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on air 交換日記

龍寶建設

《Lily on Air 交換日記》像是一扇溫柔敞開的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都市叢林中最動人的風景——那些被時光沖刷、被生活淬煉的人生故事。 在這個數位洪流席捲的時代,龍寶建設以一種溫柔的姿態,選擇了「交換日記」這樣一種具有年代感的媒介,彷彿在提醒著我們:在光速般快轉的現代生活中,依然存在著值得細細品味的溫度。 在龍寶建設文化館的靜謐空間裡,每一集節目都是一次深刻的生命對話。張董化身成為Lily,她不只是一個主持人,更像是一位細心的聆聽者,牽引著聽眾在記憶的長廊中漫步。節目以三段式的敘事結構,如同一首精心譜寫的生命協奏曲:先是受訪嘉賓的日記獨白,透過彷似老式答錄機的溫潤音質,喚醒塵封已久的情感記憶;繼之以真摯對談,讓每一個故事都能在交流中綻放光彩;最後以張董的回應日記作結,像是為每一段故事寫下最溫柔的註腳。 在這裡,「家」不再只是一個居住的空間,而是承載著記憶、夢想與情感的生命場域;「社區」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串連著無數家庭故事的情感共同體。 在podcast的形式之外,《Lily on Air 交換日記》更像是一封寫給時代的情書,見證著都市生活中的點點溫情。它提醒著我們: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依然有人願意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聆聽每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故事。這正是龍寶建設最動人的企業理念——用心打造不只是住宅,而是承載著真摯情感與生命故事的棲居之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街角的溫度—余燈銓和Lily的交換日記

    3 НОЯБ.

    街角的溫度—余燈銓和Lily的交換日記

    在這一集的《交換日記》中,Lily邀請到合作超過25年的雕塑家余燈銓老師,分享藝術與生活交織的動人故事。 從1999年人本臻邸的第一件作品《遨遊》開始,余老師的創作就與龍寶建設結下不解之緣。那句「老師,你的小孩子做得很好,你應該多做一些」,成為余老師專注本土創作的重要轉折。從此,「小呆呆」系列誕生,記錄著台灣時代的變遷,也承載著一代人共同的童年記憶。 節目中,Lily分享了許多與余老師合作的溫馨插曲:品臻邸的胖女人騎腳踏車、拾穗臻邸背書包回家的孩子、踢鐵罐上學的成長歷程。這些作品不只是雕塑,更是日常生活的延伸,成為城市中令人會心一笑的風景。余老師更在節目中透露更多創作的秘密細節.....。 余老師談到創作理念:「作品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他的靈感源自真實生活體驗,從參加雕塑比賽累積實力,到建立自己的風格,每個階段都是人生的磨練。年輕時為了獎金拼搏,如今在卓蘭擁有自己的藝術園區,成立「盤子會」和「酒鬼俱樂部」,認真過生活、享受創作。 節目最後,余老師欣慰地談到女兒余敏慈的藝術之路。雖然年輕時曾排斥跟隨父親腳步,但在耳濡目染下,如今也走上雕塑創作之路。這份傳承不只是技術,而是對藝術的熱愛與堅持。 這是一集充滿溫度的對談,讓我們看見藝術如何在日常中綻放,也見證了一位藝術家如何用雕塑記錄時代、溫暖人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ч.
  2. 乘願再來--陳品竹和Lily的交換日記

    30 СЕНТ.

    乘願再來--陳品竹和Lily的交換日記

    陳品竹曾是自由時報資深記者,1987年從跑省政府線轉到房地產線,在龍寶建設的記者會上第一次見到Lily。當時建設業清一色是男老闆,Lily卻能獨當一面,外表時尚洋派,內心卻保有傳統美德,每天親自為先生準備早晚餐,這份反差讓陳品竹印象深刻。更難得的是,在那個記者容易被利誘的年代,陳品竹堅持不拉廣告的原則,而Lily也從不登廣告,兩人因為共同的正直價值觀逐漸成為知己。 真正讓兩人成為「革命夥伴」的,是長達二十多年的公益之路。從陳品竹父親過世收到的奠儀開始,她資助雲林四湖國中七個貧困孩子,後來與Lily共同成立「行動菩薩」,從921地震後的新貧窮族到偏鄉外配子女,至今已幫助上萬人次。陳品竹特別感動於Lily做公益不是為了企業形象,而是真心把它當成一輩子的事業,即使疫情期間也從未停止,今年更增加到資助三千多名學生。 節目中,兩人也聊到彼此的生活哲學。Lily堅持「盡本分」,在多重角色中努力平衡;陳品竹則在人生下半場選擇搬到卓蘭當農婦,甚至因為一個瞬間的決定從此開始吃素。陳品竹還曾經發起拍攝電影《只要我長大》,用影像記錄偏鄉孩子的故事,號召上千位「螞蟻雄兵」集資支持。 這集節目最動人的,是兩人之間那份不需要天天見面、卻始終彼此扶持的深厚友誼。她們在公益路上並肩同行,互相祈福祝禱,見證彼此的成長與台灣的變遷。正如Lily所說,她感覺自己是「乘願再來」。 三十年的友誼,一年見不到三四次面,但每次見面都像昨天才聊過,這就是真朋友的樣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9 мин.
  3. 當數字遇見文字—周蘇宗和Lily的交換日記

    5 СЕНТ.

