    从蜘蛛侠经典台词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代人如何看待责任与能力的捆绑关系:当职场“能者多劳”变成道德绑架,当“达者”拒绝社会期待,我们是被责任压垮的“工具人”,还是主动剪断枷锁的自由人?或许答案不在宏大叙事,而在认清自己能力边界的瞬间——无论是帮父母算清一笔工分账,还是给邻居调好手机设置。 【时间轴】00:12——蜘蛛侠台词遭质疑:能力越大,责任真越大吗?02:33——职场“能者多劳”陷阱:是赞美还是PUA?13:33——灵魂提问:月薪4000和月薪4万,责任天秤如何倾斜?20:28——明星终止资助引争议:有钱就该当“救世主”?27:45——志愿者救灾反堵路!好心办坏事背后的责任悖论37:18——水泥地擦出反光的岳母VS降级版洁癖妻子:责任也有“代际折扣”?49:16——贫困户拒摘帽真相:一纸证明=免费米面油的生存逻辑52:19——有意义乡土实践:远程帮文盲父母记账,算不算“兼济全村”?01:01:25——19岁豆腐西施的启示:五毛钱利润背后的责任温度01:08:35——普通人日常中的“高光责任时刻”竟然只需要帮老人家调一 下手机设置 【本期感悟】责任从不该是悬在头顶的秤砣,而是握在手中的工具。“工分账本”也可以是一种担当,重点是在于我们能否破除“能者多劳”的职场滤镜。当社会从“宏大叙事”退守“小时代”,责任正褪去悲情外衣,回归烟火本色——给父母核对猪价是责任,帮邻居开机顶盒是责任,甚至拒绝超出能力的“英雄剧本”更是责任。能力或许有边界,但责任的支点永远在:认清自己能举起什么,放下什么,然后像那个翻山卖豆腐的女孩一样,把五毛钱利润活成照亮山路的灯。

    1h 11m

About

三个男人也是一台戏 节目立意:观察社会、体验人生、感受生活,分享观点,与你一同寻求成长! 我们的期待: 做生活的参与者,做自己的观察者 主播团队: 李诺 - 热爱音乐、喜欢聊天、关注热点的小伙子 张凡 - 跑步进入中年,努力抗拒油腻 刘辉 - 喜欢一本正经地说废话,热爱和平且安静,周身关刀冇张利

More From 李诺的频道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