    當數字遇見文字—周蘇宗和Lily的交換日記

    本集《Lily On Air》邀請到一位特別的來賓——周蘇宗,他的人生軌跡令人驚嘆:從投信基金經理人到台語詩人,從數字世界跨越到文學殿堂。 2020年,一陣來自太平洋的風,在花蓮九曲洞喚醒了周老師沉睡的詩人魂。那個不眠之夜,他創作了第一首台語詩《太平洋的風》,從此開啟了嶄新的人生篇章。短短幾個月內,他創作了四百多首台語詩,作品甚至被選入教科書。 節目中,他分享了童年與外公學習古典詩詞的溫馨記憶。五六歲時,住在隔壁的外公教他背誦《春日偶成》,雖然當時不解其意,但那些詩句已深深烙印在心。他笑稱外公為「隔壁阿公」,這份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養分。 最動人的時刻,是當Lily提到她的先生Peter雖然是天津人,卻堅持要孩子學習台語時,周老師眼眶瞬間濕潤。這份跨越省籍的文化認同,讓他深受感動。他說,推廣台語文學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報佛恩、報母恩」,是對這片土地最深沉的回饋。 周老師40多歲就從商界退休,全心投入台語文學推廣。他自掏腰包出版詩集、製作歌曲,南來北往巡迴演講,從不計較聽眾多寡。他深信「有佛法就有辦法」,只要「如法」去求,願望就會實現。這不僅是宗教信仰,更是他面對人生的智慧。 節目中,周老師即興吟誦多首台語詩,將胡適的《秘魔崖月夜》、葉慈的《當你老了》等經典作品翻譯成台語,展現了台語的音韻之美。他的詩不只是文字,更是一種聲音的藝術,需要用聽覺去感受那份獨特的韻味。 這不僅是一場關於文學的對談,更是一次關於文化傳承與生命意義的深刻交流。周蘇宗用詩歌織補著語言的裂痕,用韻律縫合著世代的斷層,為台灣這片土地留下最珍貴的文化記憶。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ч. 10 мин.
  4. 日常草不草--姜樂靜建築師和Lily的交換日記

    12 АВГ.

    日常草不草--姜樂靜建築師和Lily的交換日記

    在這一集的《LiLy On Air》中,Lily邀請了相識三十年的老朋友——傑出建築師姜樂靜,一起回望那些被時光溫柔包裹的歲月片段。 三十年前,一個剛從東海大學畢業的年輕建築師,懷著滿腔理想與志氣,用飛機木製作了精緻的模型,插上牙籤當作移動的隔間,向Lily展示著四十幾坪空間的無限可能。那個場景至今依然清晰,那是夢想最初的模樣,也是友誼最美的起點。 從館前路的文化館設計,到法國南部茶館的浪漫時光,再到二十號倉庫的文創先驅實踐;從921地震後深入災區,用專業與溫度療癒潭南國小,到後來榮獲傑出建築師獎的肯定。姜樂靜用她的建築語言,書寫著一個時代的記憶。 最動人的是她對生活的態度——從城市搬到南投草屯,與夥伴們過著共居生活,親手種下的每一棵樹都頂天立地從自己的土地長出。她說,那是從小租房子長大的她,第一次擁有的踏實幸福。在那裡,她學會了料理,學會了在土地的節奏中找到內心的寧靜。 東海大學掃地時聽見的文學朗誦聲,至今仍在她心中迴響;三十年前用牙籤做模型的用心,如今轉化為對每個空間的深度思考。時光讓她更加沈穩內斂,但眼中對建築的熱愛,依然如初見時那般純真。 真正的成功,或許不在於得到多少掌聲,而是能否在日常的點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詩意。這一 次,讓我們跟著姜樂靜的故事,重新思考什麼是美好日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ч. 1 мин.
  5. 陪妳到現在--亦嬋和Lily的交換日記

    22 ИЮЛ.

    陪妳到現在--亦嬋和Lily的交換日記

    什麼是真正的友情?就是當你回頭看人生路,發現有個人一直都在。 四十年前,Lily剛從國外回來,人生地不熟,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台灣重新開始。那時候的她不會想到,因為表妹的介紹,會認識一個陪她走過大半人生的朋友。 亦嬋在榮總工作了三十年。當年Lily懷孕時,先生Peter常常出差,是她陪著她去產檢、陪她度過那些焦慮的日子。當Lily想創業賣Mary Kay化妝品時,是她介紹榮總的護理師朋友們來捧場。當921地震來襲,大家都嚇壞了,是她把朋友們找到家裡烤肉,用溫暖化解恐懼。 從家庭主婦到建築女老闆,從住院組到醫務管理部門,兩個人各自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著,但從來沒有走散過。 這集節目裡,你會聽到兩個老朋友毫無保留的真心話。他們聊起當年的青澀歲月,聊起台灣醫療體系的變化,聊起建築業的酸甜苦辣,聊起退休後的生活哲學。更珍貴的是,你會感受到什麼叫做「無條件的支持」——當全世界都勸Lily不要太累時,亦嬋從來不這樣說,因為她看得見她眼中的光芒。 人生路上,有人陪你哭、陪你笑、陪你面對所有的跌跌撞撞,這樣的朋友,一個就夠了。聽完這集節目,你會想起那個一直陪在你身邊的人,然後忍不住想打個電話給她說:「謝謝妳,陪我到現在。」 因為真正的友情,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是偶爾聯絡,而是一直都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8 мин.
  6. 彷彿若有光—Rebecca和Lily的交換日記

    1 ИЮЛ.

    彷彿若有光—Rebecca和Lily的交換日記

    有些故事,像是夜空中安靜閃爍的星光,不張揚,卻能照亮整片黑暗。Rebecca的故事就是這樣,平靜得像一杯溫水,卻足夠溫暖融化冬日的寒意。 她從台北來到台中,當時的台中還像個青澀的少年,到處都是建設的喧鬧聲,七期像個未完成的拼圖,散落著各種可能性。Rebecca說,那時候要融入台中,得先學會在春水堂慢慢喝茶,聊天聊到茶涼了,才能談正事。這座城市教會了她什麼叫做慢活,什麼叫做人情味。 在台中,她遇見了她的先生董醫師、也遇見了張董那種近乎文人的建築堅持。她說,那種對品質的要求,對生活細節的思考,讓她第一次明白什麼叫做「家」的真正意義。 但真正令人動容的,是她後來走上的那條路。從紅葉村的風災重建,到街友的寒冬關懷,再到偏鄉孩子的營養午餐,她總是安靜地出現在最需要溫暖的角落。她不覺得自己在做什麼偉大的事,只是說:「我只是在做我自己。」 她的先生董醫師默默支持著她的每一個選擇,有時候還會開車載她去台東、去花蓮,陪她走過那些需要關懷的地方。她說,這是她最感謝的,有個人願意理解她的夢想,支持她的善念。 節目最後,她分享了一首泰戈爾的詩:「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黑暗。」 這句話像一顆種子,落在每個聽者的心裡...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ч.
  7. 好雨知時節—陳國輝理事長與Lily的交換日記

    6 ИЮН.

    好雨知時節—陳國輝理事長與Lily的交換日記

    在這座島嶼快速現代化的歷史洪流中,有些人選擇成為時光的織者,將美學的絲線悄悄編入社會變遷的經緯之中。本集我們走進國輝理事長的生命敘事,那是一個跨越兩個時代的故事,從威權末期的工匠堅持到民主社會的企業創新,從個人記憶的深層挖掘到集體文化的重新詮釋。 這個故事始於一個施工現場的細緻保護工程,在那個台灣經濟奇蹟剛剛起步的年代,當整個社會都在追求速度與效率時,他卻選擇了一種近乎偏執的工匠精神。那些被精心保護的施工路線,不僅僅是對物理空間的呵護,更像是對即將消逝的傳統手工業文化的最後致敬。從黑白印刷到彩色雜誌的大膽轉變,表面上是技術的躍進,實質上卻是一個世代美學覺醒——在那個連大型不動產開發商都還停留在黑白階段的時代,一本室內設計工會的彩色刊物,成為了台灣設計界現代化進程的象徵符號。 他的外祖父是清朝末代的文人,那個家族記憶中的藝術養分,經歷了日治時期的文化斷裂、戰後的政治動盪,最終在他這一代重新萌芽。這不是簡單的文化復歸,而是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對傳統美學精神的重新轉譯。當他將廚房從邊緣化的勞動空間重新定義為家庭情感的核心劇場時,這種空間概念的革命性重構,實際上映射著整個台灣社會從父權威權結構向平等對話模式的歷史性轉變。那些中島設計背後的哲學思考,不僅僅是美學選擇,更是對傳統家庭權力分配的溫和革命——在共享的烹飪與用餐過程中,重新建構家庭成員間的親密關係。 在資本主義邏輯主導的商業世界中,他創造了一個微觀的美學烏托邦。員工輪流插花、音樂分享、主題聚餐,以及連續十六年的廚藝競賽,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企業文化儀式,實則是對工業化疏離感的深層抵抗。在機械重複的商業運作中,他堅持為人性溫度留下空間,讓美學教育自然滲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這種企業文化實驗,呼應著台灣社會在經濟起飛過程中對人文精神的渴望與堅持。 從他與龍寶建設張董數十年的合作友誼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商業夥伴關係的建立,更是兩個不同領域專業者在美學理念上的深度共鳴。那本精緻的彩色雜誌成為了他們友誼的起點,也象徵著台灣設計界開放合作精神的萌芽。當整個社會還沉浸在封閉競爭的氛圍中時,他們選擇了分享與共同提升的路徑,這種胸懷在當時的產業環境中確實是一股清新的微風。 這不僅是一個設計師的個人史,更是台灣戰後美學現代化進程的生動縮影。在全球化浪潮與本土文化的碰撞中尋找平衡,在商業邏輯與人文精神間構築橋樑,在傳統記憶與未來想像間編織新的文化敘事——這正是這一代台灣文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與生命實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1 мин.
  8. 潤物細無聲--王逸華理事長和Lily的交換日記

    15 МАЯ

    潤物細無聲--王逸華理事長和Lily的交換日記

    在臺灣經濟轉型的歷史長河中,企業家的慈善足跡往往成為社會進步的無聲見證。本集「LiLy On Air 交換日記」,從交談中,讓我們得以窺見戰後臺灣社會福利體系與企業慈善文化交織演變的動人圖景。 這個故事從一個簡單卻意義深遠的童年回憶開始—年幼的王逸華為小兒麻痺同學背起書包的舉動,宛如預示了她日後投身公益的生命軌跡。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份單純的善舉已然蘊含著臺灣社會互助精神的文化基因,隨著時代流轉,發展為今日更加系統化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 彰化喜樂保育院的六十餘年發展史,恰如臺灣社會福利體系的縮影—從收容小兒麻痺患者,到如今照顧多重身心障礙者的全方位服務,映照著臺灣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再到後工業時代的社會結構變遷。一位外籍修女變賣美國資產來臺服務的故事,則見證了戰後國際慈善力量如何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紮根、茁壯。 對談中,企業家吳春山慷慨資助喜樂保育院重建工程的舉措尤為動人。在當代資本主義強調效率與利潤的商業環境中,他「蓋到哪裡,付到哪裡;沒募到款,分二十年還,不計利息」的承諾,如同一股清流,衝破了功利主義的桎梏,展現了企業家精神中超越利潤、貼近人性的深層價值。 王逸華在各類公益項目中的參與,從臺灣身心障礙藝術協會到偏鄉沐浴車計畫,編織出一張連結企業與社會的緊密網絡。她「有舍才有得」的理念,折射出臺灣企業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在傳統價值觀與現代企業精神之間找到平衡,創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模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4 мин.

Об этом подкасте

《Lily on Air 交換日記》像是一扇溫柔敞開的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都市叢林中最動人的風景——那些被時光沖刷、被生活淬煉的人生故事。 在這個數位洪流席捲的時代,龍寶建設以一種溫柔的姿態,選擇了「交換日記」這樣一種具有年代感的媒介,彷彿在提醒著我們:在光速般快轉的現代生活中,依然存在著值得細細品味的溫度。 在龍寶建設文化館的靜謐空間裡,每一集節目都是一次深刻的生命對話。張董化身成為Lily,她不只是一個主持人,更像是一位細心的聆聽者,牽引著聽眾在記憶的長廊中漫步。節目以三段式的敘事結構,如同一首精心譜寫的生命協奏曲:先是受訪嘉賓的日記獨白,透過彷似老式答錄機的溫潤音質,喚醒塵封已久的情感記憶;繼之以真摯對談,讓每一個故事都能在交流中綻放光彩;最後以張董的回應日記作結,像是為每一段故事寫下最溫柔的註腳。 在這裡,「家」不再只是一個居住的空間,而是承載著記憶、夢想與情感的生命場域;「社區」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串連著無數家庭故事的情感共同體。 在podcast的形式之外,《Lily on Air 交換日記》更像是一封寫給時代的情書,見證著都市生活中的點點溫情。它提醒著我們: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依然有人願意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聆聽每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故事。這正是龍寶建設最動人的企業理念——用心打造不只是住宅,而是承載著真摯情感與生命故事的棲居之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Вам может также понравиться